《特拉岡城簡史》
三萬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特拉岡城一帶已有人類活動。這一點從流浮山多處出土之石器可以證明。此外,這些石器多於沿海地區發現,說明特拉岡最早期居民是靠海洋為生。這種生活方式一直到公元前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仍基本上維持不變。
公元前一千二百年前後,商朝青銅文化南傳,特拉岡城進入青銅器時代。
春秋戰國時代,特拉岡一帶主要受百粵文化影響。當時百粵於特拉岡頻繁活動,往往以之為出航起點。公元前二一四年,百粵被秦征服,特拉岡遂成為秦國南海郡番禹縣一部分。秦亡後,特拉岡由南粵管轄,不到百年又被拼入漢朝版圖。
唐朝時代,唐朝南部商業活動興盛,特拉岡一帶亦因而受惠。特別是屯門,當時她是西方交通的重要門戶,商船北上前均會先在當地泊岸補給,為保護海上貿易,唐朝在屯門駐兵二千。「屯兵之門」屯門之名,便是由此而來,而屯門亦因而成為特拉岡一帶最早有史書記載的地區。
南漢與宋朝時期,特拉岡城進一步發展海洋產業,出產珍珠和海鹽。南宋末年,蒙古軍隊入侵宋國,年紀尚小的宋端宗和宋帝昺逃亡到特拉岡,據說曾在官富場附近一岩洞休息,當地人為作紀念,於岩洞上刻鑿「宋王臺」三字。宋滅亡後,元、明兩朝均有在特拉岡布置海防,以阻截海盜及來自日本與葡萄牙的接觸,令特拉岡作為南海要衝的海軍價值大幅提升。
一五一四年,明朝在特拉岡的海軍與葡萄牙船隊交戰,戰敗。葡萄牙首先佔領屯門,後進而佔據特拉岡全境。一五三九年,明朝海陸兩軍南下,企圖驅趕葡軍,惟海軍遇上風暴全滅,陸軍則因缺乏船艦被逼撤退。同年底,葡萄牙反攻,並於一五四一年滅明,統治明朝全境。兩年後葡國將屯門一帶正式命名為「特拉岡」,為「領土山丘」之意。
進入葡萄牙時代的特拉岡城進一步發展海上貿易,成為葡國在亞洲地區的交通要衝。居於特拉岡的葡人愈來愈多。為滿足葡人生活需要,特拉岡城大力發展基建和工商業,殷理基港兩岸商舖林立,連帶特拉岡原居民生活條件亦大幅提升。然而,隨之而來的種族歧視問題也日益猖蹶。
一五八一年,聖教創教先知阿斯利爾在特拉岡獲上帝啟示,指神之兒女本無貴賤之分,悲嘆基督宗教的西方人至上思想違其本意。先知阿斯利爾遂另創聖教,其新版《聖經》對平等之主張獲特拉岡及明朝遺民青睞,信眾數年間爆發性增長。此後百年間,聖教漸壯大成與基督教及伊斯蘭教齊名的三大宗教之一,在亞、非、南美等非白人聚居地,信者猶眾。
一六一三年,特拉岡大學成立,為特拉岡城首家高等學府,亦為世界聖教神學研究中心,慕名前來求學者絡繹不絕。
一六八一年,波斯聯合滿洲攻葡,葡國滅亡。滿洲人接掌原明領土後建立大清帝國,而特拉岡城則藉機宣布獨立,是為聖教國。由於特拉岡地理位置優越,商機處處;加上各國信徒踴躍捐獻,資金源源不絕,儘管國土面積僅一千一百平方公里,特拉岡仍成功擠身全球最興盛國家之列。特拉岡市中心,包括孟山都、堤岸灣一帶,遍地黃金。
一八三九年,特拉岡遇上超強颱風,海水倒灌珍珠江,導致瀝源、大埔、帕托斯一帶民房被淹,多達二百九十一人死亡。災後,西方多國紛派艦船前往特拉岡救援,其時大英帝國與大清因貿易問題關係緊張,雙方艦隊一度因信號旗誤會交戰。誤會雖於數日後化解,惟亦導致清國與大英及西方諸國關係惡化。
一八五一年,大清積弱,民不聊生,有民眾惦念昔日葡萄牙治下國泰民安,遂以「舊葡人」之名策劃起義,與大清軍隊對抗,是為「伊比利亞內戰」。三年後,內戰以舊葡人被全面鎮壓告終。鑑於有舊葡人於特拉岡城設起義基地,大清為斬草除根,曾擬揮軍南下,惟因特拉岡是聖城,全球各國均在當地擁有不少資產,清政府憂侵攻可能招來反噬而作罷。
一九一二年,以特拉岡城為基地的舊葡人再次起義,與自命明朝遺民的「舊明人」聯手,成功推翻大清帝國,成立中華帝國。特拉岡聖城承認中華帝國合法地位,兩國關係友好,交流頻繁。
一九一四年,世界大戰爆發,特拉岡城憑藉聖城地位,獨立於軸心與同盟兩派之外。大戰初期,特拉岡曾積極與各國斡旋,緩解雙方矛盾,惟因缺乏實質軍力而遭冷待。爭取和平的路線失敗後,特拉岡轉為聚焦人道主義活動,包括接濟在戰亂中受傷受害的中華帝國國民。由於難民湧入,特拉岡城人口曾達九百萬高峰,政府動用國家財富,大興土木,以滿足膨脹人口生活需求。
一九四一年,軸心國日本入侵特拉岡城,造成全球多國在當地的財產與人命損失。為保護離岸財產,多個未受戰爭影響的非洲國家遂與英國、加拿大及中華帝國聯手將日本驅離特拉岡城,進而反攻,大幅扭轉亞洲戰局。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世界大戰結束。各國在戰後簽訂《波茨坦協定》,將國際秩序全面改寫。自此,世界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即由南北美洲諸邦結成的聯邦國、掌管亞洲與非洲全境的亞非帝國,以及歐洲與大洋洲因宣告永久中立而結成同一陣線的「中立國家聯盟(中立國盟)」。由於特拉岡位處亞洲,聖教國遂成為亞非帝國的保護國,政治與經濟獨立,而軍事由帝國代理。
對於保護國的安排,聖教國沒有明顯反對聲音,然而亞非帝國並不十分滿意。有帝國官員認為,特拉岡在地理位置上處於帝國核心,卻不受帝國管轄,對帝國安全而言是個漏洞;亦有一些帝國政客和學者指,特拉岡在十六世紀前一直是中華民族領土,而亞非帝國是中華民族的正統繼承者,所以特拉岡應歸帝國所有。爭議及至一九五零年才達成共識,帝國政府考慮到特拉岡城維持獨立對經濟不景的帝國有正面作用,決議維持現狀,與特拉岡簽訂一系列經貿協議,利用特拉岡作為帝國對外窗口之餘,同時亦向特拉岡收取價格不菲的保護費。
八十年代是特拉岡城經濟高速增長期,主要受惠於亞非帝國從國家經濟走向半自由市場體系。特拉岡城是帝國的國中國、社會穩定、基建完備,與聯邦國及中立國盟關係亦良好,是國際企業打入帝國市場的上佳落腳點。海量的外國投資,令特拉岡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城市之一。
一九八六年,亞非帝國帝皇何祖以健康理由退位,其子佐哈比・何繼任。其時亞非帝國因開放市場迅速發展,愈來愈多城市具備與特拉岡競爭的實力。特拉岡城對帝國價值漸低,應該併入帝國的說法再次被提出,而帝國對特拉岡的政策亦變得具侵略性。雖未有實質出兵,但已開始在宗教、經濟、傳媒等各方面進行滲透。
宗教方面,一派學者聲稱聖教創教之初即具反葡立場。「神的兒女無貴賤之分」的教義,被解讀成對聯邦國財雄勢大的批判,進而引伸為親帝國的政治立場。《聖經》提及「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抗拒掌權的就是抗拒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罰」,亦被解讀為推崇專制政治。雖然神學界亦有反對帝國解讀的聲音,但帝國利用其龐大經濟資源,向親帝學者捐贈巨額研究資助,並禁止觀點相悖者在帝國講學,令聖教主流論述漸向帝國傾倒。
經濟方面,帝國命令大批國有企業進入特拉岡,以國家資本搶佔特拉岡各領域的市場;大量收購特拉岡關鍵產業,包括最重要的銀行及物流業,將私人企業收歸帝國旗下;向在帝國做生意的特拉岡商人提供優惠,引誘他們將業務重心轉移至帝國;以及放寬工作簽證申請要求,容許特拉岡人在帝國工作。
傳媒方面,帝國亦以收購與投資為手段,以股東身分直接影響新聞報道;以廣告利益作為籌碼,讓親帝國的傳媒機構獲得巨額帝國企業廣告,同時封鎖旗下企業與反帝傳媒的一切商業關係;運用政治勢力於新聞機構安插親帝高層,換走反帝傳媒人,製作讚揚帝國的報導,淡化、甚至隱瞞帝國的負面消息。
二零一四年,時任聖教教宗 Clio III 病逝,特拉岡舉行全民普選,Simak Harmond 獲選繼任。Harmond 在聖教屬反帝派,尤其主張人權、公義與平等,曾多次批評帝國政權殘酷打壓異己,為求經濟發展漠視人民權利。Harmond 又認為聖教教義與帝國國族主義無法兼容,因為聖教主張的公平屬於全人類,而非僅限帝國。他上任後,愈來愈多人認為聖教可與帝國保持友好,但應該保持獨立,而且不應對帝國過分依賴,以免被實質上操控。
二零二九年,Simak Harmond 於巨樹聖堂講道時因講台倒塌死亡。慘劇發生後,政府與民間多個機構進行獨立調查,結果均指帝國曾派人破壞講台基座。儘管如此,帝國操控的傳媒仍一致強調事件純粹意外,並將所有懷疑帝國牽涉其中的言論消音。負責進行獨立調查的人員被騷擾、被消失、或被親帝企業以各種罪名起訴。帝國亦透過傳媒誣捏多名聖教神職人員私吞公款或濫用職權等,引發所謂「醜聞潮」,多人包括教務長 Sergio Hartney 在證據不足下被法庭宣判罪成入獄。失去多名核心領袖的聖教教廷於同年年底補選,教宗之位由親帝領袖多洛斯奪得。多洛斯上任後立即著手政制改革,指教宗既是神的代理,權力不應來自人民,而應由帝國直接派任。反帝派怒斥荒謬,但改革案仍獲通過。至此,多洛斯成為聖教國最後一名民選教宗。
二零三三年,多洛斯卸任,帝國稱「按照聖教意願」,委派 Barigan Silva 繼任。Silva 加大力度打壓特拉岡城反對聲音,上任後五年間,被殺害的聖教徒超過四千人,被逼流亡到中立國盟或聯邦者以十萬計。此後特拉岡城反帝聲音絕跡,Silva 亦在一片和議聲下令特拉岡緊隨帝國政策,並以經濟利益為由廢棄特拉岡幣而改用帝國幣。此後,特拉岡名義上雖為獨立國家,實然與帝國一部分幾無區別。
特拉岡城被吞併後,聯邦與中立國盟的商業活動劇減,兩國與亞非帝國的關係亦大幅惡化,對帝國而言可謂害多而利少。帝國明知會有此一天,為何卻仍侵佔特拉岡城?這是許多學者至今依然費解的問題。6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abCx55x9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