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隨在東野叔身後的那些日子』系列第四回
#1995年單行本發行
#反核主題——請關注核能安全,別當「沉默的大眾」
#罕有的無特定單一主角之作品
#格局宏大、角色繁多、情節刺激
#2014年電影化
#江口洋介、本木雅弘、仲間由紀惠
—۞—
「再度重申,沉默的大眾絕對不能忘記核電這件事,必須隨時意識到核電,自己作出選擇。小孩子被蜜蜂叮過之後,才會知道蜜蜂的可怕。祈禱這次的事可以成為教訓。無法保證每次都只有十個黃色炸藥。」
——《天空之蜂》
蜂語.
再次為自己的惰性歎氣。
這本小說我又是看完了一兩個星期左右了,看完之後也因這小說佈局之宏大,感覺拍成電影將會張力十足,於是也真的立馬趁著記憶沒忘,去看了電影版。但是無論如何,卻都沒有精神提起筆,好好寫一寫隨評。在這段期間,又看完了另一本東野叔的作品《秘密》。這意味著寫完這篇評,若有決心的話,之後幾天也要寫出《秘密》的隨評。
明明還算是個年輕人,卻時常覺得精力疲乏,覺得犯困,心想再這樣下去也不行呀。最近,一定要好好整頓自己的生活作息。
廢話不多說了,這部分照舊屬於前言,一般都是用來介紹東野叔相關的資訊和作品的相關資料。
以下基特會節錄《大概是最後的招呼》裡,圭吾提及到《天空之蜂》的文字段落。
「精神萎靡之際,比我晚出道的作家一一翻紅,心想必須振作,便嘗試一部以叫座為目標的作品。靈感來自直升機技術人員的一席話,當時心中浮現大型無人駕駛直升機盤旋於核子反應爐上空的畫面。但我對直升機和核能發電都沒有甚麼知識,暗忖要寫成故事得好好用功才行,便展開猛看資料、到各核能發電廠採訪,及訪談直升機技師、航空工學博士、核能科學家等的生活,賣力的程度可說到了背水一戰的地步,生平頭一次那麼拚命鑽研一件事情。這番努力共持續三年,唯有一心相信出版後絕對會暢銷才能如此拚命。書名也已定為《天空之蜂》。」
——<年譜 · 1993>,pp. 47 - 48
很可惜的是,雖然懷抱著這樣的鬥志和期望,東野叔繼出道作的亮眼銷售量過後的十年,只有到1998的《秘密》才再次獲得再刷機會;這意味著,他寄託在《天空之蜂》的暢銷希望也落空了。
「事實上,這一年不管是不是我的書,書市的銷量整體下跌,連週刊雜誌都賣不好。為儘速獲得資訊,人們都讀起體育娛樂報,不可能有閒情關心虛構的世界。即使如此,我仍相信自己傾盡心血之作必定會造成話題,在年底推出《天空之蜂》。出版第二個月,文殊就發生鈉外洩失火的意外。我內心還抱著很不應該的期待,覺得真是天助我也,書一定會大賣,豈料期待完全落空。書評家為何對《天空之蜂》視而不見,至今仍是個謎。不過,這話也只是發發牢騷罷了。」
——<年譜 · 1995>, p. 50
「假如問我至今的作品中,對哪一部的感情最深,我多半會回答這一部。靈感萌發後,資料蒐集了三年,執筆創作一年。核能電廠相關人士、反核派、直升機技術人員、自衛隊、警察——我真的去過不少地方,也受到各界人士的照顧。在取材中最辛苦的,便是要接觸許多無法公諸於世的部份,幾乎沒有『帶著編輯堂而皇之地登門拜訪』之類輕鬆愉快的情形。好比參觀文殊快中子增殖反應爐後幾天,又以反對派的身分出席反對文殊的討論會。在此得說明,書中登場的大型直升機BIG · B,實際上並不存在,是我費了一番功夫創造出的。另外,從無人駕駛的直升機上救出孩子的方法,則是自衛隊航空救難團的成員幫忙想的。拜這本書之賜,我每年都受邀參加核能發電和能源問題相關的研討會。每次我都不著痕跡地宣傳,書卻還是賣不好,到底怎麼回事呢?」
——<作品自我解說>,pp. 77 - 78
提及《天空之蜂》分分散散也挺多的。礙於篇幅,就不再多發。從上面的描述,就可見圭吾對這作品的感情是很深的,而他放於其中的野心也很明顯——他想這作品暢銷。
雖然我原本對綁架軍用直升機並威脅要墜落核發電廠的主要情節線沒什麼興趣,但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著實感受到了圭吾投注其中的心力。也正因為那個時候,受挫幾年的圭吾熾烈的暢銷慾望,小說的格局之大、角色之多及場景之激,在東野所有的作品宏觀看來,依然十分難見。
與東野叔共度的旅途路上:31/94(本)
—۞—
《天空之蜂》
東野圭吾
20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aPOCCecHuk
電影化之後還有漫畫化,實在可喜可賀呢!
嘛,其實對這部小說很多地方感觸不深,所以我不能勉強自己寫太長,或寫太多我根本就沒感覺的地方。先來個皇冠叢書的簡介:
限時五小時,20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wnSkeTmSEd
一場以全國人民為「人質」的空前豪賭!
錦重工業開發的軍用直升機被劫持了!
無人駕駛的機上除了大量炸藥,
就只有一名九歲男童。
署名「天空之蜂」的歹徒遙控直升機,在核子反應爐上方盤旋,
威脅若不立刻停止全國核電廠的運作,
就會讓直升機展開恐怖攻擊。
空前的國家危機,透過電視台直播,恐慌開始擴散。
只有五個小時的時間,面對全體國民被當作「人質」,
政府卻做出了殘酷的決定……
如果只是單純想尋求張力十足的情節,《天空之蜂》能夠完全滿足你。故事內容在很大程度真的可以決定呈現方式(只要那個作家不太爛),圭吾將警察、核能、日本防衛廳、自衛隊等元素融入,小說令人血脈賁張的場景紛呈。
小說字數達21萬字,對於核能方面的專業講解,更佔了一定的篇幅。剛剛稍微瀏覽了一篇《天空之蜂》的書評,那位作者說東野叔的理工背景,使得他在處理核能的繁瑣科學概念講解上,做到簡單淺顯、深入淺出。這實在太過獎了。老實說,作為完全沒有理科背景的基特,我在閱讀那些關於輕水式反應爐和快滋生反應爐原型爐的分別上,就讓我完全有讀沒懂。不過多讀兩三遍之後,就會稍微明白它說什麼,起碼稍微有了個概念呢。這段關於兩種反應爐如何不同的部分,出自犯人在看的電視節目,製作組邀請了一個專家來講解,然後電視主播就和這位專家交流如果大B(被綁架的那架軍用直升機的綽號)墜落新陽的快滋生反應爐原型爐可能會產生的後果,以及作用其中的一些原理。
所以這段敘事其實沒有任何推動情節發展的用途,我們讀者就是跟隨犯人坐定定,透過電視了解一些相關核能資訊,除了上述的兩種爐的分別,還有正或負的空泡反應度之類的東西。這只是其中一個專業講解的部分,全書還有數處讓人難以下嚥的專業講解部分。所以我讀這本書時是以「讀了一點就放下休息一會」的方式完成閱讀的。有些讀者更會直接批評說「冷冰冰地賣弄了一堆專業知識」。考慮到東野叔花了三年的時間去蒐集資料,採訪各式人員,我不認為他是有心「冷冰冰地賣弄了一堆專業知識」,他已經足夠用心了,儘管他拋出專業知識的途徑是採取最省力的直接敘述為主。當然無可否認,專業講解處理得不夠通俗易明,也不夠「人性化」,降低了東野叔一向最為注重的「娛樂性」也是事實。
方才也提及本作出場角色繁多,因此對於角色的剖析幾乎也比較淺層,似乎所有出場的角色們都都只是小說裡會說話的紙片人,實屬又一個遺憾。當然雖然這些角色的描述都那麼有所欠缺,有些角色還是能夠透過外在描述,而能使讀者喜歡上他們的,例如「上條孝正」,就是個炒雞勇敢陽光的自衛隊小帥哥。
改編的電影,主角是「湯原一彰」,但在原著小說裡,恕我說實話,他根本就是個出場較多台詞較多但沒什麼存在感的路人,直到最後阻止大B墜落核電廠,他才貢獻了一份力量。另一個主角是「三島幸一」,他已經是小說裡頭東野叔著墨最多、角色層次最為豐滿的了,請大家多點留意他吧!另外,我從小就喜歡的仲間由紀惠姐姐,在電影裡面就是飾演「三島幸一」的戀人,我還蠻喜歡他們這一對CP的,我有在自己的社交賬號用他們的互動圖作頭像,雖然全場電影裡仲間由紀惠出場的戲份比較少就是。
專業講解的過於直接僵硬、角色塑造的不足,是《天空之蜂》的兩大缺點。撇除這兩點,它依然高潮迭起,戲劇衝擊力十足,能夠讓讀者讀得很過癮,越往後面,卻又渲染出對於核能安全的憂慮。東野圭吾點出,雖然日本是依賴核電的國家,但大部分人對於就在身邊的核電廠毫無感覺,甚至下意識忽略,不知道它如何運作,更不知道一旦有一天不幸意外導致核輻射洩漏會導致何種後果,在結局,圭吾嘗試呼籲:別做「沉默的大眾」,無論支持還是反對,起碼要自己選擇!
不可不再提,東野圭吾作品的前瞻性實在太強了!我已經說過他的《變身》有探討過現在熱烈爭議的腦移植議題;《分身》探討的是克隆/複製技術;《宿命》探討過控制人類情感的倫理爭議主題。想一想,這些科技可能真的能夠在未來實現,尤其克隆/複製技術,在現在看來實在令人不安地發展中。
《天空之蜂》在1995年出版,卻深刻地道出對核安全的憂慮,然後到了2011年3月11日,福島核事故發生。因為電影是2015年上映,所以結局別出心裁地加上了福島核事故的場景,延伸了故事深度,也算是一種跨時代的呼應吧。
在不安和難過之後,我卻不禁想到,或許小說家也是一種預言家吧!
20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BKijxWmHVn
基特のSUPER主觀評分
★★★★★★☆☆
—۞—
ns18.223.132.1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