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為殺而殺、卻不剖析內心層次的邪童片終究是難以成功的
#小男主Brandon看起來真的沒有心去做好人
#或許根本就是原罪論核心的邪童片
#有一定劇透成分,慎看
—۞—
《魔童/亮光》(BRIGHTBURN)
5月26日,跟兩位朋友一塊兒去看了這部驚悚邪童片。
90分鐘過後......
一出場,個性比較鮮明、批判力高的友人C開始瘋狂吐槽模式。
—۞—
為什麼會想要看《魔童》呢?當初看預告片的時候,就已經有一種強烈預感:這好像《超人》哦!後來簡單查了一下,發現還真的算是超人黑暗版。沒記錯的話,DC漫畫裡也有存在著許多平行世界(如果有什麼奇思妙想沒辦法用到主世界,作者想必會開啟平行世界滿足自己的腦洞),而也有一個平行世界是「如果超人是壞蛋」,所以看到一部滿足這個「邪惡」想法的電影,我當然十分想去看啦!想一想,還真的不是每個擁有強大超能力的人都會成長為正義英雄,大多時候,強大的力量伴隨著重大的責任,但是內心又是否強大到足以承受呢?答案是,未必的。相反,外在力量的強盛,往往可能導致心靈的不受鍛煉、脆弱。
那麼,預告片透露了多少類《超人》的設定呢?
自己好好品味一下( • ̀ω•́ )✧!
進場之前,C跟我說,他在網上看過的這部電影的評論基本都是負面的,這部片子八個字概括——魔童降世,大開殺戮。
看完電影之後,就會明白這八字實在精闢。但我個人不太喜歡決定進電影院看一部片子,卻事先要在網絡上看評論,因為這會影響你對於片子的客觀判斷,從而形成一種「偏見」,並且這種「偏見」因植根在直覺觀念中,是無法消除的。所以對於你渴望想進影院看的片子,最好抱持那時情況允許下最大限度的一無所知,最後才能獲得最屬於你自己本身的想法。這是關於你是看到海報、預告而對一部新電影產生觀看興趣的情況,在這種情況,至少基特個人會傾向抱持一無所知狀態去觀看。如果是想去看資訊性內容,真的想要/喜歡的話,那就去看吧。但評論的話,基特真的不喜歡沒看電影就先吞一大堆評論。
稍微說一下自己的經歷,基特之前進電影院看過一部電影,並肯定它有可觀看之優點;結果跟一位朋友這樣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之後,他就立馬在網上讀了一些影評,然後跟我說這是爛片。我立刻黑人問號:欸,你明明還沒看過呀???他立馬給我展現他看過的負評、總體數據,然後跟我說——看,這根本又是一部老土的賣溫情的故事,劇情煽情造作、套路滿滿,根本就是一部被人吹捧得過高的好萊塢式溫情片。
我一再重複我認為這部片子有可取之處,我可以跟他進行理性討論,但希望他在批判這部片子之前,能夠先觀看完它,不然我認為他的批判只不過是複述他人的看法——說真的,這位朋友的想法都是從網絡截取,所以幹嘛要跟他聊呢,我自己無聊時隨便上網刷刷刷就可以呀。然而朋友因為看了這些影評,認為這是爛片一部,因此沒有需要去看。我再次滿臉黑線,心情已開始走下坡。但我不想跟對方有爭執,最後只能含糊「嗯」了一聲,結束了話題。
這位朋友很聰明也很有想法,但在看電影上,有時候我卻無法跟他站邊。很多時候,我會發現別人會在看一部電影前已過多接觸網絡上的評論,最終產生本身並不需要的偏見,最終導致很多人連電影都沒看過就在大腦將這個它歸類為佳作或爛片,佳作之銜知道則好,爛作一稱知道則足。影評能夠寫出來,就是因為別人看完了片子,在大腦好好整理了自己對那片子的想法,再寫成文。他們更有資格說一部片子爛片,因為起碼他們花了相應的時間去了解那部片子「爛」的本質(至少對那位作者而言,那電影本質則為「爛」)。有時候真的很疑惑,明明沒看過那部電影的人,為何可以作出看過那電影再侃侃而談的姿態呢?
若然你本身就是受到一些外在因素而去觀看一部電影,那麼就無所謂被「偏見」左右了,不過還是得盡量減少外在想法左右對一部電影觀感的度。畢竟,只是看個電影再形成自己對此的想法這麼簡單的事情,也不需要隨波逐流吧?
評論這種東西,首先是服務於自己,然後若然可以給別人服務一下,也不過是提供一些可能的參考價值。首先,果然還是按自己想法再輔之以一點點理性來就最好了。
離題萬丈,就此返回。
Brightburn劇情說白了用上述那八個字就足夠了,但如果想了解得詳細點,劇情便是如此:在一天夜晚,多年來生育能力有問題而造人不成功的Breyer夫妻的屋外突遭天體墜落樹林(超人成長背景),他們因此發現了一個神秘的男嬰,並決定收養他作為自己的兒子,取名Brandon。十二年之後,Brandon到了踏入中學的年齡,與此同時他發現自己身上蘊含了許多神秘的毀滅性力量......
在看Brightburn之前,我一個星期前也看了另一部邪童片《神童》(The Prodigy)。兩部電影基特的觀感均一般般,情節老土/套路,故事整體也沒什麼令人耳目一新之感,但要是相比,The Prodigy會比Brightburn略勝一籌,因為前者確實有表現出邪童定位的小男主的情感掙扎位,而Brightburn完全沒有。正如小男主Brandon在電影裡的口頭禪「Okay」,Brandon面對養父努力想要對他進行性教育時okay,Brandon聽到父母說叔叔Noah被殺了時okay,他意識到自己是個外星怪物時的接受態度也是快速okay,似乎毫無掙扎——直教人疑問:難道地球人父母充滿愛意地養了他12年就是養了隻沒有感情的白眼狼嗎?
有人會說,因為《魔童》的小男主是來自外星的(《神童》小男主起碼是個情感機制健全的地球人),可能天生則為邪惡,所以即使後來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也沒有太大反抗。好,如果我們接受這個說法,那就是Brandon天生情感機制不健全,沒法表示同情、憐憫、傷心blabla,但很明顯電影卻仍然有一些反駁這個論點的鏡頭。Brandon在中學時因太過聰明而被霸凌,有一次同班女孩Caitlyn轉過頭安慰他說:「別理他們,聰明人遲早會統治世界的。」Brandon對於女孩能夠理解他感到高興,也對女孩有了好感。這至少表示Brandon也有著希望別人理解他的渴望。當然還有女主母親安撫已經暴走的Brandon時說的「無論你做了什麼,我相信你的內在依然存有善良」,Brandon果真冷靜了下來,回答媽媽:「我想做一個好人,媽媽,我真的想。」不過這話也說得蠻是一言難盡,男主說這話時毫無表情、語調平淡,再加之聯想起Brandon所做之事,就會再一次不禁疑惑——你真的想當一個好人嗎?為何你的行徑從來沒有表示過這點?不過不妨把Brandon有想要變好的微弱願望吧。
說起來,雖然同情、憐憫的情感極少體現在Brandon身上,電影裡頭,Brandon卻極常表現出憤怒、怨恨等情感,尤其發現他似乎極不喜愛其他人對他有所隱瞞以及欺騙他。這種欺騙與隱瞞,Brandon一概視之為背叛,他痛恨背叛。電影裡頭,Brandon殺害的對象,均因這些對象強烈激怒了他(Caitlyn母親Erica、叔叔Noah、阿姨Merilee),又或是他感到了來自對方(他以為的)的背叛,認為對方絕不可原諒(Brandon喜歡的女孩Caitlyn、Breyer父母)。
如果一個人遷就他,待他溫和,Brandon會更容易順從這個人,這就是為何他在電影裡對母親Tori的態度比對父親Kyle好很多。Kyle很早就懷疑外星來的Brandon造成了那些悲劇,對Brandon的態度快速惡化;而Tori因為她的溫柔母性,她一直選擇相信Brandon,雖然他跟所有的壞事都聯繫起來,她都堅持捍衛Brandon,直到最後一刻證據確鑿,她不得不作出行動阻止Brandon。總之,要這熊孩子別暴走,你只能寵著他,不讓他慾望有不得滿足的時候,即使有,你也要好言安撫——不要發火啦,孩子,媽媽在這,千萬別生氣哦,媽媽知道你是上天的禮物,你是很特別的,你註定會有一番大成就blabla。
朋友C看完電影後大罵女主Tori是傻逼,或許吧,Tori其實早就發現了Brandon種種可疑的行徑,卻仍是選擇站在Brandon身邊,直到她的不作為使老公Kyle不得不孤軍作戰爾後毫無意外慘死,她才從一系列證據發現Brandon真的做了那些事,才頓悟必須殺死Brandon終止慘劇的繼續發生。但我卻認為Tori其實心裡早就有所明白,其實一切都是Brandon所做的,但她不能捨棄母親的身份,Brandon是她傾注愛意養了十二年的孩子,她沒辦法這麼容易就捨棄他,老實說,就是母性和情感的拖累。這與Brandon的無情形成了極大的對比。一個太多感情,一個太少感情,於是慘劇不斷發生。
忍不住想到了這張圖,出自《以女兒之名》。丹妮這位母親,面對女兒的死也毫無作為,即使一大堆間接的事實擺在她面前,她還是選擇捍衛那個強姦殺人犯的前夫。這難道不是和Tori有一點相似之處嗎?難道她們真的沒懷疑過?還是即使懷疑了,卻仍然不敢相信,非得要明明確確的證據打臉了,才能清醒?
所以,我認為Tori不是真的沒有懷疑,她只是:「你怎麼能這樣自欺欺人?」不過真說起來,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夠及時清醒呢?
說到電影另一個尷尬點,就是人設經常跳脫。例如明明是高智商定位的Brandon,卻在幹了壞事、回家面對父母時,撒了個炒雞拙劣的謊。好啦,沒有感情也可以,但可靠的智商也有一天會靠不住嗎?就因為踢球被欺負走回家的謊言太拙劣,養父Kyle對Brandon的懷疑度才會蹭蹭蹭往上爬。
還有十分好奇這個符號的用途。簡介上說這個神秘符號隱藏了巨大的秘密!
然後電影裡頭,警長來找Tori,展現這個符號,說的是:這難道不像是個簽名嗎?看起來像不像兩個B連起來,BB?這不剛好是Brandon Breyer的縮寫嗎?欸,還是基特漏看了什麼呢?但是從頭到尾,我覺得對於符號的解釋,就只有警長說的這裡呀!所以說,Brandon每天塗塗寫寫的這個符號,是在練簽名???突然覺得Brandon有點萌是不是?每天每夜就在那裡練簽名,真的像是個小孩子,幹完大事後不忍埋名埋姓——每次殺戮過後,不留功,只留名,我的大名:BB。
因為上映的電影版好像只有ⅡB級,也就是有家長輔導小孩子也能看的,所以好像裡面非常血腥的鏡頭被刪減了,看得我有點不過癮。例如Caitlyn母親Erica被玻璃插眼那裡,其實預告裡有完整片段,Erica忍痛從眼睛處拔玻璃;結果正式電影版裡玻璃震下來,然後鏡頭一轉,Erica眼睛裡的玻璃就沒了,Erica眼睛開始流血。還有Noah的車從上空掉下來,可能本身還有更可怕更暴力的場景才對(以我自己的血腥第六感)。
附上拔玻璃的完整場景,喜歡的小盆友可以點開。未滿十八歲勿按。
血腥場景還蠻可以的,妥妥的美式B級片,沒什麼好說。
近年來邪童片崛起,例如1956年經典影版《壞種》(The Bad Seed)翻拍新版,影片的邪童再次化身性惡論代表。基本邪童片的結尾,都會達成「殺害養育自己長大的父母而完全黑化成功」的成就,這部片子同樣沒有例外。更令人寒心的是,這些邪童片的父母其實大多數都很愛自己的孩子,很想救回他們的孩子,卻都以慘敗告終(對,甚至都不是「惜敗」)。這應該算是看邪童片的一個壓抑點吧。
這部片子唯一達到可以說得上心理壓抑的場景,就是看著毫無過錯的父母二人,被Brandon殘殺。Tori和Kyle,當明白自己養育而大的孩子是邪惡的化身,即使多麼不捨,也決定殺死孩子,卻沒被編劇和導演所保佑。更為心酸的是,即使Kyle一早就發現Brandon做了那麼多壞事,在載著Brandon去森林殺死他之前,他還在家裡整理Brandon的東西,看著Brandon小時候的照片和送給他的生日卡,依然忍不住痛哭難過。反觀Brandon,虧我還以為Brandon會念著畢竟Tori和Kyle是他父母,殺死他們時應該給他們一個痛快,結果殘忍得我錯愕。沒有猶豫,也沒有仁慈。
Kyle被Brandon熱視線貫穿雙眼,繼而高溫爆頭身亡,屍體面目全非。Tori則在最後震撼的一幕,被Brandon帶上高空,繼而鬆手,Tori墜落。細想的話,Tori還沒墜落地面之前就已經死了,因為高空之下,壓力膨脹,器官應該會承受不了墜落的高速壓力而爆開。Tori死亡的過程也不好受。有情感牽絆的殺害,總是會比一個人殺害一個陌生人更為難過一點。
Tori死之前的最後舉動,是溫柔地撫摸Brandon的臉頰,然後Brandon也一臉天真的溫柔☺️,溫柔地、緩緩地,放開了Tori。那是幾千呎的高空,Tori絕望地往下墜落死掉。雖然每次切到Tori的絕望墜落,不免有點可憐,但切換到Brandon難以言喻的柔和表情,卻又莫名的搞笑。
而且我一直期望Tori反殺,畢竟Tori演員Elizabeth是《撕裂人》(很噁心很噁心的一部驚悚片)的女主,戰鬥力可高著呢哈哈哈。
然後最後最後的結局,Brandon一連串去襲擊世界各地,應該是逼著真正的超人出場,搞死他:我的地盤,哪來的外星小屁孩搗亂,還穿跟我一樣的紅斗篷?找死呢!
但說真的,《魔童》缺乏探討邪惡化身的兒童的內心層面,是一種空洞。不是因為外星來客,就有充足的理由他跟擁有健康情感機制的人類不同,也不是充足的理由他被養了十二年卻也沒有任何人性溫暖情感表現。或許,正因為是外星來客,所以如果有感染到一點點父母給他的愛,學到哪怕一點點的軟情感,那麼這部電影就會在情感上更豐滿。不指望Brandon能夠每殺一個人前先情感掙扎一下,而是至少希望,在殺父母時,他能夠有過一剎那的猶豫,但我並沒有看到最低限度的猶豫。這令人失望。
如果這部電影有主張性惡論,那麼我們也只能「嗯」了,但依然不能彌補這部電影沒有更深的情感內核值得探討。太多殺戮血腥場景,就連Breyer夫妻對Brandon的情感奉獻,也都淡化了。
最後,看完這部電影想到的一句話:
「有些人你就是不能愛,他們也不要你的愛。」
—۞—
魔王基特のSUPER主觀評分
★★★★★★☆☆☆☆
—۞—
ns18.117.107.11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