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隨在東野叔身後的那些日子』系列第三回
1994年單行本初版出版
—۞—
「也許我也在那個老家死去了。小時候的我死在那裡,是不是一直等待著現在的我去迎接他?是不是每個人都有以前的自己死去的家?只是因為不想見到一定還躺在那裡的屍體,所以假裝沒有發現而已。」
——《以前,我死去的家》
絮語.
在開始本次淺度剖析書之內容、情節及主體核心再及淺談個人想法之前,基特想道,在這條跟隨東野叔之路上,以後自己可能每次寫東野作品的主觀評,都會有點延伸、絮語之類的作前序,讓自己以及點進來的讀者可以有更多關於東野叔及其創作人生的認識。
圭吾在《大概是最後的招呼》這本自傳式隨筆集裡,寫下了許多他人生的細節、軼事及關係到創作上的靈感來源。如果想了解圭吾真實的一面,或許這本書便是一個有效的捷徑。我也是前不久翻開《以前,我死去的家》,閱讀導讀時,才發現《大概是最後的招呼》其實是圭吾自己人生縮圖的隨筆集,不然我本來已經把這本書剔除在東野作品閱讀計劃之外。
1958年2月4日,東野圭吾生於「大阪市生野區一家貧窮的小鐘錶眼鏡貴重金屬店」,在姐弟三人中排行第二。圭吾的戶籍設在東區玉造,這是一件吊詭的事情,因玉造雖是圭吾父親的出生地,圭吾卻不曾住在那裡。後來圭吾發現,戶籍設在那裡,純粹是因為父親為了說起戶籍時地方唸起來好聽,才沒遷戶籍。然而就是這種無足輕重的理由,圭吾往後不知多少年,每逢要申請戶籍謄本時都要大費周章一番,實屬無謂。
這便是圭吾孩童時期最早的人生軼聞趣事一則。
雖然我一直管東野圭吾「東野叔、東野叔」地叫,實際上計算一下他的年齡,圭吾今年也已達61歲之齡了,時間竟也過得如此之快。不過稱呼這種東西,也沒必要按年齡的邏輯來言,所以我還是會管東野先生叫東野叔吧,在此這稱呼也是一種尊敬,並無他意,若有他意也不過是可能有一點想要套近乎的意思(不過對方也不會認識我就是了)罷了。我熱愛身為讀者身份的自己,我的生活太過無聊,躲在一邊看書時才能讓我稍微擺脫自己的生活,去往書中的世界遨遊徜徉一番。我擁有很多喜愛的作家,或許我終其一生都沒辦法跟我喜愛的作家見面、說上一句你好,也就請不要怪我在自己喜愛的作家身上自擬稱呼,耍一點無傷大雅的小心機罷。
為了不再拖《以前,我死去的家》的似評非評,我只好先飛一遍《大概是最後的招呼》,找尋有談及這本小說的段落,因為它也是早期(1994年)的小說,我很快就找到了。很遺憾似乎說到這本書的部分實在很少,是連著《怪人們》、《操縱彩虹的少年》兩本書一塊兒提的。《怪人們》其實就是東野叔1994年的一部短篇推理故事集,我暫時沒有打定主意要看它。
《以前,我死去的家》在題材上是圭吾的又一個突破點,算是社會議題元素融入作品而整體效果鮮明突出的早期代表作之一,滲入了圭吾自己對社會的思考。但作品銷量並不理想,圭吾在1994年受挫得很。
《大概是最後的招呼》:「這一年出版《怪人們》、《以前,我死去的家》、《操縱彩虹的少年》三部作品。我已不想再寫,反正本本都沒話題性,也都賣不好。尤其是《以前,我死去的家》,半篇書評都沒有,實在令人訝異。幾年後,我深感當時寫虐童題材太早了。」
單從《以前,我死去的家》這麼悲傷的標題,讀者大概都能猜到這本書探究之社會話題的沉重性,沒錯,「以前我死去的家」就是探討虐童,而且東野叔再次依循他悲劇主義的偏好,在這本書裡,他沒有釋出任何讓人舒一口氣的白光。一路跟隨著主角解開謎題尋找真相,我們挖開了時間停滯之屋地下埋藏的殘骸和悲劇。看完之後,基特衝擊頗大。書的風格、寫作手法等都與圭吾當時的作品大有不同,我不禁贊同導讀作者所言:這是東野叔早期最被人低估、忽略的佳作之一。
與東野叔共度的旅途路上:29/94(本)
—۞—
《以前,我死去的家》
東野圭吾
(發現以前圭吾作品日本原版的書封大多數都很卡通風呀)
跟上一次的《操縱彩虹的少年》的封面一樣屬於設計精緻,個人很喜歡這個封面。皇冠文化的書封設計,我很少說失望吧,大部分都覺得挺好看,有一些則深得我心。除了中間碎片般分裂呈現出一把黃銅製鑰匙(故事核心意象之一,真相開啟之意)的形狀,正面書封幾乎是純白,很是簡約。封面越是白淨,更顯得讀完之後心情之沉重、真相揭露之後所感受的深沉黑暗。
相比東野緊隨其後的大格局作品《天空之蜂》,《以前,我死去的家》的故事結構顯得十分簡約明快。而這個長篇故事中真正出現在「現在時間線」的人物——說出來可能會嚇人一跳——竟然是只有男女主角二人。而其他角色都是在男女主角的回憶或解開謎團過程中,在各種線索推助中回溯過去時,以被推斷的情況下出現。
故事簡單來說是女主角沙也加在大學甩掉男主角的七年後,突然致電男主求助。沙也加告知男主,自己完全沒有小學之前的記憶,她認為自己有一段難以回堪的回憶,而這導致了現在的自己有了不可控的虐童行為。沙也加結婚了,也擁有一個可愛的女兒,但大多數時間沙也加看見女兒美晴時,她總是覺得厭煩,當美晴犯了一點小錯失,她就會忍不住對女兒動手,事後自己又內疚不已。
她的養父在一年前去世後,留下了一把黃銅製鑰匙,她認為一切的答案就在這把鑰匙開啟的屋子。沙也加希望男主可以陪伴自己前往那所屋子,尋找真相。男主糾結了一番之後,終於還是同意了女主的要求。而就在他們打開了屋子的後門之時,他們驚訝地發現屋子的時間似乎詭異地停滯在了二十三年前,屋子裡的所有鐘錶都停在11點10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二人越是在這個房子裡尋找線索,試圖喚回沙也加自己的幼時回憶,二人就越發覺得這間大房子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墳墓,墳墓的裡頭埋藏著深不可測的悲劇......
故事以男主的第一人稱視角貫穿全文,男主的名字從頭到尾都很刻意地沒有提及,似乎圭吾在這裡給男主的真實身份留下了可斟酌的神秘空間。沒有任何血腥恐怖的細節渲染,但是寂靜林間的無人空屋,詭異的時間凝滯,這一切的場景佈置,也足以使讀者感受到了對於未知的恐懼。男女主在明顯是男童的房間裡找到了一本日記,日記一開始記載著很正常的內容,但慢慢地,似乎隨著男童父親住院及後去世的大事件,日記記載的內容開始變調,「那傢伙」闖進了家中。除了日記之外,男女主也找到了似乎是男童父親的書信,隨著越來越多線索被找到,二人開始逼近真相的中心。
這一切的元素,現在看來都像是日本都市傳說或者意味怖的經典組成元件,例如非常經典的意味怖「由美快跑,爸爸瘋了」,或者一連串以日記為中心線索的意味怖故事(例如《日記》)。當然,在如此經典的恐怖氛圍之下,圭吾並不打算真的是要寫個超自然恐怖故事,而是在循序漸進的推理過程中,逐漸揭開一段塵封已久的虐心的虐童事件真相。而當真相真的被撕開,悲傷也霎時湧來。可以說《以前,我死去的家》的情感後勁確實十分強烈,即使合上了書,讀者的情緒依然未能即時擺脫情節緩和過來,本書的情感渲染力持久而令人難過。
東野在線索的設置及氣氛的營造上更勝一籌了,故事的多重反轉也來得自然,也沒那麼容易猜測,震撼感保持得很恰宜。圭吾的早期作品基特自覺已讀得不少,《以前,我死去的家》實在是圭吾早期作品中風格十分獨特另類的一部,文字簡潔利落,卻又成功藉著平穩的敘事營造出一種有點詭異、毛骨悚然的故事氛圍。故事裡不存在鬼神,人類社會真切會發生的慘劇卻比鬼神的事實更可怖壓抑。
雖然基特曾經說過東野叔寫故事很少會有Happy Ending,但大多數也不會全然悲劇,而這部書卻沒有釋出任何的希望亮光,結局只是藉由男主對於是次沉重經歷的進一步反思,加深了悲劇的輪廓。在這部令人難過的小說中,基特也似乎體味到了1994年這一年,圭吾真的從一個初初對小說家身份充滿期盼憧憬的熱血小夥子,慢慢經歷著現實的無情不如意,終於到了忍不住悲歎出「《以前,我死去的家》是我的自信之作,卻依然沒獲得好評。此後,我不禁以懷疑的目光看待書評家」的挫敗階段。1994年,從圭吾在1985年《放學後》之後再一次以作品亮眼文壇與讀者社會,還有幾年的時間。很感動東野叔一路都沒有放棄。
雖然故事裡有些細節放置得比較曖昧不清,直到最後引人疑惑到底這個細節是用來幹嘛——例如,刻意不提及男主姓名以及刻意鋪墊男主與女主的相似之處、男主的養子身份,是否另有所圖?是否在男主的可能真實身份上採取開放式思考?撇除這小小的不足,小說的敘事和推理佈局的設計都在合格線之上,尤其在題材的深度上,推理融合人性關懷主題,體現出東野叔一貫在作品中傾注的令人動容的人文精神。
基特のSUPER主觀評分
★★★★★★★★☆☆
—۞—
ns3.137.178.51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