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社區合唱團的練習室裡,空氣似乎比往常凝重一些。指揮陳老師剛剛宣布了今年全國大賽的選曲——一首以技巧艱深、情感飽滿著稱的現代合唱作品。樂譜發下,看著那些密密麻麻的音符和複雜的轉調,不少團員倒抽了一口氣。
「陳老師,這首曲子…會不會太冒險了?」率先開口的是阿榮(有榮),他是團裡的男低音支柱,也是公認最穩重、經驗最豐富的成員之一。「我們團的實力,要駕馭這首歌,恐怕……」他頓了頓,語氣中充滿了憂慮,「過去我們挑戰難曲,結果往往不盡理想。是不是選一首我們比較有把握的歌,至少能穩定發揮,呈現最好的狀態?行事要量力而為,否則沒有好結果。」
阿榮的話立刻引起了部分老團員的共鳴,他們紛紛點頭,臉上寫著相似的擔憂。追求完美的演出,是他們長久以來的信念,而「完美」的前提,往往是建立在「能力所及」的基礎上。
然而,坐在前排的女高音修端卻有不同看法。她是近兩年才加入的新血,年輕、充滿熱情,音色極具潛力。「可是阿榮哥,」她轉過身,眼神發亮,「如果我們一直只唱『有把握』的歌,那跟去年、前年有什麼區別?我們參加比賽,難道只是為了『穩定發揮』嗎?我覺得,**就是要踏出舒適圈,才可以突破能力的界限啊!**這是一個多好的機會,讓我們一起挑戰、一起成長!」
修端的聲音不大,卻充滿了感染力。一些年輕團員和渴望進步的成員眼中也燃起了火焰。練習室裡,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形成了無形的張力。
陳老師環視眾人,最終決定:「我知道這首歌很難,但我相信大家的潛力。我們…試試看。」
接下來的幾個月,成了合唱團成立以來最艱苦的一段時期。那首曲子果然如同阿榮預言般困難。音準難抓、節奏多變、和聲複雜,情感的詮釋更是需要極高的悟性。練習過程中,挫敗感成了家常便飯。高音聲部經常在高難度樂段破音,低音聲部抱怨音程跳躍太大跟不上,而節奏的準確性更是時常集體「出軌」。
阿榮一如既往地穩定,他仔細研究自己的聲部,將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呼吸都處理得精準到位。但他臉上的憂色也越來越重,私下裡,他不止一次跟陳老師表達:「你看,我就說吧,這太勉強了。」他並非幸災樂禍,而是真心為團隊的最終表現感到焦慮。他認為,現在這樣的分崩離析,正印證了他「量力而為」的觀點。
修端則像個拚命三郎。她不僅苦練自己的部分,還主動幫助同聲部的夥伴,尋找發聲技巧,研究樂曲的情感表達。她不斷鼓勵大家:「我們可以的!再試一次!」、「這裡的情感應該更強烈一點!」她甚至在練習之餘,查閱作曲家的資料,試圖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然而,過度的熱情有時也變成了壓力,有些團員覺得她太過激進,甚至有些不切實際。偶爾練習不順時,修端臉上也會閃過一絲自我懷疑,但那挑戰的火焰從未熄滅。
兩種觀點在團隊裡持續碰撞。有人佩服修端的勇氣,認為正是這種衝勁才能帶來突破;也有人贊同阿榮的務實,覺得與其好高騖遠最後慘敗,不如穩紮穩打求個體面。
這段時間,我(作為故事的敘述者,也是團員之一)也在這兩種聲音中擺盪。看到阿榮的穩定和對細節的掌控,我理解「量力而為」的重要性,那是對品質的負責,是經驗累積的智慧。但同時,我也被修端那種不願固步自封、渴望觸碰更高境界的熱情所感染。難道成長,不就是在一次次挑戰看似「力不能及」的目標中實現的嗎?
距離比賽只剩一個月時,一次模擬演出徹底暴露了問題。整首曲子聽起來依然生澀、充滿瑕疵,甚至可以說是「慘不忍睹」。阿榮緊繃著臉,沒說話,但表情說明了一切。修端眼眶泛紅,強忍著淚水。團隊的士氣跌到谷底。
陳老師沉默了很久,才開口:「我知道大家都很累,也很挫敗。阿榮的擔心是對的,我們目前的能力,確實離完美演繹這首歌還有距離。但是,修端的渴望也是對的,不嘗試,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潛力在哪裡。」
他接著說:「或許,我們需要重新思考『量力而為』和『踏出舒適圈』。『量力而為』不代表故步自封,而是要更精確地『量』——了解我們的『力』在哪裡,『不足』在哪裡,然後有策略地去補強。 而**『踏出舒適圈』也不代表盲目冒進,而是要在認清風險、做好準備的前提下,有勇氣、有方法地去跨越那條界線。**」
接下來的一個月,練習策略改變了。他們不再一味地追求完整演唱,而是將曲子拆解,針對最困難的樂段進行集中突破。阿榮豐富的經驗和對細節的敏感,在此刻發揮了巨大作用,他幫助大家分析和聲結構,找到音準的竅門。而修端的熱情和對樂曲的深入理解,則像催化劑,激發大家的情感投入,讓音樂不只有技巧,更有靈魂。原本看似對立的兩個人,在新的策略下,找到了協作的方式。大家不再爭論該不該挑戰,而是專注於如何「有智慧地」完成這個挑戰。
全國大賽的日子終於來臨。站在燈光璀璨的舞台上,每個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當第一個音符響起,練習室裡無數次的掙扎、汗水、甚至淚水,都凝聚在了此刻。
演出並非完美無瑕。在高潮部分,一個聲部出現了微小的瑕疵,但很快被調整過來。然而,整體的表現卻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張力與情感。他們不僅唱出了音符,更唱出了這幾個月來共同經歷的掙扎、成長與蛻變。那種拚盡全力去觸碰極限的生命力,透過歌聲傳遞出來,感染了在場的聽眾。
最終,他們沒有拿到冠軍,但獲得了評審團特別頒發的「最佳突破獎」。評語是:「技巧雖有瑕疵,但勇氣可嘉,情感真摯動人,展現了驚人的成長潛力。」
走下舞台,阿榮輕輕拍了拍修端的肩膀,低聲說:「妳是對的,不試試,真的不知道能做到什麼程度。」修端笑了,眼裡閃著淚光:「阿榮哥,你的穩定和經驗才是我們的基石。沒有你,我們早就散了。」
看著他們,我心中有了答案。有榮的「量力而為」和修端的「踏出舒適圈」並非絕對的對立。「量力而為」是基礎,是對現實的尊重和對風險的評估,它提醒我們腳踏實地,避免好高騖遠導致的崩潰。而「踏出舒適圈」是動力,是對成長的渴望和對潛能的挖掘,它驅使我們挑戰未知,突破侷限。
真正的智慧,或許在於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在行動之前,先「量力」,了解自己的起點和目標的距離,評估風險,制定策略。然後,帶著這份認知和準備,「踏出」那一步,用最大的努力去縮短差距,去拓展能力的邊界。只求安穩,可能錯失成長的風景;一味冒進,則可能跌入失敗的深淵。唯有審慎地評估,勇敢地前行,在界線內外找到屬於自己的和聲,才能既走得穩健,又看得更高更遠。
這次的經歷,對整個合唱團,對我,都是一次深刻的學習。我們或許沒有得到世俗定義的「最好結果」,但我們收穫了比獎盃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在挑戰極限的過程中,所實現的自我突破與集體成長。而這份色彩,遠比一塊金牌更加絢爛奪目。
ns3.143.244.92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