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晴低頭看著腳上那雙陪她走過許多城市的白布鞋,鞋頭沾染了一塊洗不掉的淡褐色污漬,像一枚頑固的印記。對許多人來說,這雙鞋大概就該進垃圾桶了。但曉晴只是微微一笑,回到工作室後,她拿出最細的畫筆和壓克力顏料,在那片污漬上,小心翼翼地勾勒出一朵迎風招展的向日葵。金黃的花瓣巧妙地覆蓋了污漬,甚至將那抹淡褐變成了花蕊的陰影,賦予了花朵獨特的生命力。
這就是曉晴,一個總能在不完美中找到創作靈感的織品設計師。她相信,完美往往意味著終結,而那些微小的瑕疵、意外的痕跡,才是生命力和故事的開端。
然而,最近她的人生卻遭遇了一個巨大的「不完美」。她精心籌備多時的個人品牌,因為合夥人突然撤資而嘎然中止,工作室積壓的布料和半成品,像一個個嘲諷的符號,堆在狹小的空間裡。城市的快節奏和壓力,第一次讓她感到窒息。她決定給自己放一個長假,回到那個記憶中有些模糊,據說正逐漸沒落的海邊小鎮——也是她童年短暫居住過的地方。
海風鎮,一如其名,終年海風不斷。小鎮的時光彷彿流逝得特別慢,許多建築都顯得老舊,油漆剝落,牆面斑駁,帶著一種被歲月和海風侵蝕後的滄桑。鎮上最顯眼的,莫過於港口邊那棟廢棄已久的「浪濤活動中心」。它曾經是漁民們休憩、集會的地方,有著挑高的空間和能看見海景的大窗戶,如今卻門窗破損,牆壁爬滿藤蔓,只剩下一副空殼,在海風中沉默矗立。
鎮民們大多對它視而不見,偶爾提起,也是惋惜或無奈。「唉,那地方啊,早就廢了,擺在那裡佔地方。」雜貨店的老闆坤伯搖著頭說。
但在曉晴眼中,那棟破舊的建築卻有著驚人的魅力。陽光穿過破損的窗格,在積滿灰塵的地板上投下奇異的光斑;牆壁上因濕氣暈開的水痕,像一幅渾然天成的抽象畫;甚至那盤踞在角落的綠色藤蔓,也帶著頑強的生命力。她忽然有了一個念頭:或許,她能為這個被遺忘的空間「添上色彩」。
她找到了鎮公所,提出想無償借用浪濤活動中心幾個月,將其活化為一個臨時的社區藝術館兼工作室。起初,承辦人員面有難色,坤伯等一些老鎮民也覺得她是異想天開。「那破房子,颱風來了都危險,搞什麼藝術館?」
曉晴沒有爭辯,只是默默開始動手。她沒有大興土木,而是選擇「順應」這棟建築的不完美。她清理垃圾,修補好危險的破口,但保留了大部分斑駁的牆面。她用撿來的浮木和貝殼裝飾角落;將自己帶來的、那些原本要廢棄的印花布料,巧妙地覆蓋在破損的樑柱上,或做成色彩繽紛的掛飾;她在龜裂的地板縫隙裡填入彩色的樹脂,像為大地的傷口描上金繼;甚至邀請鎮上的孩子們,在某面相對完整的牆壁上,用撿來的彩色玻璃碎片拼貼出一片想像中的海底世界。
那棟死氣沉沉的建築,一點一點地活了過來。它不再是一個完美的空間,但它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故事和溫度。孩子們放學後會跑來這裡看曉晴工作,好奇地摸摸那些由廢棄物變成的藝術品。一些原本抱持懷疑態度的鎮民,也開始在傍晚散步時,繞過來看看這個「奇怪的藝術館」又多了些什麼新花樣。坤伯偶爾會送來一些他認為「還能用」的舊漁網或浮球,嘴上不說,眼神裡卻多了些認同。
就在曉晴計畫舉辦一個小型開幕茶會,邀請鎮民們來看看初步成果時,天氣預報傳來了壞消息——一個強烈颱風正直撲本島,海風鎮首當其衝。
鎮民們開始忙著加固門窗,儲備物資。曉晴也趕緊將藝術館裡怕水的作品移到高處,用木板封好破損的窗戶。她的心情有些複雜,這個突如其來的暴風雨,無疑是她為這個空間「添色彩」計畫中的又一個巨大「不完美」。緊湊的籌備日程被打亂,她甚至不知道這棟老建築能否經受住考驗。
颱風夜,狂風呼嘯,暴雨如注。曉晴和幾個放心不下的鎮民(包括坤伯)守在相對安全的活動中心內部。外面是駭人的風雨聲,室內卻因為幾盞應急燈和眾人的存在,有了一種奇特的平靜。雨水從屋頂的某個縫隙滲漏下來,滴滴答答地落在一個舊鐵桶裡,發出清脆的聲響。
曉晴望著窗外被風雨模糊的世界,聽著那規律的滴水聲,心中原本的焦慮竟慢慢沉澱下來。她想起自己一次在歐洲的緊湊旅程中,也曾因暴風雪而被迫滯留在一個不知名的小山村。起初她懊惱行程被打亂,但後來卻在那片意外的寧靜中,發現了山村的獨特之美,享受了計畫之外的悠閒。
此刻也是。這場暴風雨雖然是個麻煩,卻也讓所有忙碌的腳步停了下來。大家聚在一起,聊著天,分享著食物,平日裡的疏離感在共同面對風雨的時刻悄然消融。曉晴拿出炭筆和素描本,開始快速勾勒窗外的風雨和室內人們守望的剪影。那些因漏雨而形成的新的水漬,在她眼中似乎也變成了值得記錄的紋理。
「世事無完美,」她在心中默念,「但若能為這份不完美添上色彩,也許一切就都是美的。」她理解的色彩,不僅是顏料,更是看待事情的角度,是困境中生出的韌性與人情味。
颱風過後,活動中心幸運地沒有受到太大的結構性損傷,只是多了幾處漏水的痕跡和被風吹落的枝葉。曉晴沒有急著清理,反而將那隻接了一夜雨水的鐵桶移到陽光下,桶裡的水映照著天空,像一顆意外拾得的藍寶石。她決定將這次颱風的經歷也融入這個空間的敘事中。
重新訂定的開幕日,天氣晴朗。浪濤活動中心裡外擠滿了好奇的鎮民。他們驚訝地看著這個熟悉的破舊空間脫胎換骨,雖然處處可見歲月的痕跡甚至風雨的創傷,卻充滿了奇妙的色彩與活力。孩子們興奮地指著自己參與創作的牆面,坤伯看著那些被巧妙利用的舊漁具,嘴角難得地露出了笑容。
曉晴站在用浮木搭建的簡易講台上,看著眾人臉上的表情,腳上那雙畫著向日葵的白布鞋,鞋面因為這段時間的奔波又多了些新的泥點。她笑著說:「這裡或許不是一個完美的藝術館,它老舊、有瑕疵,甚至剛剛經歷了一場風雨。但就像我們的人生,總有不完美。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這些不完美,如何為它們添上屬於自己的色彩。謝謝大家,讓我有機會和你們一起,為這個地方,也為我們自己,畫上新的顏色。」
陽光透過大窗戶灑進來,照亮了那些斑駁的牆、彩色的布、孩子們的拼貼畫,以及曉晴腳上那朵開在污漬上的向日葵。那一刻,所有在場的人似乎都明白了,真正的美,從來不是毫無瑕疵,而是那份歷經風雨、擁抱不完美,並從中綻放出獨特色彩的生命力。海風鎮依舊古樸,浪濤活動中心依舊老舊,但某些東西,已經悄悄變得不一樣了。它們都被賦予了新的色彩,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ns3.143.244.92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