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黎明的交接
1981年1月19日 阿爾及利亞 阿爾及爾
北非黃昏的天空染著橘紅色的霞光,地中海微風輕拂著阿爾及爾市郊的一座外交官官邸。這裡正舉行一場不公開的簽字儀式。屋內長桌兩側,分坐著伊朗和美國的代表團,中間站立的是阿爾及利亞外長,他見證著雙方代表在一疊文件上簽字蓋章。
傑克·泰勒靜靜站在美方代表團後側,屏息注視這歷史性的一幕。他作為CIA中東事務官員隨團來到阿爾及爾,親眼目睹著漫長交涉的終點。兩國代表簽署的是《阿爾及爾協議》,內容正是雙方經過數月斡旋終於達成的一攬子妥協:美國同意解凍伊朗的數十億美元資產、解除部分制裁並保證不再干涉伊朗內政,伊朗則將釋放全部52名美國人質,雙方放棄彼此的法律索賠等要求。當最後一枚印章印落紙面時,屋內眾人都長舒了一口氣。
伊朗首席談判代表哈梅爾起身與美方握手:「希望一切順利。我們的人已在準備。」美方特使副國務卿克里斯多福也誠懇點頭:「感謝阿拉的恩典。」傑克看著伊朗人緩緩露出的笑容,心中五味雜陳。作為情報人員,他很清楚伊朗方面選在此刻讓步絕非慈悲,而是因為隨著兩天後美國政府換屆,他們急於在卡特下臺前拿到資產,以免未知的里根政府出爾反爾。同樣地,美國這邊也是趁著卡特仍掌權最後幾小時拼命搶收成果。然而此時此刻,傑克沒有心思計較政治算計。他腦海裡浮現的,是那些苦熬了十四個月的同胞即將重見天日的畫面。他默默握緊拳頭:終於要結束了。
1981年1月20日 中午 美國 華盛頓
華盛頓晴空萬里,冬日的陽光灑滿國會山前的草坪。第40任美國總統就職典禮正在舉行,數十萬人聚集在國會大廈前見證權力的交接。裡根舉起右手,面帶微笑宣讀誓詞:「我,隆納·裡根,鄭重宣誓…」
此時,站在人群中的傑克卻心不在焉。作為安全顧問團成員,他理應注目新總統上任,但他的耳中幾乎聽不見台上演說的聲音——他的全部心神都放在手中對講機傳來的低語上:「…收到,阿爾及利亞航空包機已於德黑蘭起飛,時間12:25。」傑克閉上眼長吁一口氣,握著對講機的手微微顫抖。此刻華盛頓時間剛好早上8點25分。換算過來,德黑蘭已是傍晚。這意味著:人質們終於離開了伊朗領空!多年後,他依然會記得這神奇的巧合——就在美國完成總統權杖交接的同一分鐘,那群受困444天的靈魂也正踏上自由歸途。
1981年1月20日 傍晚 伊朗 德黑兰
跑道兩側燈火通明。德黑蘭梅赫拉巴德機場的停機坪上,一架阿爾及利亞航空的專機引擎轟鳴,已處於待飛狀態。機艙門口,最後幾名眼罩仍未摘除的美國人質在護送下艱難地踏上舷梯。阿里遠遠站在停機坪邊緣,靜靜注視這幕畫面。他本可以更近一些——作為在革命初期參與看守人質的學生,臨行前上級問他是否願意護送人質登機,但阿里婉拒了。他覺得自己此刻的心境異常平靜,沒有必要再介入最後的流程。
不過,有個人他想見最後一面。眼看所有人質都已上機,他轉身快步朝機場一側的車輛走去。在那裡,一批伊朗官員和革命衛隊負責人正準備離開。其中有一位鬚髮花白的長者——阿里聽說他是總統巴尼薩德爾派來監督交接的代表。阿里鼓起勇氣上前攔住長者,恭敬地問:「先生,我能問一個問題嗎?這些美國人…真的全都要帶走嗎?」長者和藹地看了他一眼:「年輕人,你參與過看守嗎?」阿里點點頭。長者嘆息道:「是的,都帶走。他們也是可憐之人啊。現在我們有更艱巨的戰爭要打,過去的恩怨該了結了。」阿里低頭沉思,默默退下。
就在此時,他聽到不遠處傳來一聲呼喊:「阿里!」他抬起頭,只見一個瘦削狼狽的身影正從不遠處一輛即將駛離的軍卡上探出身來,用英文朝自己大喊:「阿里!謝謝——」那是湯姆!阿里大吃一驚,不禁快步跑近幾步。只見那輛軍卡停下,兩名革命衛隊士兵正押解著湯姆朝飛機方向走去——剛才混亂中,湯姆似乎被遺漏在車上,現在才被帶出來補上飛機。湯姆顯然向士兵請求了什麼,此刻在得到允許後,他再次轉向阿里,用嘶啞卻認真的聲音喊道:「謝謝你沒有傷害我們…」阿里怔住了,一時不知該如何回應。許多思緒在腦海翻湧:這個曾與自己對峙仇恨的年輕美國士兵,如今滿面風霜,眼中卻不再充滿敵意,而是帶著一絲複雜的感激與釋然。
阿里深吸一口氣,用英語高聲回答:「祝你一路平安!」湯姆露出一抹驚訝的笑容,隨即點頭致意,轉身跟著士兵快步奔向舷梯。很快,他消失在機艙門內。機場廣播響起通知起飛的指令,阿里望著那巨大的銀白色飛機開始滑行,心中忽然湧起前所未有的輕鬆感。這一刻,他意識到自己完成了一段特殊的人生旅程——從狂熱的革命青年到如今目送敵人離去,他的世界觀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轉變。或許湯姆那一聲出人意料的致謝正是對他內心矛盾的一種解脫:原來,不同陣營的人終究也能彼此理解哪怕一瞬。
轟鳴聲中,專機加速衝向夜空。周圍的伊朗革命衛隊士兵舉槍朝天鳴射慶祝,歡呼著目送飛機遠去。阿里靜立原地,直到那對閃爍的航行燈點消失在天際。他仰望星空,一股難言的情緒在胸膛迴盪——有解脫、有迷茫,也有對未來的思索。遠處德黑蘭城區的方向傳來零星的防空警報聲,那是前線戰爭的迴響提醒著他:伊朗接下來要面對的,將是更殘酷漫長的考驗。
1981年1月21日 德國 威斯巴登
夜幕低垂,寒氣襲人。美軍在西德威斯巴登空軍基地的醫療中心外,人頭攢動,無數攝影機和麥克風對準即將出現的身影。當醫院大門打開,52名剛從伊朗抵達的美國前人質依次走出時,人群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一位白髮人影走上前,張開雙臂逐一擁抱每一位歸來的同胞,熱淚盈眶地道著:「歡迎回家!歡迎回家!」那人正是已經卸任美國總統不到一天的吉米·卡特。裡根總統特別委派他作為私人特使前來迎接人質返國,這對卡特而言是一份無言的安慰。
當卡特擁抱到湯姆時,這個年輕的海軍陸戰隊員突然立正,朝他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哽咽道:「總統先生,對不起…讓您擔心了。」卡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淚水,一把將湯姆摟進懷裡:「孩子,你們受苦了。能看到你平安,我此生別無他求。」周圍的人們無不為之動容。記者們抓拍下這歷史性的畫面——經歷444天煎熬後的團圓,和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釋然的笑容。
1981年1月21日 伊朗 德黑蘭
淩晨的清真寺裡燭光搖曳。阿里虔誠地跪坐在墊子上,低頭吟誦著《古蘭經》中的安詳經文。人質事件落幕,戰爭的陰雲依舊籠罩。他知道,自己很快就將奔赴南方前線,履行保衛祖國的責任。今晚,他只想靜靜祈禱,為那些曾經的敵人和戰友,也為自己和祖國祈求平安。
他想起了父親當年說過的話:「自由的代價何其高昂。」如今,他深切體會到這句話的份量。革命帶來了自由,卻也帶來了動盪和苦難;堅持信仰需要付出代價,但仇恨與衝突更讓人付出沉重代價。經歷這一切後,他已不再是那個血氣方剛、不計後果的熱血青年。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目睹歷史風暴、心懷複雜感悟的伊朗人。
清真寺外,東方的天空漸漸露出魚肚白。新的一天即將到來,屬於阿里的未來篇章也將在炮火與希望中繼續書寫。他站起身,望向遠方隱約可見的晨光,心中默默立下誓言:無論前路如何艱辛,他都會帶著對真主的信念和對人性的理解,走下去。這場石油與權力交織的戰爭或許畫下了一個段落,但屬於他的故事,還遠未結束。
第二十四章完
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uXeQWWpS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