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烈火与暗潮(上)
哈桑蜷缩在德黑兰南郊一座库房的角落里,透过木板缝隙凝望外头灰蒙蒙的天光。清晨的空气中,弥漫着尘土与些许硝烟的气息。他轻轻揉了揉泛红的眼睛,不远处,两三个同伴正小声交谈着今日的行动计划。哈桑今年22岁,是库姆神学院的一名学生。在上个月那场震惊全国的库姆示威中,他亲眼目睹同窗好友中弹倒地,随后仓皇逃离现场。从那以后,他再也无法回到家中或学校,只能东躲西藏地依靠同志们的接济。数日前,他的父亲突然失踪了——很可能是被萨瓦克抓走。然而他甚至无暇悲伤,因为革命的浪潮已经将他推上了新的道路。
“哈桑,”一个年轻人拍拍他的肩膀,将他从沉思中拉回现实,“咱们该出发了。”哈桑点点头,站起身简单活动了一下僵硬的四肢。他身上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长袍,头上是平民常戴的毛呢帽,以掩盖宗教学子的身份。今天,他们计划混入市中心的游行队伍,将事先准备好的传单散发给更多群众。
哈桑和其他伙伴钻出库房,街头已经开始热闹起来。放眼望去,人们三五成群地朝同一个方向汇集,那是德黑兰大学附近的街道。那里今天将举行一场大型示威游行,既是声援塔布里兹抗议者,也是纪念“四十天”前库姆牺牲的学生。
半个月前,西北重镇塔布里兹传来惊人的消息:数万愤怒的群众走上街头,高呼反对独裁和美国的口号,占领了市政府大楼,甚至烧毁了几家亲政府的银行和美国文化中心。军队奉命镇压,与示威者发生激烈冲突,市区多处起火,至少有数十人死伤。这是自库姆事件后全国规模最大的抗议,一时震动朝野。尽管军警最终控制了塔布里兹局势,但抗议的火焰并未熄灭,反而沿着“四十天忌日”的周期越燃越旺。
人群逐渐汇聚成河。哈桑混杂在人潮中,听着身旁人激动的讨论:“听说塔布里兹人可勇敢了,连省长办公室都给占了。”“是啊,军队后来就地枪毙了不少抗议者,但人们一点没怕。”“这下沙阿总该知道厉害了!”哈桑听在耳中,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他想到远在库姆的父亲,不知此刻是死是活。父亲是一位温和的教法学者,一向教导他虔诚仁爱。然而在那个血腥的一月日子里,父亲也默许他走上街头为尊严抗争。如今,他唯一能为父亲做的,就是让这场斗争继续下去,直到胜利。
游行开始了,浩浩荡荡的人群举着横幅和标语沿主要街道行进。哈桑和同伴顺势将一沓沓传单撒向空中,白纸如飞雪般散落,人们争相拾起阅读。那些传单上一面印着霍梅尼阿亚图拉最近的一则讲话节选,另一面是反对国王独裁、谴责美帝国主义的檄文。内容或许各有侧重,但此刻在街头,来自不同阵营的口号正奇妙地融汇成同一个声音——“打倒独裁!伊朗人民万岁!”
哈桑高举拳头,随着人群高喊口号。他感觉胸膛中燃烧着火焰,那是愤怒,也是希望。这些日子,他经历了太多剧变,目睹太多苦难,但同时也第一次深深体会到团结的力量。当穆斯林、左翼人士、普通市民乃至商人都站在一起时,仿佛连空气都在震颤。
人群行至政要街附近时,前方突然响起了骚动声。远远望去,几辆军用卡车堵在路中央,全副武装的士兵列成一线,持枪阻拦示威队伍的前进。“不要过去!军队封锁了前路!”喊声在人群中此起彼伏。队伍渐渐停下脚步,一时间僵持着。哈桑心跳如鼓——他既害怕血腥冲突再次发生,又隐隐期待着某种突破。
“士兵兄弟,不要向我们开枪!”忽然,一个沙哑却响亮的嗓音从队伍前排传出。人群随之响应:“我们都是伊朗人!我们都是你的兄弟姐妹!”数千人一齐高喊,声音震耳欲聋。哈桑踮起脚,努力看向前方,只见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手持一面伊朗国旗,正站在最前面,朝着对面的士兵高声疾呼。那是德黑兰城里一位颇有名望的长老商人,此刻他挺身而出,试图用言语感化挡路的青年士兵。
子弹没有射出。对峙持续了几分钟,军官低声下达了什么命令,士兵们垂下枪口,让出一条道。在一片难以置信的欢呼声中,人们继续向前涌去。哈桑眼眶发热,几乎要流下泪来。就在不久前,他还目睹军队向库姆的学生开枪;而今,在首都街头,军人与人民之间竟然避免了一场流血。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胜利,意味着专制的武器并非每次都能奏效。
游行最终和平地在市中心散去。虽然有零星逮捕和冲突,但整体而言政府有所克制,这与此前血腥镇压形成对比。人们口耳相传着各种消息:说是国际上对沙阿施加了压力,让他不得不收敛;也有人说军方高层开始意识到如果再滥杀无辜,士兵可能哗变……无论如何,这一日士气大振。哈桑和同伴回到隐蔽处,兴奋地复盘着经历。有人激动地说:“今天真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看样子,国王也怕了!”另一个谨慎些:“恐怕未必,他也许是在拖延时间。不管怎样,我们更要坚持,让每一次示威声势更浩大,直到他彻底屈服。”
哈桑默默点头,同时心绪翻腾。白天街头那一幕幕仍在他脑海盘旋。对峙中,他看见一名年轻士兵的脸,和自己年纪相仿,眼神中流露出不安与迷茫。那一刻,哈桑忽然意识到,对面的士兵并非生来就是敌人,他们也是被谎言蒙蔽被权威驱使的普通人。假以时日,或许这些士兵会转而支持人民。想到这里,他对革命胜利的信念更加坚定了一分。
傍晚时分,哈桑告别伙伴,独自一人前往城南的一处秘密据点。他需要换个藏身之所,以免被盯梢。暮色降临,街头渐渐冷清下来。他穿过小巷,脑海里翻涌着白日里的见闻与思绪。作为神学院的学生,哈桑自幼接受传统伊斯兰教育,深信真主公正。然而近几年,他也接触了一些新思潮的书籍——包括已故思想家阿里·沙里亚提的著作和其他论述自由民主的文章。这让他对伊斯兰与自由、信仰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诸多疑问。白天游行的盛况更让他思考:这场运动将把伊朗引向何方?是一个更加自由公平的未来,抑或只是换一种形式的极权?
他走进一条幽深的小巷,前方隐约可见一扇铁门。正当他伸手叩门时,身后忽然闪出两条黑影。不等他反应,一只大手猛地捂住他的嘴,另一个人迅速将他的双臂反剪。哈桑拼命挣扎,却闻到一股熟悉的气味——氯仿!眼前景物飞旋,他很快失去知觉。2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WMq0TsTog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