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四聖法界的菩薩法界-釋雙悟 (距今兩千一百年)
二O二O年十月十日
(海量法師禮佛十拜)
海量法師禮請四聖法界的菩薩法界聖者釋雙悟,請您談談在世時修行如何成就菩薩法界的菩薩?
10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6hhCKQ22i2
在一個純樸的村莊,阿發是一個老實人,不識字,只會種田,喪偶後娶了美桃來作伴,隔年生下了阿三。其妻原本幫忙做農事,生下孩子,在家照顧孩子,並在自己的農舍養了幾隻雞,可以撿雞蛋來吃,雞長大了又可以賣銀兩,母雞生蛋又孵小雞,從原本養了七八隻雞,變成了四五十隻雞。美桃每天都很忙,除了照顧阿三之外,打掃家裡又要養雞,陪阿三的時間越來越少。阿三是個乖孩子,從出生之後就很少吵他娘,肚子餓了,哭一哭就有得吃,知道母親很忙,一會兒要養雞,一會兒又養鴨。阿三從學走路之前,都是娘照顧。當阿三學會走路,娘更放心去做家事,養雞、養鴨,美桃告訴阿發:「阿三會走路了,我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幫忙養牛。」因為牛會幫忙耕種,阿發一人也忙不過來,當然樂於妻子的幫忙。
阿三從三歲開始就懂得幫忙趕雞趕鴨。有一天,阿三看到有一隻母雞蹲在草堆裡下了一顆蛋,母雞抖一抖屁股就離開了。阿三趕緊去拉母親,講了簡單幾句:「娘,娘,過來,過來,你看!」阿三的娘走過來看到了蛋,很開心地說:「又多一顆蛋了!」我們把它帶回家,娘順手翻一下草堆,草堆底下還有蛋,娘決定把蛋撿回家。阿三看到了娘撿了雞蛋,隔天又看到另外一隻母雞也下蛋,阿三就把那一顆蛋撿起來。因為年紀小,不懂得拿蛋的時候不能太用力,結果蛋破了,阿三哭了,因為他看到掉在地上的蛋撈不起來,坐在地上哭。娘走過來說:「沒關係,破就破了,以後就知道要輕輕地拿。」娘邊說邊做一次輕輕捧起蛋的姿勢給阿三看,娘說:「蛋不破才能孵出小雞,阿三想要養小雞,破了就沒有小雞了。」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阿三長大。到了九歲,幫父親做農事,娘還是一樣養雞、養鴨又養牛,每天過著同樣的日子。因為家距離村莊較為偏遠,三個人在農村過著單純的生活。
十四歲的時候,附近搬來一戶人家也是做農的,家裡有一個小女孩,年紀跟阿三差兩三歲,綁兩個辮子。有一回,家裡一隻很會下蛋的老母雞還沒回家,娘要我去找一找老母雞。我走著走著,在不知不覺當中來到了這一戶人家,看到了小女孩抱著我家的老母雞,還用水給老母雞喝。我看到了問這個小女孩:「我叫阿三,你怎麼抱著我家的老母雞?我跟娘正在找牠。」小女孩剛開始不講話,被質問之後說:「我的名字叫阿秀,到河邊洗衣服,靠近河邊時,卻看到這一隻老母雞想喝水,又走不動。仔細一看,牠的雞爪不知道被什麼割傷,我把牠抱回家,就在這裡休息,想用水給牠喝,你就來啦!」阿三點點頭跟阿秀說:「謝謝。」當阿三看到老母雞的雞爪,纏著一塊布,相信阿秀所說的話,謝謝他,隨口問小女孩:「怎麼沒看到你的爹娘?」阿秀回答:「我的爹娘下田去工作,要等到太陽下山才會回來。」阿三對阿秀說:「那以後我可以常常來你家玩囉!」小女孩沒回答,阿三謝謝小女孩之後,高興地抱著老母雞回家給娘。隔沒幾天,娘要阿三把牛牽出去餵草,阿三趕著牛,往小女孩的家趕去。小女孩說:「阿三哥,你趕這頭牛來我家是什麼意思?」阿三面帶微笑害羞地對小女孩說:「我們一起去放牛。」走著走著經過了一片牧草園,阿三覺得口渴,告訴阿秀:「你等我一下。」阿三衝進牧草園,取了幾根牧草,阿三用尖銳的牙齒把牧草咬開,拿了一根給阿秀,兩人吃起了牧草,好甜的牧草喔!兩人就在乾草堆中躺著看著天空,好藍的天空,潔白的白雲!好甜的牧草,嚓滋,咬一口,好甜喔!阿秀就坐在旁邊,陪著阿三看著天空,度過了愉快的下午。傍晚要回家時,阿三要阿秀騎在牛背上,哼著歌,把小女孩帶回家。
就這樣每天,除了下雨天之外,阿三都會來找阿秀玩,一同看著天空。我們兩人變成了好朋友,漸漸長大了。有那麼一天,阿三一樣帶著牛到阿秀家敲門,來應門的是阿秀的爹,說:「年輕人,有什麼事嗎?」阿三回答:「沒事,只是來找阿秀出去騎牛。」阿秀的父親說:「我看到我們家路旁有牛糞,問了阿秀是誰常來我們家,還帶著牛來。我們家就阿秀一個小女孩,雖然不是什麼千金大小姐,但還是大家閨秀,請不要常常來找他,以後媒婆來說親才不會讓人誤會。」阿秀很緊張對他爹說:「爹,你不要對他那麼凶,我們只不過騎著牛去吃吃牧草、看看天空,又沒做什麼事。」阿秀的爹說:「你不知道,還未嫁人之前,都要留一些好名聲,以後嫁人才不會被人瞧不起。」阿秀的爹用嚴厲的口氣對阿三說:「以後我跟阿秀的娘不在的時候,你不能來找阿秀,除非你的爹娘要幫你娶妻,娶我們阿秀當你的妻子,那就請媒人來說親吧!」阿三一頭霧水,根本沒有想過要娶親這一件事,因為來找阿秀去玩,爹娘根本不知道,更何況阿三才十五六歲,年紀太小了。阿三告訴阿秀的父親:「我以後不會來找他,除非你們在家,也歡迎你們到我們家來玩。我們家很好認,前面那農舍養了很多雞,很多鴨,還有幾隻牛,那就是我們家。」說完之後,阿三便向阿秀的父親道歉之後離去。阿三要離開之前看一下阿秀,感覺阿秀有一點難過,跑到阿三面前說:「我可以去找你嗎?」阿三點點頭。阿三心裡想著,趕快把牛趕回家。
回到家後,阿三的心裡總是悶悶不樂,每天到了阿三要趕牛時就會想到阿秀,不知道現在阿秀在做什麼,還是按照原本的路趕著牛去吃草。隔了幾天,阿三一樣按照平常該做的事,割草,要帶回去餵牛,河邊的草長得比較翠綠,割了一大把之後,轉過身來,看到阿秀正站在遠方跟他揮手。這時候放下手邊的草,兩人見面都很開心,阿秀解釋:「爹娘從小就告訴他,他是個姑娘所以要照顧好自己,尤其是不能隨便跟陌生人講話。從小我身體不好,才搬來這個地方住的。但我知道你是個好人,我們年紀相近,又很有話談。現在我都告訴爹娘了,我現在來找你也跟爹娘說了,爹娘同意以後你可以到我們家。」阿三聽了之後,不知為什麼心裡舒坦多了,兩人聊了一下,阿三就陪阿秀走回家了。見到了阿秀的爹娘,阿秀的爹娘態度跟以前不一樣。阿秀先回房,他的爹娘告訴阿三:「前幾天帶阿秀回城裡給大夫看病,自從搬來這裡,阿秀的身體確實有比較好,大夫交代只要阿秀的心情保持愉快,他的病就會好轉。年輕人啊!前些日子,誤會你了,真不好意思!」阿三有禮貌地回答:「你們可以帶阿秀來我們家玩,我爹娘會很開心。」回家之後,阿三告訴爹娘認識阿秀的事情。爹說:「聽起來阿秀是個好女孩,可邀請他來我們家。兒子啊!甚至可以娶他為妻。」阿三愣了一下,問爹:「你說的是真的嗎?」爹點點頭。阿三知道之後,並沒有很開心,因為阿秀如果嫁過來,會跟娘一樣有做不完的事,而阿秀的父親又說阿秀身體不好。爹看到我並沒有很開心,告訴我:「若你還不想成親,爹也不會逼你,何況你年紀還年輕。」當下阿三總算笑了。阿三一年一年長大,現在已經十九歲,跟父親情感越來越親近。
有一回幫父親做完農事之後,與父親一同回家,在回家的路上,父親又主動提起,「阿三啊!明年你就二十歲,那個女孩十八歲,應該可以成親了吧?」阿三趁這個機會開口告訴爹:「其實阿秀身體不好,體弱多病。」爹一聽,馬上激動地搖頭:「那不能娶他,你照顧不來的!」爹告訴阿三:「在未娶你娘之前,爹曾經娶了一房媳婦,當時我對於大娘照顧地無微不至,可是在病痛來時我們真的沒辦法代替,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受病苦的折磨,而找大夫看病,也都是短暫而非真正的療癒。兒子啊!那種痛苦的煎熬,很難走出來,甚至於無法原諒自己,更感受到自己沒用。」爹說完他與大娘的故事,我好像聽不進去,我回答爹:「不是每一個人的遭遇都那麼不幸。」爹回答:「兒子啊!你怎麼做,爹都支持。」隔日,當阿三與阿秀見面時就問阿秀:「有沒有意願與我成親,可以請媒婆到你家說親?」阿秀說:「我回去問爹娘。若你現在問我,我會回答你,可以,我願意。」阿秀回家問了爹娘的意見,爹娘擔心阿秀嫁到阿三家會有做不完的家事。阿秀的爹娘事先把身體狀況拜託媒人跟阿三的爹娘說清楚。在雙方的爹娘同意下,我們請了媒婆去阿秀家提親,順利成親。
阿秀嫁到我家,帶了許多的嫁妝,錢財,並把現在所住的房子送給我。每天阿三兩頭跑,回爹娘家做農事,養雞、養鴨、趕牛。阿三與阿秀成婚之後,阿三才知道阿秀的病都會在晚上發作,有時候呼吸困難,有時候氣喘,幸好阿三都很有耐心照顧著阿秀。到了第三年,阿秀跟阿三說:「我有喜了!」阿三很開心,阿秀悶悶不樂,阿秀說:「大夫曾經說過我若懷有身孕,生命將會有危險,我冒著生命危險想要生下這個孩子。」阿三說:「為何沒告訴我你身體的狀況,不能生孩子,何必冒著生命危險?」,阿秀說:「為了傳宗接代。」夫妻二人一半喜一半憂。阿三每天非常小心翼翼地照顧著阿秀。每一天時間過得很快,已經到了孩子要誕生的日子。這一天上午,阿秀肚子痛,他知道孩子要出生了,趕緊告訴阿三,請他告訴阿秀的爹娘,並請接生婆過來協助。當接生婆到來時,阿秀的爹娘很緊張,告訴接生婆阿秀的病,不能流血過多。阿秀特別交代接生婆:「在危急的時候要先救孩子。」而阿三並不知此事,卻告訴接生婆:「危險的時候,只能救一個的時候,先救阿秀。」接生婆心裡有數,但不知道要聽誰的,在接生的過程中,看到阿秀很出力又很吃力。接生婆知道如何做。因為阿秀的身體狀況,孩子在腹中吸收了許多營養,長得比一般孩子大,生產的過程中,因為孩子太大,阿秀使出了很大的力氣,還是生不出來。最後接生婆幫忙在阿秀的腹部上幫忙催生,花了很久的時間,孩子被擠壓,阿秀使出最後的力氣,邊喊著「啊啊」,此時流出很多血,接生婆止不住血流,眼見著關鍵時刻到了,最後如果阿秀用盡最後的力氣,勢必可以將孩子接生出來;但是面臨抉擇的時間到了,接生婆決定聽這個偉大母親的話,犧牲了阿秀,救了孩子。胎兒被接生出來後大哭,是個男嬰,接生婆抱孩子給阿秀看,阿秀面帶著微笑離開人間。接生婆大叫,娃兒哭出聲音來,外面的阿三還有阿秀的爹娘都很緊張,看到孩子都大聲地哭泣,好像知道母親已離去,阿秀的爹娘默默無語。阿秀的娘甚至於偷偷地掉下眼淚。阿三抱著孩子眼淚也掉下,對孩子說:「娘為了生你,犧牲他的生命,爹會好好照顧你長大。」
辦完阿秀的喪事後,阿三每天都提不起勁,幸好孩子由阿秀的爹娘照顧著,阿三的娘也來幫忙照顧,更是來安慰阿三,要為孩子著想,不要再傷心難過,才不會辜負阿秀為我們陳家所付出了的心血。自從阿三的娘來過之後,阿三改變了心情,每天照顧著孩子,並努力地去田裡工作。阿三幫孩子取名為陳英秀。過了半年之後,阿三有一天在夢裡夢見了阿秀,跟阿秀兩個人開心地到處遊玩,醒來之後發現自己全身越來越沒有力氣。阿秀死去後,阿三心情煩悶,常常發呆,自然也無心照顧孩子,都由阿秀的爹娘照顧孩子。英秀看到阿三常常發呆,會拉拉阿三的衣袖,想要跟爹撒嬌,只見阿三無心理會孩子,孩子能感受到,就越來越少找阿三。
直到有一天,阿秀的爹娘跑來,很急地敲著阿三的房門說:「阿三,阿三,趕快開門,英秀不見了!我們兩個找不到英秀了,小小年紀才四歲跑去哪兒,不回來吃飯。阿三趕快幫忙找!」阿三被這急促的聲音叫醒了,還沒回過神來,阿秀的爹已經打開門,並且有一點氣憤地說話:「阿三,我忍很久了,自從我女兒阿秀死了,你是怎麼過日子的,都已經四年了,英秀已經四歲了,你還再想著阿秀,你算什麼男人啊!也不把家照顧好,把孩子照顧好,你對得起我女兒嗎?」口氣越來越大聲,阿三突然傻住:「咦!已經四年了」,阿秀的爹看到阿三似乎有聽進去他講的話,馬上就換了一個口氣跟阿三說:「阿三啊!再怎麼樣你都是我的女婿,阿秀雖然沒有活在人間,可是我都把你當兒子看,要振奮,打起精神來,趕快去把我的孫子英秀找回來,不然你會後悔一輩子,我也不會原諒你。現在我帶著這一身老骨頭也要出去找。」阿三謝謝老丈人的提醒,就出去找了,一邊走著一邊喊著英秀的名字,「英秀!英秀啊!你在那兒,爹在找你啊!」越走天色越暗,阿三更著急,心裡非常地愧疚,越來越清醒,心中覺得兒子這麼小又沒把他照顧好,萬一又發生什麼事,真的不能原諒自己。
阿三走著走著,走到了最熟悉的路,那是以前他跟阿秀常常趕牛回家的路。阿三想起過去的事,看著天上的星星,心裡悲傷起來,又想到這時候找不到兒子,不知不覺掉下眼淚。這時候阿三想起了,會不會回去找爹娘?加快了腳步往家裡走,抱著一線希望,到了家中看到了家中的燈光亮著,爹娘正在吃飯,爹問阿三:「阿三你還沒吃飯,一起來吃飯。」阿三兩個眼睛在家裡轉來轉去,看看有沒有英秀的身影,看看四周都沒有英秀的影子,急忙問娘:「娘你有看到英秀?」娘回答:「在房裡睡著了,今天你爹想去看看孫子,走到半路看到英秀正坐在地上哭,找不到回家的路,還好你爹把他帶回來。娘已經幫他洗個澡,煮個好吃的飯給他吃。現在他哭累了也剛吃飽了,先給他睡個覺,明天再帶回去交給你。幸好你找來,我跟你爹正在想,孩子都不見了,怎麼大人都不知道呢?你這個爹是怎麼當的啊!我聽你老丈人說,阿秀死之後,你一直都垂頭喪氣,喪失了鬥志,只剩下身體的軀殼,連英秀叫你爹,你都無心理睬。英秀這個孩子很可憐,一出生就沒了娘,爹又不振作,小小的年紀不會表達。我看孩子越來越瘦,再這樣下去你怎麼對得起阿秀。他生下這個孩子為我們傳宗接代;沒想到你卻不當一回事,從明天起英秀給我們帶好了!」阿三馬上拒絕爹娘說:「孩子會自己帶,不再讓爹娘操心。」這時英秀從房間走出來,看到爹馬上哭出來:「爹!我找不到路回家,爺帶我回來的。爹,我們現在回家吧!」阿三的爹娘看到他們父子倆開心地笑了,同意讓他們走回家。阿三牽著英秀,父子倆第一次感受到這麼親切,英秀很開心一直叫爹:「爹,我好喜歡爹的大手牽著我的小手!」
回家的路上,當要經過牧草園的時候,阿三又回憶起阿秀,心中冒出了:感謝阿秀留下英秀陪著自己。這時英秀說:「爹爹,草上有一閃一閃亮亮的光。」阿三帶著英秀走過,告訴英秀:「這叫會發光的蟲,更久以前有人把蟲蟲集合起來,就用這個光來讀書、寫字。」英秀很好奇:「哇!這個蟲尾巴的亮光這麼厲害啊!」阿三順手抓了一隻會發光的蟲給英秀,一起帶回家。
這一次英秀差一點迷路走失,讓阿三覺得難過,記取教訓,不能疏忽對兒子的照顧,也等於對阿秀的承諾及感恩。阿三開始每天陪著英秀讀書、寫字、吃飯、散步,漸漸地父子倆的感情越來越好。英秀去上私塾,不知什麼原因阿三變得容易生氣,身體也越來越不好。最後於五十六歲,在一次得風寒後,遲遲未就醫而死去。死前最後一眼,看到了英秀拿了一個袋子,裝了一整袋會發光的蟲,就這樣閉上了雙眼,阿三離開了人間,成為一隻尾巴會發光的蟲。在空間中等待
而這隻蟲在一個山谷之中,山谷有著純淨甘甜的水,蟲鳴鳥叫,連空氣都是這麼的清晰,裡面什麼都有,美麗的花兒,花仙子嶄露漂亮的臉龐,還散發出淡淡的花香。漂亮的蝴蝶展開牠的翅膀,到處跟花仙子打招呼,只為了要飽餐一頓。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會看到一閃一閃的亮光,近看原來是尾巴會發亮的蟲,飛來飛去,似乎在找尋同伴,唯獨這隻蟲沒有在飛,停在窗旁。這時候僧人,也就是俗名為陳英秀,看著窗外,看到了這隻會發光的蟲,急忙把窗子打開。過去生中僧人曾經與這隻蟲有緣,這隻蟲看到僧人也趕緊飛進來。蟲在這個僧人身上繞個幾圈,就停在僧人的肩膀上,用著牠的腳按一下僧人的肩膀,似乎有話跟他說。慈悲的僧人幫這一隻蟲皈依,「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三聲。此時有人敲門,原來是這位出家人的弟子,很恭敬地對他的師父說:「師父啊!明天你將遠行,弟子陪同,是否有該準備的,請吩咐弟子。因為今日弟子見師父沒有任何的交代,所以弟子前來拜見師父。」此出家僧人見到弟子詢問便開口說:「明日輕便出行即可。」而弟子看到師父身上有一隻蟲,對師父說:「師父你身上有一隻蟲,恕弟子無禮,我把蟲兒抓走好嗎?」師父開口:「不得無禮,這隻蟲兒與我有緣,我已幫牠皈依,也完成牠的心願。」弟子好奇問師父:「師父啊!這蟲兒有什麼心願啊?」師父便說:「有一世他是個出家眾,因為動了念頭,對女眾起念頭而投胎為人,又情執未放,投胎為蟲,找尋他的兒子。」弟子又問:「師父啊!這蟲子如願以償又是什麼意思啊?」「他已經早找到他的兒子。」弟子又問:「蟲蟲的兒子是誰啊?」這時蟲蟲用觸鬚撥著師父的肩膀。「弟子明白了,師父,你就是他要找的兒子。」僧人回答:「都已經過去了,沒有爹,我也不會出家。當時師父只剩下一個人,還有師父的親人。姥姥年紀又大,隔年姥姥去世。我總算明白人生無常,人的一生都要靠自己。當人所遇到一切事也是假,皆虛幻,一口氣不來就沒啦!好好修行才不會浪費此生,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就像現在我知道這隻蟲是我的爹,我也只能幫牠皈依、超度,一切都要看牠所作所為的因果來定論。」當師父開示完之後,這隻蟲從師父的肩膀掉下來往生了。
在一個山區,住了幾戶人家,這些人們自己栽種果樹為生。這天晚上有一位婦女,大腹便便要他的夫婿到山下請接生婆上來,他知道他快要生了,下腹部開始疼痛了。他的夫婿急忙用跑的到山下,大約一個時辰過後把接生婆請到家裡來,進到他的家中。此時已經燒了熱水,急忙帶著接生婆到房間,看到妻子正躺在床上,疼痛地叫著,接生婆接手。沒多久的時間聽到房裡嬰兒哭泣的聲音,接生婆出來告訴男主人:「生了,生了!恭喜你添個男丁!」爹包一個紅包給接生婆,開心地抱起了我,特別看一看我是不是真的是男嬰,因為前些日子,隔壁村,有一位男嬰變女嬰。真相是接生婆告訴孩子的父親說是女嬰,沒想到因為喝醉酒聽成男嬰,包了個大紅包給接生婆,也沒看清楚嬰兒。隔天氣呼呼地找接生婆議論,兒子被掉包了!接生婆說:「我昨天告訴你,是個女娃,你還很開心給了我一個大紅包,我想大概是喝醉酒了吧?我怎麼可能把你的兒子掉包成女兒,我去那裡找娃兒來掉包?」此事傳遍了整個村,我爹才會這麼謹慎,從頭打量剛出生的兒子。
爹娘自從我出生之後,兩人每天笑嘻嘻地對我,幫我取個名字叫陳永財。我爹他叫做陳一雷,娘叫做林心花,爹娘都很樂觀,每天都聽到他們的笑聲,我在他們的笑聲中一天一天長大。我也跟爹娘一樣,全身充滿樂觀積極的細胞,比一般的孩子更早學會爬。在山區最容易看到爬蟲類的蟲,特別奇怪的是這些爬蟲都對我沒興趣,也就是不會咬我,因為我有一個善良的心,娘也就放心地讓我到處爬。有一次,爹問娘:「心花,你這麼大膽讓我的兒子爬來爬去,不怕被蛇咬?」娘回答:「不用怕,我看過,我們家永財爬累了,停下來玩耍,眼睜睜地看到一條蛇朝他爬行過去,我們家兒子自動就退出一條路,讓那一條蛇爬過去,蛇還轉過頭來看他一眼就走了。兒子都不怕,很平常,不用替他擔心。」爹娘正在商量以我現在的年紀,這樣會不會有危險,想了一會兒,兩人異口同聲說:「不會。」在我五歲那一年,爹娘有一天帶我到城中大街,買了許多年節的物品。爹問我:「想買什麼?」我看了許多小孩愛玩的物品,但我並沒興趣。娘見到了有人賣糖葫蘆,買了一枝給我吃,因為從小沒吃過糖葫蘆,很甜,很好吃。來到城中的大街,我反而不喜歡,因為太多陌生人,而且很吵。爹娘看我並不喜歡熱鬧,很短的時間就快速地帶我回家,回到家中。去了一趟大街,我大概有三天不講話,大街吵鬧聲好像仍然在耳邊。大概一個禮拜之後,我漸漸地平靜下來,娘問我:「你怎麼了?」我把身體所有的反應告訴了娘。娘不明白,但是心裡有數,我不適合在吵雜的環境中。就在當天晚上,在吃飯的時候,娘把我發生的事告訴爹。爹馬上安慰娘:「不用擔心,你大概忘記他一出生,曾經去大街找鐵口直斷的劉半仙算命,他已經說過,這個孩子適合住在山中,越安靜越好,吵雜的環境會影響他的靈敏及清淨之體。這輩子最適合他的就是出家。」我當時聽不懂什麼是出家,就吵著問娘,娘只告訴我:「把頭髮剃光光。」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娘,我懂了!」從那一次之後,沒有再帶我去過大街,一直讓我待在家裡。
到了七歲,爹說:「我們再怎麼辛苦也要讓永財認識字,讀一點書。山下剛好住了一位老夫子,年歲將近六十,看樣子飽讀詩書,就讓他來教永財吧!」爹隔天包了一大包紅包,娘把我打理得乾乾淨淨了。爹娘帶我去拜見這位老夫子,請老夫子教我識字、讀書,而因為老夫子未娶妻,只有一個人,當然把爹的紅包給收下。老夫子摸摸我的頭,告訴我:「永財,我會好好教你,你要認真學。」當天老夫子拿出一本書,表皮很舊,夫子說:「這本書我已經教了四十年。」並教我認識書上的字,上面寫著「三字經」。當天我學會兩句:「人之初,性本善。」夫子雖然年紀大,在教我認字的時候,總會以說故事的方式來教我,讓我很容易就明白字中的意思。夫子並且告訴我:「這本書如果好好學,人生的大道理、做人的道理這本書都寫得很詳細,明白真正的道理,去做它,一定可以成賢成聖。」我一下子聽不懂,一臉疑惑,夫子告訴我:「不用懷疑,你只要學會一件事就好,聽夫子的話,聽話照做。」我點點頭。夫子先教我認識自己的名字,告訴我名字只是代表一個人的符號。因為每天都必須下山到夫子家學習,令我感動的是爹每天陪著我下山,和我一起學習,回到家中會幫我複習。爹告訴我,他小時候爺爺也是這樣帶著他。雖然爹書讀的不多,但是很認真學習。每天當爹牽著我的手,我似乎感覺特別溫暖,因為平常爹很忙,而我總是跟娘撒嬌,爹給我的印象總是比較嚴肅。當爹的大手牽著我的小手時,我就有一股莫名的安心。這樣學習下來,花了一年的時間,夫子因為身體欠安,停止了學習。但是夫子告訴我,有一間寺廟有教寫大字,還有講解經文。夫子建議爹一個禮拜帶我上寺廟一次,可以兩人共同學習,或是在寺廟中申請掛單。我們回到家,跟娘商量這件事,娘說:「問寺廟裡面的師父,我們三人是不是可以一起前往?」第一次,我們全家三口打包簡單衣物,到寺廟中詢問,沒想到寺中的師父面帶微笑:「當然可以啊!當然歡迎。」師父順口又問:「這位小菩薩,今年幾歲啊?要不要來寺廟常住,可以跟我們的小沙彌一起學習?我們共有六位小沙彌,年紀跟你差不多八九歲。」我看見爹跟娘兩人互相對眼,然後看著我,我自己回答:「還沒啦!」爹說:「什麼叫還沒?」我告訴爹:「我還沒準備好,爹先讓我住一年試看看。」師父帶著我們去把行李放好,就從那一天起我就沒有離開寺廟了,越住越習慣,感受到山中的寧靜。爹娘就在此寺廟中當起了義工。而在我十歲那年,住持師父問我:「要不要出家?」我請教住持師父:「十歲出家會不會太早?」師父回答:「不會,越早越好,才不會被世俗汙染。」就這樣,我經過爹娘的同意,成為一位小沙彌。
寺廟中的後山,種了一大棵菩提樹,有一天下午,我獨自一人來到後山,受涼風吹著,不知不覺地睡著了。聽到了樹精靈互相交談:「這個小沙彌啊!長大以後會成為大和尚,目前他認識的字不多,我們來幫幫他。」瞬間我彷彿進入了空間中,那個字從樹上,一個字一個字掉下來,剛好掉進我的腦袋瓜。我仔細看,從樹上先掉下來我認識的字。「釋圓成」那是我出家的名字。又掉進四個字「圓成佛道」,這幾個字我也認識。接下來掉了很多字,很快,有些字認識,有些不認識。大約一刻鐘的時間,我問樹精靈:「你可不可以一次不要掉那麼多字給我?我記不起來,有些字我不認識它。」樹精靈回答:「就是不認識才給你灌進去啊!你回到寺廟中拿起經本來,看看是不是認了比較多字?如果有,你隔七天再來找我們。」樹精靈介紹自己:「我們以前也是這間寺廟的出家人,因為字認識的不多,背經背不起來。當時這棵樹是老前輩,現在他已經升天了,去天上,而要我們守護好這棵樹。聽說種這棵樹的人他會再回來,再把文字還給種此樹的人。我們已經等了五十多年,好不容易等到你出現。」我急忙問樹精靈:「你確定種樹的人是我嗎?我今年才十歲。」樹精靈回答:「現在先不談這麼多,以後你就知道了,先把我們會的字,先送給你。」
當天圓成沙彌回到寺中拿起《心經》,讀一遍,發現所有心經經文我都會讀了,高興極了,開始相信樹精靈跟我講的話,因為是那麼地自然念出來。隔了七日,我又去找樹精靈。這一次,我特別坐得很端正而且很認真地在等樹精靈的出現。可能昨天太期待,所以沒什麼睡覺,我坐著坐著就睡著了,睡到流口水,突然醒來,心想:為什麼今天樹精靈沒有來?靜坐了一下,樹精靈對圓成小沙彌說:「你不能這麼用力,全身太緊繃、太緊張,我們不敢下來。」圓成說:「那我下次會注意。」樹精靈說:「因為你全身太緊繃,我們想要給你的文字也進不去你的頭部,所以我們就沒有下來啊!你現在放鬆,我們就下來了啊!這是自然的。」樹精靈請圓成放鬆,告訴圓成:「今天比較特別,要送給你的是佛號及觀世音聖號,所以心裡要想著佛號跟觀世音聖號。」圓成說:「這我會啊!這個佛號跟觀世音聖號我每天都會念啊!我都會,還要進入我的腦袋嗎?」樹精靈:「小沙彌,你會的是你兩片嘴皮子念出來的佛號,我們要給你的是儲存在你腦識中的,是不一樣的。今天只給你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我似懂非懂,感謝樹精靈,這次相約兩週後再過來找樹精靈。樹精靈特別交代:「這一次的佛號要練習過,回去看看,念的佛號有何不同?」這一回我很開心地回去,嘴裡念著佛號,吔!真的不同,以前念的佛號真的是兩片嘴皮子在念,現在念佛,吔!我聽得到佛號,我全身都聽得到佛號,當天我就聽著佛號睡著了。隔天醒來精神很好,精力充沛,就這樣我練習兩個禮拜,出坡也念佛,走路我也念佛,不是用嘴皮子念佛喔!自然而然地念佛。大約一個禮拜,看到我的師兄都問我:「圓成,你最近很用功喔!法相很莊嚴,好像長大了!」我笑嘻嘻地回應,並沒有講話,繼續念佛。時間過得很快,兩個禮拜過了,我自己覺得我好像長大了,現在走起路來自言自語,並且微微笑。
就在我跟精靈約好再去找他們的前一天,師兄跑來告訴我,住持師父叫我去方丈室找他。我趕緊前往,「叩叩」,我敲了門之後,住持師父說:「門沒有關,進來吧!」我有禮貌地跟住持師父問訊,師父兩個眼睛從頭打量到腳,再從腳打量到頭,接著師父拿出了大寮做的糕餅,要我陪著他坐下來一起品嘗。哇!我第一次吃這麼好吃的點心,圓成說:「師父,這點心好好吃喔!」師父說:「大寮沒有做給大家吃嗎?」我急忙回答:「可能我太晚去吃飯,被吃光了,我沒吃過。」師父又問:「圓成,你知道為什麼叫你過來?」圓成答:「弟子無知,請師父教導。」師父說:「有人來告訴我,你這兩個禮拜都不講話,而且常常傻笑。他們覺得你怪怪的。師父請你來,是要關心你,你到底發生什麼事啊?」圓成答:「師父,我不講話,但我在念佛。」
圓成把與菩提樹精靈相遇的事、所發生的事告訴師父:「精靈讓文字進入腦袋,讓我認識更多文字。」師父告訴圓成小沙彌:「你帶著師父去吧!去看看精靈菩薩。」我同師父前往菩提樹下找精靈。我與師父來到目的地,在樹下等了一個時辰,樹精靈並未出現。當我與師父正想離開,我突然坐下來昏睡,樹精靈突然講話了:「你為什麼帶你師父來啊?你師父以前是你徒弟。原本我們不想出來,但是我們覺得,他現在也看得到我跟你在講話,讓他明白,是因為想讓他幫助你早日成就。你現在眼睛可以張開,看著你師父。」當我眼睛一張開的時候,師父席地而坐,又看到精靈在他頭部周圍環繞。沒多久,師父也張開眼睛,跟我說:「剛剛怎麼回事啊?」我告訴師父:「我們兩個同時聽到精靈跟我們講話。」師父問我:「圓成,精靈跟你講什麼?」我回答:「師父,我聽到的,跟你聽到的是一模一樣的。」師父對我笑一笑:「那下次如果他加入更多的文字時,你再來告訴我。」回到寺廟中,師父公開,告訴所有的弟子,圓成小沙彌不說話的原因,夢境中坐在菩提樹下與精靈相遇的故事:「他是在努力精進念佛,大家要好好學習。」
整個寺廟因為圓成小沙彌的故事,大家變得很少講話,精進念佛、念觀世音菩薩。師父講經時告訴大眾,樹精靈過去生中是圓成出家時的護法,有些是過去弟子,今生發願來幫助他。我與師父從菩提樹下回來之後,師父每天晚上都會親自教圓成講經,日子相隔大約半年,圓成會背經。《心經》、《金剛經》、《阿彌陀經》、《普門品》,我努力地學習。師父先從圓成的行住坐臥開始調起,師父說:「講經之人要有說服力、親和力及慈悲力,才能幫助眾生。」師父對我的要求,我心裡非常清楚,比一般師兄弟嚴格而且用盡苦心。圓成每日精進,十年的時間努力學習,嚴格訓練之後,獨自講經教學。
二十二歲受比丘戒,二十三歲住持師父安排第一次對大眾講經,參與聽經者共有寺中師兄弟三十二位。當我上了講經台上,打開經本滔滔不絕,原本所做講經之準備內容一個字也沒用上,不知道是圓成太緊張,還是諸佛菩薩加持,聽經時看到台下聽經者每一位眾生都現出原形,那個原形我不知如何面對,台下除了師父以外都現出畜生樣。頭上又現文字形,我仍然處之泰然,不為所動。當經文內容講到貪字,就一一說出他們平常所做的行為,例如:互相爭奪食物。又現另一則為嫉妒心作祟,各個點出修行的盲點,台下的師兄們聽了啞口無言。師父看了,頻頻點頭。
時間過得很快,二個小時結束,師父請我去他寮房談談心得。我告訴師父:「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一上台就很會講經,而且所準備的資料都沒講。」師父哈哈大笑:「這些不是精靈告訴你的嗎?因為你在講經的時候,那時候不是你,那是我過去的師父在你身上。」圓成傻笑對著住持師父說:「我也不懂師父你在說什麼?」住持師父說:「你剛剛講經說法跟我過去的師父一樣,見每個人該修調之處而說法,莫受五毒作主,離不開貪、瞋、癡、慢、疑,隨之而來的欲望——財、色、名、食、睡。」圓成再一次面帶笑容看著師父,圓成說:「師父,我才剛滿二十三歲,講經年紀太輕,只適合對內宣說,尚不適合對外廣宣妙法。請師父在教導弟子,如何講經說法。」師父說:「圓成謙虛謙卑的表現,更令師父讚歎。明日起增加定課,加拜佛淨化。」圓成問訊後離開。隔日一大早,圓成拜佛,拜得手脹腳麻,用完早齋,向師父請安。師父問我:「拜佛如何?」我跟師父報告,第一次拜佛全身痠痛。師父要求明天至少拜四小時,早上對著樹木講經,下午對著夕陽講經,晚上面對師父講經,一天三場,三部不同的經。圓成聽了詢問:「會不會太多?經文內容不同,而令弟子混雜。」師父哈哈大笑:「年紀輕,記憶力好,不同經本講解時,佛法萬法歸宗。」
以這種方式講經,前無古人,師父說:「重點是找回圓成過去的能力。」圓成點點頭。第一天出坡時,對樹木講《阿彌陀經》,下午對夕陽講《佛說無量壽經》,晚上對師父講主題為「圓成佛道」,圓成一天的講經心得。第一天,當我對著樹講經時,四下無人,盤腿而坐在地上開始講,講到第一段,心裡想:四下無人,隨便說說。沒想到樹葉落在我的頭上,我心生懺悔:好好把經文講好。約一刻鐘樹葉搖晃表示贊同。就這樣維持一個時辰,圓成沒有放腿,表示對樹神的尊重。而對夕陽講經,看著美麗的夕陽,悟到原來萬物皆有靈性。當我一直讓自己將經文熟讀之後,不加思惟,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在寺廟中的師兄弟,當他們對我提出他們修行上的障礙時,自然而然從我的腦海中浮出了經文中的重點,剛好分享給師兄弟,而師兄如獲至寶。
這天晚上,剛好師父要我講一段《普門品》給師父聽,也是從腦海中自然地彈出來,把《普門品》的精華娓娓道來,把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力及願力說得清清楚楚。師父對我的解說非常地滿意,問我:「這是誰教你的?」我把事實真相告訴師父,原來都是菩提樹下樹精靈所給我的,奇怪的是自動就融會貫通,也就是現在講給師父聽的內容。我也請教師父:「這樣的學習方法是不是外力介入?也請師父給我一些指導。」師父告訴我:「目前所聽到的內容都還是正統的《普門品》及佛學名詞,若是圓成有所擔憂,那就先暫停,到菩提樹下收集精靈樹所給的資訊,而只是在與人互動時可將經文的內容由淺入深解說。」
這樣維持了一年的時間。師父也安排讓我於師兄們面前講經,訓練臨場的反應,前前後後,被師父訓練十五年,開始對大眾講經。原來這一切都不需要思惟就是自然中自然相。已經隔了一年多的時間,我又到菩提樹下,對著樹精靈講話,告訴他們,感恩他們幫助我這麼多,日後不會再來這裡。當我講完這些話之後,面前有十幾個精靈,穿著不同顏色的衣裳,對我說話,我被嚇了一跳。精靈告訴我,稱呼我師父,因為過去我幫助過他們,現在換他們來幫助我。既然師父不用我們幫忙,當然是聽師父的。精靈告訴我,我曾經在菩提樹下教過他們,他們只是把師父講過的經,再重新講給師父聽。我總算明白這一切的因緣就是如此,也就不再擔心,勸導這些精靈們能夠早日投胎。
回寺之後,開始把這十幾年來所聽到的、所學到的,想要重新整理,而似乎不需多此一舉,自然而然源源不斷顯現而出。這個住持法師,請教之後,決定於自己的修行上下功夫,不只是單單講經,也真正面對自己的習氣、個性去做改變。因為年紀小,就學會講經,難免會有傲慢之心,發覺自己的慢心,而做調整,從掃茅房開始,於大寮中服務大眾,讓自己一點一滴去做,愈沒人做的工作自己承擔下來。剛開始確實非常痛苦,最後還是熬過來了。當我看到了糞坑的糞蟲,才知道這寶貴的靈是多麼地重要,是善是惡都在自己的一念之心。在師父的幫助之下,我接下了講經教學的責任,也接受了教務長一職,在寺廟中培養講經人才。當住持師父離開人間,特別將寺廟交給我。我戰戰兢兢守護著這個寺廟,作育講經的人才,最後於六十四歲見光至天道,離開人間。
在天道,我在等待有緣人,想要能夠往上提升。就在這一個關鍵時刻,我見到一道光,好像流星一樣,這個流星掉落在林家。我見到林夫人,一臉慈祥,而林員外笑口常開,我決定投胎林家。眼看著林夫人肚子一天一天大起來,全家大大小小都在等待新生命的誕生。就在這一天,一大清早五點鐘,林夫人產下一子,圓滿的臉蛋,大大的耳垂,兩顆大大的眼睛,直挺的鼻子,飽滿的雙唇。全家開心地祝賀,分送喜訊給左右鄰居,分送米糧給整個村與他們結緣。我就在這個心量大的家庭長大。由於家中除了爹娘之外,還有祖父、祖母,及侍奉的婢女五位。我從小被奶娘帶大,奶娘的工作很多,要打掃、洗衣服。
當我兩歲的時候,奶娘用籃子帶我到河邊洗衣服,將我放在籃子裡,並且蓋著一塊毯子。奶娘專心地洗著衣服,卻忘記了我。我因為剛好有一陣風吹著我的小毯子,我拉一拉小毯子;沒想到蓋住我的臉,就這樣我爬出了籃子,又爬進了籃子,不小心把自己蓋住。這個時候整個籃子都在水裡了,我就這樣隨著河水飄著。當我被河水飄得離奶娘有一段距離,喊著「奶娘——」奶娘忙著洗衣服沒聽見,也可能我還不會講話,所發出的聲音他聽不見。過一陣子我肚子餓了,開始哭了起來,我看不到奶娘,只知道在河水裡面飄了很久。我哭一哭,哭累了就睡,睡了又醒,不知道多久的時間,我好像睡很久了。當我張開眼睛發出哭鬧的聲音,我看看四周只有幾位光頭的大人,聽到他們說話:「這是誰家的小孩啊?長得這麼可愛,怎麼會在河裡啊?幸好我們把他給救起來了!可是在寺廟中有這麼小的小孩,來寺廟的人聽到小孩的哭鬧聲,一定覺得很奇怪。」我發現他們在討論如何安置我於何處。我只聽到:「何不放在居士寮房中,我聽得懂他們講什麼,我只好放聲大哭,他們就知道我肚子餓了?」他們熬了稀飯給我喝,我吃飽了。他們又幫我洗澡,我很開心地對他們笑。他們這些光頭大人都來跟我玩,為了就是逗我開心,看到我的笑臉,他們也跟著開心。
就在另一頭,林家鬧哄哄地找不到大少爺,問著奶娘:「你怎麼這麼粗心!洗衣服,還帶著大少爺出門,還把他放在籃子裡,多危險啊!」奶娘邊哭邊說:「我也沒想到才一下子的時間,籃子就不見了,不知道是跑到河裡還是被人家抱走了。」這時候林夫人說:「事情都發生了,趕快叫所有的家丁沿路找下去看這條河到哪裡。」就這樣,全家出動出去尋找兩歲大的少爺。林婆婆跟林老爺心情非常不好,找了將近七日,還是沒找到。於是奶娘提議林夫人跟他一起去一間寺廟。河的下游有一間寺廟,去求佛的幫忙。而且聽說那裡有一尊觀世音菩薩,非常靈驗,有求必應。林夫人已經想不到更好的方法,只好聽奶娘的建議,決定到寺廟中求觀世音菩薩幫助。
當他們帶著鮮花素果上香,有位師父走過來,問了林夫人:「林施主,就您一身的打扮,應該是衣食無缺,為何愁眉苦臉?」於是林夫人告訴這位師父:「我已經有十天沒見到我的兒子,因為家中的奶娘不小心將他帶到河邊,洗衣服的時候,孩子突然不見了。我們全家出動已經找了很久,今天剛好滿十天。奶娘說我們這一間的觀世音菩薩很靈驗,我們來求觀世音菩薩保佑。」這個時候聽林夫人一講,心裡有譜:「女施主,您稍等我片刻,我去問我的住持法師。」大約一刻鐘的時間,師父回到現場告訴林夫人:「請林夫人隨師父走一趟。」就在僧眾寮房,快到僧眾寮房的時候聽到小孩的哭聲。林夫人也不知道為什麼,直覺告訴自己,這就是他的孩子,加快腳步跟著師父走。打開僧眾寮房的門,看到正是他兩歲的兒子在地上爬。一看到娘的到來,到娘的身邊,那個孩子就是林夫人的兒子。林夫人感動地哭著:「孩子,娘找你找的好苦喔!」林夫人包了一個大紅包供養佛寺的僧人,感謝師父這幾天對孩子的照顧。林夫人抱緊了兒子往回家的路上,到了家門口看到林員外,兩人開心極了!從此以後,林夫人自己帶大少爺,而且隨時都注意他的安全,怕他走失了。
到了四歲的時候,爹娘開始請私塾的老師到家裡來教我認字、習字。「林億文」是我該始學習認識的字,因為這三個字是我的名字。自從佛寺回來,娘發現億文這孩子很少講話。事情已經過了兩年,娘關心地問奶娘:「大少爺自從走失之後,到了佛寺住了將近十天,回來改變了,無孩童應有的活潑,總是很正經,走路走得很挺,吃飯的時候端身正坐,所有自己的文具及文房四寶都放得很整齊,起床被單折得更是整齊,令人誇獎。小小年紀就懂得愛乾淨、愛整齊。
這一天,一大清早娘跟億文商量,今日想要到寺廟走一走,請億文陪同,連爹及奶娘也一起前往。一行四個人,到了寺廟門口,下了馬車。寺廟中的僧人前來問候,沒想到一眼就看到了億文,「小菩薩,你回來看師父喔!」師父還留著兩年前幫你製作的洗澡桶。我想起來,當初每天幫我洗澡的就是這一位師父,而且我對他笑,師父就會笑得合不攏嘴。今日見到了他,勾起了我的回憶,我跟師父兩人會心一笑。接著,我們被引導參觀整個寺廟。最後來到觀音殿,爹娘都合掌對著觀世音菩薩禮拜,感謝觀世音菩薩的保佑。爹並且說出他的願望,盼望億文將來能夠出家為僧。剛好發願說到這裡,住持師父見到了林老爺,馬上回應:「原來你是小菩薩的父親,小菩薩兩年前到這裡來也是個善緣。今日又逢二位前來,那就把前世今生因果因緣告訴你們。在過去,小菩薩還是個出家眾,在這個道場是住持的侍者。最後得住持的口傳心法精進修行,後來也成為這個道場的住持。最可惜的是卻在臨命終時一念未真而又輪迴去。今生我見到他的相貌,應該是發大心願來度眾解迷。」
爹聽到這裡,看著億文。其實剛剛住持師父所講的,億文都聽得明白,只是面帶微笑看著爹和住持師父,畢竟以我現在的年紀才四歲,不適合多說什麼。重點是住持師父竟然開口跟爹說:「若真心想要他出家有所成就,越早送來佛寺對他越有幫助,不受外界汙染,最適合的年齡,可於七歲入住佛寺。」爹聽了很歡喜。娘聽了有些捨不得,開口問師父:「七歲啊!會不會太早?」師父回答:「要看孩子的俗緣,譬如:林夫人,你捨不得孩子這麼早離開你的身邊,表示你對小菩薩情緣深重。若真能為他著想,讓他早日進入空門,減少不必要的汙染,也能幫助他此生來投胎的願心,早日讓他成佛。」娘聽了住持師父的一番話,卻仍然割捨不了情執,娘看一下師父,又看一下我,喊著我的名字:「億文,過來,過來娘的身邊。」娘問我:「這一位師父說,將來你要住在這裡,要在這裡出家修行,你喜歡嗎?」我知道娘的心態,並沒有做任何的回答。此時爹告訴娘:「還有好幾年的時間,如果是七歲,還有三年。如果夫人尙不想兒子離開,也可長大一些再過來。」爹安頓好娘的心情,向師父打招呼,就一起離開。在回家的路上,娘一句話都沒說,悶悶不樂。我雖然四歲,就已經有他心通。我告訴娘:「億文永遠是娘的孩子,沒有娘的同意,我不會離開娘,請娘放心。」娘看著我:「孩子啊!娘也知道,你這一世來投胎一定有發願,為了完成過去所發的願力,幫助眾生。」我笑笑地看著娘。
從寺廟回來,時間過得真快,隔了兩年,億文越來越懂事,行住坐臥之中都展現出家人的威儀,看在娘的眼裡,總是心疼,似乎也知道應該要億文上山修行。就在夏天的一個早晨,億文對娘說:「天氣熱,娘!我們是不是應該要去山上走一走?」娘點頭。那今天也要陪同爹一起去,吩咐家中的婢女:「幫少爺準備多一點衣物。」此時,只見家中的長工在爹面前說著:「要出門了嗎?」爹和娘,還有我,還有家裡的婢女跟長工,我們一行五個人,買了許許多多的乾貨雜糧還有米,用牛車載上山。見了住持師父,老遠就看見我們,等著我們,慈悲地對著我們笑。我也露出稚氣的笑容。師父總是多看我一眼。這一次師父很厲害,沒有講話,用心念跟我對話:準備好了沒有啊?這一次有沒有可能住下來?我也用心念回答他:我在家已經演了一段出家戲,不管吃飯、穿衣、走路,我都演出像出家人樣子,我娘看了心裡有數。師父說:那我這一次就可以開口了。我便回答:有勞師父幫忙。當我們二人用心念說話時,在場的人都不知道,我們二人一清二楚。爹娘這一次的心情也特別愉快,因為住持師父特別地禮遇招待二位如上賓一樣,讓爹娘備受感動。而我心裡默默地笑著,心情好,真是好談事情!師父就問爹娘:「施主啊!今天時間不早了,今天就在寺廟掛單,明早再出山門,你看如何?」爹直爽地答應:「今天就在寺廟掛單,今天就請師父讓弟子在寺廟掛單。」眼見著師父看著爹娘掛單,當然也安排我囉!師父告訴我:「明早要起個大早,參加早課可以嗎?」我當然說願意:「那請師父也邀請我的爹娘一起參加早課。」爹娘都同意。
隔天一大早,我起得比爹娘早,打理好自己之後,參加早課;沒想到所發的經本,一打開經本卻可以琅琅上口,唱誦時,也都跟得上。師父看一看我,小小年紀的菩薩,卻有如此的潛力!爹娘半喜半憂,開心的是兒子天生就有這樣的能力,把不認識的字都唱得非常精準,煩憂的是過去所講的話要實現,兩年前所答應住持師父的事情,緣慢慢地成熟,不容許拖延。當早課結束,用完早齋,住持師父請了爹娘一同喝早茶。爹娘心裡有數。師父也準備了茶點,主動跟爹娘提起:「兩位施主啊!你家小菩薩是否這一次就留在佛寺啊?」爹娘回答:「嗯……」爹想一下:「關於兒子出家,是一件大事,將來他能夠幫助眾生,也是我們所期待的,故兒子的能力是否已經準備好了,就要請問師父檢視孩子能力如何。」住持師父馬上說:「非此生修行所得。若能早日於佛寺中修行,有助於將來修行救世之因緣。若是兩位施主還不知道你兒子的能力,那我們就當場來考考試吧!我先說,這是他過去生修行的能力。」
於是師父把億文請出來,用心念跟億文講話,告訴億文:接下來要表演的是讓你的爹娘知道這件事,你擁有他心通、天眼通、神足通。師父就在億文爹娘面前,請億文說出師父寮房擺設如何。億文說出:「師父,你的寮房桌上有一本經書,還有文房四寶。床上乾淨的墊褥,還有黃色的棉被套套上白色的被套。」而後師父帶著爹娘來到師父的寮房,爹娘也同時推開寮房的門,眼前所現的,果然是億文所描述。接著師父又繼續問億文,以心念溝通。這一次兩人互相溝通內容,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背一段給爹娘聽。億文說:「師父,我沒背過。」師父用心念告訴他:不用怕,師父會提醒你。在爹娘面前念出了《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最後爹娘異口同聲:「我們夫妻倆決定先留億文在寺廟裡,有勞師父照顧,擇日再讓他出家。」師父聽了,立刻安億文爹娘的心:「既然知道孩子有與眾不同的能力,又是為佛做事,超度眾生,日後父母也是受佛加被。」
億文於六歲進入寺廟,住持師父幫他取名為雙悟。當億文的爹娘離開之後,住持師父將雙悟帶在身邊。下山準備糧食時,會由當家師父帶雙悟下山去看人生的百態,雖然是小小年紀,因為此生再投胎為人,要再度被喚醒過去修行的覺知。當家師父帶雙悟到市集,到處都是叫賣的聲音,「來買菜喲!」「來買菜喲!」「來買魚!」「來買雞!」師父突然停在一個賣羊奶的地方,有好幾隻羊被擠羊奶。師父指著最後那一隻母羊說:「那隻母羊快要生了。」因為看到母羊表情不一樣,師父要雙悟看著母羊,「你看!」雙悟隨著師父的手勢看見了最旁邊的母羊痛苦的表情,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他的腹部及產道,用力一出,把小羊生下來了。慈祥的母羊舔著小羊的身體,鼓勵牠站起來,過了一會兒,小羊試著站起來,小羊跟母羊兩眼對視,接著,小羊走了幾步路。母羊為了要補充小羊的體力,走靠近小羊,小羊跪下來吸著母羊的奶,漸漸地全身更有力量。雙悟見到了此景,疑惑地問著師父:「羊生出來就會站了,那為什麼吃奶要用跪的?」師父有耐心地說:「因為動物的本能,在生產的過程中深怕其他動物的侵害,故剛出生的小羊學著站起來,母羊及公羊就會在旁邊保護著,直到小羊獨立站立,才是一個完整小羊生產的過程,跪著吃奶,被人類稱之感恩母羊。」雙悟總算明白原來動物知道感恩。
陪著師父走著,來到一戶人家,聽到屋內女子叫喊著,而且持續不斷,我問師父:「要不要進去跟他開示開示?」師父回答:「那是女人家喊叫的聲音,這戶人家,家中貧窮,屋內的聲音很容易傳到屋外,所以聽到他的喊叫聲。他正在試著用力把小孩生出來。」當聽到孩子的哭聲時,女人不哭叫。雙悟與師父默默地往前走,回到寺中,見到了常常到寺廟當義工的一對夫妻,抱著剛出生的孩子來請師父幫他取名,請師父發發慈悲幫孩子命名。師父當場幫他取名為「福慧」,夫婦倆很開心抱著小嬰兒跟師父感恩後離開。師父問雙悟:「你看到什麼?」雙悟回答:「為什麼同樣是小嬰兒,這個義工的小嬰兒就可以來寺廟中,給師父取這麼好聽的名字,而貧窮人家的小孩,就只能帶著哭聲漸漸地睡著?」師父沒有回答,只是告訴雙悟:「你此生的任務是來救度眾生,雖然你現在年紀小,但是師父一定要把握時間讓你去觀察人生百態。」說著師父又說:「明日還是要跟師父出門,要起個大早。」雙悟聽見,問師父:「那我們要準備特別的行囊嗎?」師父說:兩枝枴杖,一枝給師父,一枝給雙悟,沒有拐杖,用兩根竹子也可以。」雙悟急忙去找大師兄:「明天師父要早一點出門,要兩枝枴杖,請大師兄幫忙。」大師兄同意。隔天雙悟起了個大早,兩枝枴杖就已經放在我的床頭。
師父帶領,天還未亮,拐杖兩人一人一枝往山上走,看到了幾位老人杵著拐杖往山上走,一群人一邊走著,邊走邊休息。走到了涼亭,大夥兒停下來休息,師父告訴雙悟:「你看看這些年紀大的老爺爺,走了一大段路只是為了來涼亭來聚一聚、聊聊天,可見生命活著的意義他們並不清楚。」這時看見一位老人,走過來跟師父打招呼,問師父:「師父啊!像我這把年紀只除了跟老朋友敘一敘還能做些什麼事?」師父回答:「你們都算是福報大的老人,一般像你們現在年紀的老人,都在顧著孫子或是下田耕種,可是你們居然在這裡聚會。」其中一位老人跟師父說:「我們幾個原本都不認識,是心情煩憂杵著拐杖來爬山遇到的,互相關心以後成為好朋友,正在聽師父幫我們開示開示。」師父勸導老人家:「把握時間,有空多念佛,比爬山好。你們幾位菩薩若有人帶著你們念佛,那將是有意義的事,因為念佛可以幫助自己,度一切有緣。」此時雙悟與師父想要返回寺中,被一位老菩薩邀請:「可否請師父以後都可以來為我們開示佛法?」果真一週後,雙悟與師父一起上山,講了人生八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老菩薩聽了很有味道,因為師父用淺顯易懂的舉例讓他們聽懂。雙悟在旁邊聽了哈哈大笑,因為第一次聽師父講經特別有趣,良好的經驗,在雙悟的頭部植入,原來講經有這麼多人想聽,而且可以這麼生動活潑有趣。將近有一年的時間師父都帶著雙悟出門,師父跟雙悟講,雖然還年輕,但是還是要精進用功才能找回自己。
一直到了我十歲時的時候,師父帶著我下山,一樣來到市集。師父問我看到什麼,我跟師父說:「我在找羊,好像沒看到,賣羊奶的還在。」師父問我:「雙悟,有多久的時間沒有來這裡了?」我回答師父:「大概三年多了。」市集更多人,更擁擠,叫賣的聲音更大聲,我催著師父:「師父,我們趕快回山。」我告訴師父:「這裡好吵喔!而且這裡的人都很忙,有些人的臉都扭曲了。」師父說:「嗯,雙悟果然有進步。」隔天,師父又帶我上山,到同樣的涼亭,老人們只剩下三位,師父一樣為他們說法。這次不同的是,師父問老菩薩:「近日有念佛嗎?」老菩薩說:「有啊!有念佛,可是念到睡著了,念佛念到睡著了。」師父說:「念佛如果睡著,是很危險的,是要清清楚楚地把佛號念好,因為年紀不小了。」其中有一位老菩薩說:「我發現念佛真的有效。有一次我全身沒力氣,後來我念佛念到全身恢復力氣。」師父說:「那就對了。念這個佛號可以讓人愈來愈有精神。」另一個菩薩說:「我念的不是阿彌陀佛,我念的是觀世音菩薩,不知道可不可行?」師父說:「只要你靜下心來念,如果你跟觀世音菩薩相應那也可行。」這次雙悟看到老菩薩的身體變化很大,有的身體萎縮駝背,另一位反應變慢,有點呆滯。這次回到寺廟,雙悟在內心深處告訴自己:人的出生跟人的老去,差距很大,不敢想的是人死了怎麼辦。
回到寺廟中,十歲的雙悟開始認真地出坡,主動每天起大早幫大寮提水、燒柴、洗菜、切菜,結束後,一個人把所有該洗的鍋碗瓢盆都洗淨,又擦桌子,又拖地,一直努力地出坡。師父及師兄們都看在眼裡,覺得雙悟非常積極,也鼓勵雙悟持續這種態度修行,絕對成長很快。到了將近臘八,雙悟的爹娘上山來看雙悟。自從雙悟到山上來,每一年,雙悟的爹娘都會在臘八時上山來看雙悟。此次見到雙悟,爹娘見到雙悟非常地高興,雙悟的臉變圓了,也長高了。爹娘見到雙悟的改變,也將所帶來的銀兩全部布施給佛寺。爹娘告訴住持師父,寺廟中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品及米糧將由爹娘供養,每個月會請家中的總管來補足,請師父們專心辦道。接下來五年的時間師父不讓雙悟下山,只要我好好靜下來修行,每天拜佛、念經。師父與雙悟約定五年後,看雙悟修行淨化如何,再下山。
一年一年地過去,五年後,雙悟已經十五歲。這一次師父帶著雙悟下山來到了市集,市集的範圍愈來愈大,賣青菜的,擴大店面,大聲吆喝的,還是那幾個人賣更多的雜貨。雙悟一進到市集,馬上跟師父說:「好吵喔!市集怎麼這麼吵?」師父回答:「雙悟繼續看下去。」這時候雙悟目不轉睛一直在找五年前賣羊乳那一攤,因為雙悟要找五年前剛出生的那一隻小羊。師父就在前面,我們看到了,師徒二人走到羊奶攤,雙悟迫不及待問著店家:「請問還記得我們兩個人嗎?五年前你們生的那隻小羊在哪裡啊?」老闆一臉疑惑:「五年前生的小羊?你是說上個月還是五年前?大部分,剛出生的小羊,我會讓牠留在家裡的羊舍」店家已經忘記了,輕描淡寫地說:「五年前的羊應該已經宰了,而且不知道到哪裡去了。」雙悟有點失望,請問師父:「師父,他們把小羊給殺了。」師父回答:「雙悟啊!畜生於畜生道就是任人宰割的受報。身為人道要明白業因果報,羊被殺你心情難過,這也是你對於小羊的慈悲,而真正能夠幫助的,就是學會講經說法以後救度更多的人類,讓世間人明白畜生道也是靈變的,也可以投胎為人,修行後成為一尊佛。」
當師徒二人走著,雙悟又起了煩惱:「師父,我們可不可以快點回山?這個市集真的太吵了!」師父說:「動靜都在於你這顆心。試著把你的心靜下來,外境就干擾不了你。」雙悟這時候按照師父所說的話,慢慢將自己的心安靜下來,就在一個客棧,喝個茶水。師父又請雙悟看看周遭的人,茶樓有的正嘻笑著,有的正高談闊論,掌櫃店小二忙得不亦樂乎。當店小二端來了點心、茶水,我吃得很開心。師父就說:「現在的心情好很多了吧?看看現在周遭的人,他們都忙於在自己的工作上,沒有像師父跟雙悟一樣在這裡觀察人的心態。」
雙悟看到有些大人的臉扭曲,有些大人吃東西的樣子很像動物在進食,雙悟自己看了都嚇一跳。師父問:「你現在心情與剛剛聽到小羊被殺,和現在吃到好吃的,心情是不是落差很大?有高有低這就是情緒。情緒是假相,若是自己沒有情緒就不會被帶著走,而一般世俗之人很難沒有情緒。」雙悟問:「為什麼?」師父回答:「因為世俗都有自己,都是為了自己一家人,為了自己的感受、喜好,還有錢財,而失去了真正可以作主的覺性,卻是被情緒帶著走。重點都是自私自利,只為自己所以才會有情緒。」雙悟問師父:「那該怎麼作主?」師父回答:「沒有我,沒有自私,慈悲。」雙悟又問:「如何沒有我,明明就有我啊?」師父問:「我在哪裡?」雙悟回答不出來說:「就是有我啊,不然我是誰?我是雙悟啊。」師父問:「雙悟的我,跟億文的我,有什麼不一樣?」雙悟答:「都一樣啊,一個出家,一個沒有出家而已啊!」師父說:「說的很好。那只是外相。出家之後的我,沒有出家的我,兩者有什麼差距?就好像現在的雙悟跟五年前的雙悟同樣站在賣羊乳的店家,心境為何不同?還記得雙悟喜歡到市集來,覺得新鮮有趣。五年期間在寺廟中修行淨化,五年後一進入市集,你就感覺到市集的吵雜,表示現在對於周遭的環境比較靈敏。」
雙悟聽了之後,覺得這次跟師父下山,收穫真的很多,在不知不覺當中,雙悟下定了決心,回到寺中一定要更努力地修行。當學會講經後,一定要先到市集的茶樓講經給市集的人聽,因為是他們讓我們有悟處。這一次雙悟自己告訴師父:「弟子想精進用功,不想下山受干擾。弟子想請求師父給弟子十五年的時間,十五年的期間,弟子都不下山,不知道這樣可不可行?現在請師父指導。」師父聽了哈哈大笑:「以雙悟現在這個年紀而言,是應該要好好努力精進,但勿執著。」雙悟回到寺廟中,比之前精進用功,正好想到那剛出生的小羊已經被人類給殺了,又想到客棧的人忙忙碌碌只為了喝茶聊天,都不知道學佛修行。
十五年的時間很快的過去了。每一年爹跟娘還是一樣到寺中來看我。我看了爹娘一年一年地老,而爹娘卻很開心看我每一年都不一樣,爹娘對寺廟的一切就更願意付出。在我三十歲的時候,受師父用心的栽培,我已經學會了講經。師父要我講經之前都要先拜佛。為了讓我有講經的經驗,師父滿我的願,讓我到山下市集的茶樓客棧講經。師父請了客棧掌櫃,讓掌櫃幫忙宣傳雙悟將到客棧講經。掌櫃跟師父提到他要隨緣布施,所以所有的茶水跟茶點都由客棧提供。師父告訴雙悟:「你講經的因緣還算具足,客棧的掌櫃提供了茶水跟點心。明日講經記得感恩掌櫃。」在當時師父講完之後,我心中起了感恩之心。果真隔日師父還有師兄、師弟們一群人到了客棧門口,雙悟及師父看到了通告,紅紙上寫的黑字,上面寫著「佛法難聞,今禮請釋雙悟法師至此講經」下面寫了幾個小字,「客棧隨緣提供茶水跟點心,歡迎大家來聽經」。當我們走進茶樓,也看見了茶樓煥然一新,桌椅整齊清潔,椅子還套上新的椅套。雙悟見了很法喜,首先向掌櫃感恩這麼用心地布置這個會場給我講經。
當雙悟開始講經,說到人的一生忙忙碌碌都為了三餐而忙,為了家中的父母、妻兒過好的日子而奔波,到頭來孩子長大了,自己也老了,病也來了,成為孩子的負擔。就如此這般反覆地重演。有多少人來,生是為了什麼?死又去哪裡?當我開口講到這裡的時候,就發現這裡聽經的鄉親父老還有掌櫃,都提起注意力來聽經,原來這些人都是沒有學佛,完全不知道生命是可以發揮很大,也可以得知死亡的時候不用恐懼,而是知道去處,那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當我講經時,特別講了《普門品》。告訴聽經的每一位,念觀世音菩薩可救苦救難、消災解難,觀世音菩薩聖號人人都能夠琅琅上口的。當吾講到《普門品》,遇到災難時,如何化解?更是令在場的人洗耳恭聽,豎起耳朵來,原來學佛若是能夠像菩薩一樣的慈悲心,就能夠化解災難,進而更能幫助人。《普門品》經文中談到,真正念觀世音菩薩,遇到危難時,念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大約講三個時辰結束了,結語的時候,大夥兒很開心,直接邀請雙悟下一次再來客棧講經。雙悟回答:「有緣再相聚。」也邀請現場大眾可到佛寺來一起學習。
雙悟跟著師父在回寺廟的路上,師父與雙悟討論今日講經的內容,及現場聽經人的反應。「雙悟若是有空,可再回客棧講經。」因為師父看見客棧聽經的人,跟雙悟過去生中有緣。雙悟發現:「弟子講經,客棧的人聽了很攝受,一定是過去生有跟他們結法緣。」師父點頭。回到寺廟,雙悟更認真在經文上面用功,也特別聽師父講經時師父如何帶動,讓聽經者法喜充滿。特別感恩住持師父,在佛寺裡也安排一週一次由雙悟來講解《普門品》,也開放香客聽經。師父開的方便門,給山下要來聽經的居士們有此機會聽經聞法。在每週一次的講經,雙悟都非常地認真及把握因緣,除了學習、聽經、拜佛以外,每次講經都在進步之中。第二個月後,開始有客棧的人前來聽經,將近五十多位,這樣維持有半年之久。就在一次,將近年中,來了一位客棧的店小二,匆匆忙忙地告訴師父:「請救救我們,我們現在客棧的生意不能做了!市集的每一個攤販都被惡霸欺負,而不敢出來開店,整個市集幾百人都活在苦難的日子裡。」這時想要下山一查究竟,原來整個市集都被惡霸占據了,這群惡霸蠻橫不講理,凶惡的臉,整個市集的人敢怒不敢言,最後由雙悟幫忙解決市集人民的問題。
雙悟告訴惡霸的頭領,跟他約定時間,請他在客棧喝茶。惡霸高大身材,一臉凶惡坐在客棧中,對著雙悟凶悍無禮。雙悟心中有定,不動聲色,一直到攤販拍桌問:「出家人還管這麼多,哪是出家人?」然後雙悟合掌平心靜氣地說:「這位施主,過去生中我跟你有緣,我是特地來看你的,什麼是讓你不順心啊?沒有人喜歡用生氣來對待他人,也沒有人願意把臉部扭曲,其實你的心是善良的。」雙悟才剛講完這些話,惡霸慢慢停了下來他的情緒。另一惡霸說:「他們出家人都是這樣文質彬彬的,不要上當。」雙悟只有面帶微笑看著另一惡霸說:「你是我過去的弟子,你先停下來,等一下再請你講話。」雙悟講完之後,很奇妙地,另一個惡霸很聽話地馬上停下來,只見全場鴉雀無聲。這些惡霸的手下,看了一頭霧水,沒想到這個師父竟然能讓這兩個惡霸老大乖乖聽話,真是不可思議。
雙悟合掌說:「其實你們二人心都很善良,只是受了一些不平的對待,而起了保護自己的心;沒想到這個保護自己的盔甲,壯大了你的防衛,所以你選擇這樣的惡行、惡狀來掩飾自己。」當雙悟的雙眼帶著慈悲的眼光看著這兩位惡霸,他們兩人突然開始嚎啕大哭:「其實我們也不想這樣,我們也常常被欺負。當我們被欺負的同時,我們發現其實外表的偽裝可以保護自己,所以我們就當起了地方的霸王,養了更多的手下,壯大聲勢,到每一個地方去就壓榨那個地區善良的人民。我們看到師父的慈悲,為了救這些人民,我們決定收手不再行惡。感恩師父的開導,我們將幫忙重建這個市集,以及我們所破壞的店家。」雙悟一聽,念著南無觀世音菩薩,慈悲地對他們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此時第二個惡霸說:「師父,我可以講話了嗎?你真的是我過去的師父,當你說完我是你過去的弟子時,我的心就平靜許多。弟子今年三十歲並未娶妻,可否隨師父上山修行?」雙悟點頭表示同意說:「先至佛寺中擔任義工,調伏心性,再談出家之事。」
雙悟請掌櫃把上等的好菜拿上來,還有一壺好茶,「我們以一顆誠意的心來跟這兩位結善緣,他們所做的一切一概不追究,也不用報官府,就是一筆勾消。」此時兩位惡霸聽了師父如此慈悲的處理,跟師父懺悔:「我們將會為我們所做的錯誤行為負責任,將為此市集的商家做清掃的服務。」雙悟又跟掌櫃說:「這一次事件所有花費的銀兩,還有上次講經所用的銀兩,三天後會有人送來,掌櫃只要收下便是。」
掌櫃感恩師父的救助,送師父回山。回山之後,雙悟寫了一封家書給俗家的菩薩,請二位菩薩協助處理,並請俗家的菩薩準備銀兩給掌櫃。說明日後寺中事務繁忙,勸導二菩薩可至佛寺當義工。這些事情發生之後,市集的人們知道學佛的重要,佛寺的法務愈來愈興隆,山下市集的人民開始流傳念觀世音菩薩,也來山上聽經。
當雙悟四十歲時,住持師父圓寂,將寺中住持的職務交付給雙悟,雙悟婉轉真誠地向住持師父回報,自己才四十歲,對人生的經歷不多,雙悟還在學習,在師父圓寂之前,雙悟拒絕師父擔任住持一職,改由師兄來承接。雙悟只想好好修行,不求名利。最後住持師父答應,但要雙悟繼續堅持在佛寺中講經,不得離開佛寺,不管發生什麼事,一定要以講經來調整寺中出家僧眾的心性及更高的覺性,讓他們明白出家修行主要都是利人利己,救度眾生。最後也能夠讓他們明白,選擇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要把聖號持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此西方三聖的聖號是如此重要,尤其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感應最深。就在師父圓寂之後,新的住持上任,寺廟當中有許多的聲音,雙悟都以聽而無聽、看而無看保持自己心中的清淨,相信佛菩薩會安排好一切。一年之後,佛寺的一切似乎慢慢進入軌道,因為雙悟聽從前住持法師的交代,調解寺中人和之事,也教導寺中願意學習講經之人,培訓有八十二位講經之人,給予正確學佛的知見,並將佛法傳承。在講經的時候談到,在寺廟修行身口意的重要,及僧眾和合的重要,如何專心於修行上。每一位聽經者都有感而發,心中默默地篤定修行真的是改自己,不受他人影響,慈悲喜捨對待。
雙悟於七十一歲,一心念觀世音菩薩,蒙觀世音菩薩接引至四聖的菩薩法界。聽聞蘇佛講經已久,在一次的殊勝的因緣,蘇佛牽引吾至西方極樂世界。
雙悟從出生、十歲出家,都還是個富家少爺不知人間疾苦。受師父的教導,觀察了動物及人性,出生貧富所受之苦,又見到未聞佛法之人,無法安住而擾亂他人,發願講經調解人性,開發慈悲之心。六十一年的出家生活,受師父的教誨,以觀察人性的生老病死,而有所感,發願講經教學度眾。又不貪名聞利養,一生致力於經文的教導,實證實修。而講經教學令大眾明白,人人皆有佛性,各各皆是一體,開展慈悲的心量。最終專持聖號,至菩薩法界。釋雙悟是悟生、悟死,解脫生死之道。在菩薩法界見到了蘇佛法身觀想超度,又建立了救世團隊、念佛隊來幫助眾生,及一切想要解脫之眾靈。原來真正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可以幫助眾生念佛求生淨土,最終也是導歸極樂。雙悟也加入救世團隊,請蘇佛幫助,感恩佛,感恩蘇佛。
南無阿彌陀佛。
訪問訊息由佛弟子釋海量主筆寫下
ns18.118.138.8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