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技工不相信巴解食蟹的故事,覺得是今人杜撰。由於該故事聲稱「蟹」字來自故事人物巴解的「解」字,與「虫」部合成,今回想從字源的角度亂噏幾句。1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ZMeDrJUN8T
該故事違反技工對語文發展的理解。語文發展通常都是先有發音,而後造字,因為人可以懂說話而不識文字,反之則罕見。「蟹」字怎麼看都是形聲字,先有發音,而後以形聲法造字。這個故事卻反過來,先用會意法造字,再有邊讀邊。不是不行,但較難取信。
技工為此去查了查字典。技工近年最信賴的中文字典是漢語多功能字庫,其中「蟹」字條目提到兩個異體:左「虫」右「解」為「蠏」,和左「魚」右「解」為「䲒」。三個形態都是自《說文解字》已有。
一字,竟有三體,而且有兩種結構(左右、上下),兩個形旁(「魚」、「虫」),為獨聲旁一致(「解」)。該故事聲稱「蟹」字形音來自單一事件。若真如此,該字理應起源於單一形體,可事後何以分裂出三個形態?
雖然沒有任何根據,但技工認為,較為可取的推測應是,這種動物先有口語名字,發音廣傳後,才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有人各自造字。由於三個異體對聲旁頗有共識,技工進一步毫無根據大膽臆測,過渡期間「解」字已廣為假借,因而三度成為形聲造字基礎。
既然一般常理已能推想「蟹」字字源,又何須一個不明來歷、不知真偽的故事?1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UvdxVFM0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