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咸阳宫西侧太庙之内,秦王嬴政倒在地上,一支箭穿目入脑,另一支贯喉而出。鲜血从尸身流出,顺着草席的纹路,曲曲拐拐地淌下来。案几旁边站着公子无争,他被方才的一声尖啸和紧随其后的“嗖嗖”两声惊得双目圆睁,僵在原地,一动也动不得。
太庙大门紧闭,殿内只有他们一死一活两个人。一股风不知从何而起,吹得嬴政尸身背后的《四海归一图》呼呼作响;祭台上的烛火也舞动起来,映得各国的神主牌位明暗忽变。
鲜血依旧汩汩,跨过一条又一条的沟壑,逐渐殷红公子无争身前的草席,眼看就要流到脚下。这时他才回过神来,急忙催动麻木的身体,后退两步,避开地上的狼藉,抬手取下一盏烛台,将里面的膏油浇在他为献降而带来的一切物什上:风国的地图、户籍册、还有那置秦王于死地的玩意。
一片火星逃离了烛焰,如秋叶般飘摇落下,最后没入油脂,将一切都付之一炬。
方才与嬴政的饮宴和谈话还历历在目,随后便是那一声巨响,屋瓦为之乱颤,也让公子无争至今魂不附体。现在,那发出声响的物件已经化成耀眼的红焰,让他既悲悯又恐惧,想看又不敢看,只在眼底留下白茫茫的一个光点。
那一声尖啸之后,咸阳宫内便爆发了喧哗。再过片刻,秦宫卫士就将涌进殿内,将刺王者或乱刀砍杀、或生擒待刑——他今日必死于此处。此时,卫士的脚步引起的震动越来越明显,甲胄里的锁子相互碰撞的声音越来越迫近,发号施令的秦语也越来越清晰可辨。
“仓啷”一声,公子无争将秦王腰间所佩的宝剑拔在手中,剑尖顶在自己的喉咙。父王曾许诺他全身而退,不过他从未当真。他想起老师邓陵子的卜筮:先是大凶之兆,而后狂风忽起,将蓍草吹成另一卦,否泰参半,其爻辞也变为“需于血,出自穴”。
于血泊中等待时,必用全力以求逃出。
他还记得当日老师对卦象的解释,但老师也不知那阵狂风是不是天意。如今之势,他不再奢望,他知道首卦的大凶才是他的真正命数。
可万一那真是天意,杀出去,也许有一线生机……
不论卜筮如何,一位风国的王室公子本应与秦兵死斗。但刺王者受车裂之刑,他亲眼见过,他怕。与其赌赛,不如自裁,以求速死。
“我一身不足惜,但是嬴政真的当死吗?我虽为刺他而来,却已决定饶他一命……他刚才的话,有错吗?若能终结四百年的杀伐乱世,他所做的一切难道不是值得的吗?况且,他为了活命,已经做出那样的许诺……”
公子无争看着仰卧在地上、毫无生气的秦王,他不知道自己刚刚成了拔擢天下于战祸的救星,抑或是沉陷四海于深渊的罪人。
映在门上的人影越来越深重,空气中的血腥味越来越浓烈。稍后门被冲破的一瞬,他将把剑锋刺入自己的喉咙。此刻他双眼紧闭,手和心都在颤抖,耳朵等待着大门被推开时的吱呀声。
他等啊等,却忽然出了神,想起父王命他刺秦的那一天。
……
“废太子风无争觐见。”
唱名召见的声音从风国大殿的门口传来。那里站着一个的寺人,名叫忽,五旬年纪,肥胖的脸上没有一根胡须,鼻子旁边刻着两道深沟,脖子上的皮肤堆成棱褶。十几天前,就是他找到了在异乡隐姓埋名的公子无争。
公子无争年齿三十五,风姓,名无争,字让,风国的嫡长子和前太子。他站在殿前的百级台阶的起点,开始一阶一阶地往上迈。他还记得上一次走在这些石板上的情形:那一年他还是太子储君,年方十五,从殿门出来,一阶一阶地往下走,视线逐渐被泪水所模糊——他刚刚请求前往秦国为质子,而父王爽快地应允了,没有任何留恋。走出宫门,上了马车,他再也忍不住,终于放声大哭起来。
二十年过去了,今天他又踏在接引他的石阶上。他一边迈步,一边数着级数——这是他从小养成的习惯。慢慢地,他数到了那个令他心悸的数字:九十五。他停住了,因为再登一阶,他就会看见父王,看见父王高高地坐在王位上,凝视着自己,那感觉比针扎锥刺还要难受。
可是一百终究是要数到的。他强迈双腿,头皮立刻因感受到父亲的目光而发麻、发胀。他好像顶着摧林拔木的狂飙,一步步向前捱着,就这样跨进了阔别的风国王宫。
殿内空空荡荡,只有他的父亲——风国国君,姓风名昭——坐在正中央。大殿之顶有日、月形状的两块镂空,那是风国的图腾。此刻,镂空被阳光穿过,在国君左右分别映出两种图案,衬托得王权更加威严。
无争站定,勉力与父亲四目相对,而后双膝跪地,两手从后方向前划出两个弧形,合于面前:
“罪臣风无争拜见国君。”
而后,他将双手置于膝前,匍匐稽首,额头触及手背。他的鼻腔离地板只有两寸,此刻又沁入久违的杞木气味。那气味清香馥郁,只是每次闻到它时,他都是匍匐在地,都是在等待着父亲的责罚。
国君的一双隼目落在无争身上:
“二十年前,你自要去秦国为人质,为何又中途逃离?”
风王黝黑的脸庞上没有表情,说话时喉结上下滑动,袍服由肩、背、腰上的几个骨节撑起,其他的部位都塌陷下去。想来国君春秋已近六旬,除了须发灰白,形容与二十年前无差。
无争答道:
“罪臣于咸阳听闻君上已更立太子,恐秦王仿效赵武灵王护送公子稷归秦争位之故事,挟持儿臣,以求割地于风国,因此自作逃离之主张。此死罪也,请君上……。”
“托词!”风王一掌拍在案几上:“从秦国私逃,无尺寸书信传来,又匿迹楚国十年,你尚知有君父否?”
无争被这一掌震了一个激灵,赶忙回话,口齿有些结巴:
“儿臣绝不敢忘。当时实是情势所迫,不得已耳!”
无争知道自己的声音在颤抖,言罢又稽首到地,鼻子里的杞木气味更浓了。对父亲的恐惧像是他的陈年旧疾,痊愈了二十年,如今一朝复发。
寺人忽此时也进了大殿,立于无争左侧。他向风王一拱手,说:
“陛下,公子无争少年为质于秦,使边境无患十余年,于国有大功。凡委身外邦之人,与至亲骨肉分隔,其患难不可尽言。公子虽有过错,必出于难言之隐。如今强秦迫境,唯其能存宗庙,望君上宽宥。”
无争的脸几乎贴在地上,抿着眼睛,感受着血液一点点倒涌上来。他想要替自己分辩,脊梁却怎么也直不起来。
风王似乎怒气稍息,言语有所缓和:
“风无争,你可愿刺杀秦王,戴罪立功?”
无争猛地睁开眼睛,直起身子,说:
“刺杀秦王?嬴政?”
“正是。强秦已灭韩、赵、魏三国,又新败我师于雍丘,死者数万人。东方四国恐惧,不能合纵,倾覆只在旦夕之间。我风族乃是太昊伏羲苗裔,后随武王克商,受封于此,至今血食八百年,岂可亡于嬴政竖子?你曾在秦国为质,与其人有旧,寡人欲遣你为使节,携带风国户籍、地图,假意降秦,乘便刺之,不知你可有胆量?”
无争在归国的路上试想了自己所有可能的下场:或获罪下狱、或再次为质于他国以求援兵、或领兵抗秦,却万没想到父王让他充当刺客。
“儿臣固然情愿为国立功,只是秦廷戒备森严,寸铁不能带入,儿臣虽粗通击剑,恐怕不能得手,有辱王命。况且,即便杀死嬴政,难保不会再生一嬴政;战胜秦国,难保不会再有一秦国……”
“哦?那你有何良策,可以退秦师,保社稷?”
“这……”
风王左颊上僵硬的肌肉往颧骨上蹿了一蹿,好像陈年的冰层终于被破开,同时发出一声冷笑:
“寡人知你生性懦弱,不能舍生忘死。你并非忧心不能成功,乃是怕丧身殒命而已,寡人可错怪你了?你大可勿忧,事后自有人送你归国。既无性命之虞,你还有何顾虑?况且,有墨家机扩助你,不需刀剑相搏。”
风王的一番话说得无争面红耳赤,而一阵窃笑又从王座后方传来。无争循着声音,抬眼看去,有一个少年从屏风之后探出脑袋,暗暗地向他窥视。二人目光相对,那边又缩了回去,可是讥笑之声还是隐隐可闻,让无争恨不得咬碎钢牙。自记事起,父王就嫌恶他似母而不类父,谓其仁弱有余,刚勇不足,难胜国君大任。还有他的名字,为何母亲要取“无争”二字,还要单字一个“让”?他屡次欲将“无”字由名移至字前,又屡次作罢,只因反复思量,逆母而媚父,终非孝子所为。可是这一碰就痛的疮,偏偏总有人去戳;自幼至长,带给他无尽的屈辱。
“儿臣固然无能,然为国家大事,何敢惜此微躯?既是君父有言,风让谨奉命!”
“善。”
说罢,风王轻轻看了一眼无争,而后起身便要走入后殿。
“父亲!”无争还有一事未提,斗胆叫住风王。“儿臣愿于临行前祭拜母亲和祖母陵墓,望父王恩准!”
“不准。待功成归来方可。”
风王走入后殿,脚步没有停顿分毫,后半句话已经是从屏风后面传来。无争再欲开口,可眼前只剩空荡荡一个王座,只得把话语混着怨气,强咽下肚。他站起身来,怒目而视旁边立着的寺人忽,恨不得即刻抽剑斩之。这阉竖在楚国找到他之后,为劝他回国,曾说:“公子离乡二十载,就不想祭拜故国的母亲和祖母吗?”只因这一句话,他放下了所有疑虑,做好了接受一切后果的准备,毅然登上了归国的马车。
寺人忽将落在身上的杀意轻轻抖掉,嘴角挂着笑,说了一句“请公子回驿馆歇息,明早日出之时有马车恭候。” 那语气好像一个行骗得手的诈徒,明知苦主无可奈何,便胆敢当面卖乖。说完之后,他拱手行礼,把头压低,五官都埋在下面,从上方只能看到如火燎般连在一起的两段长眉,还有肥腻而短粗的手指。无争眼见欺骗自己的人不躲不闪地站在面前,却只能拂袖而去。
走在出宫的路上,他的左右是两排“护送”他的卫兵。从卫兵的头顶上看过去,东西耸立着高低错落的宫殿。当年在各个殿内教习自己为政的大夫们,目今还在位吗?还在世吗?还能认出自己吗?他本以为此次归国可以与他们相见,现在看来,恐怕不能如愿。刺秦是极秘之事,不可走漏消息,父王自有道理。一路上,他的目光总被左侧的一对飞檐所吸引——那是东宫,专为储君所建,是他自降生后十五年的住所。他此刻望不到朝南的殿门,却还记得匾额上的“侍千宫”三个字,取的是王者屈己侍民之意;那笔法传自上古,细如枝丫,蜿如龙蛇,只与大禹所铸九鼎上的铭文同体。宫殿现在换了主人,里面的陈设还是旧时的模样吗?他幼年刻在廷柱上的话语,还都在吗?他想去看看,但是他不能够。
出了王宫,马车往馆驿驶去。他撩开车窗帷幕的一角,看到都城的街市空空荡荡,户牖蒙尘,无人擦拭,梁椽凋敝,不得修葺。深秋微寒,国人无论老少男女都在城墙下劳作,或搬运木石,搭建敌楼;或挖掘沟渠,摆放鹿角。再仔细看时,披麻戴孝、穿丧衣缞之人十之六七——那必是父王所说的雍丘之败的后果。他见此情景,不禁悲从中来,心下惨然。
秦国意欲并吞四海,哪怕我此时仍在咸阳为质,秦岂会放过风国?
父亲怎会想到刺秦之计?战国乱世,岂是杀一嬴政可以救拔的?即便成功,不出十年,或是秦、或是赵、或是楚、或是齐,又要卷土重来,到时杀戮只会更多,反不如降了秦国,天下太平。
然而,父命难违,此去无论生死,皆在天命。只是……不知何种墨家机关竟能刺王杀驾?
他一路上心乱如麻,止不住地胡乱揣测。等到了馆驿,坐在床上静思,忽然又想起方才屏风之后的少年。
“那人必是当今太子,自己的庶出弟弟,风克。”他思忖道。
当年他去国的时候,弟弟只有三岁,刚刚学会在重阳节拱着小手向太后祖母行礼,样子十分可爱。风王虽然不动声色,无争已能看出父亲疼爱弟弟胜过自己;而祖母却相反,并不像宠溺幼年无争那样宠溺风克。听说有些长辈爱长子,有些爱幼子,大概父亲和祖母不同吧。
弟弟必定刚毅有谋,与父王相类,所以才被立为储君……
就在哥哥想弟弟的当口,弟弟也在想哥哥。东宫之内,一对母子正南向危坐,运筹帷幄。那少年刚刚行了弱冠之礼,果然如无争所料,与父王像是一个模具里熔铸出来的;其母田氏,乃是齐国宗室之女,风王娶为宠妾,无争之母过世之后立为嫡夫人,如今年逾四旬,早已褪去青春年少时取悦夫君的千娇百媚,换上了未来太后自掌命运的横眉冷目。
“卿以为如何?”风克问殿下立着的寺人忽。
“太子此计大妙,风无争必无生还之理。此事有秦王之叔,公子嬴傒为内应,老奴已与其联络妥当。刺秦若成,公子傒即位为王,将杀之灭口;若不成,其早死于乱刀之下。”
太子与母后相视一笑,后者说:
“风无争虽已被废,毕竟是嫡出长子,又为质十年,于国有功,朝中多有肱骨之臣相助,将来吾儿即位,其必为大患。我早欲除之,久不得其便,此次终于成功,此大善也。只是,卿如何得知其必不推脱刺秦之事?”
“奴闻其生性至孝,虽入虎穴,不违父命,故此知之。”
太子作色曰:“卿以我之孝友不及乎?”
寺人赶忙跪地稽首:
“奴不敢。废太子之孝,乃愚孝也。殿下以刺秦之奇策献于大王,此为大智也。事若成,秦公子傒即位,必能重诺守信,与关东盟好,如此则风国社稷实存于太子,此胜风无争质秦之功远矣,国人将无不亲附,殿下储位稳若泰山。”
风克大笑道:
“我故相戏,卿何惴惴不安?卿沟通秦国,有大功。待我登大位以后,赐汝食邑一千,为上大夫。”
“老奴多谢殿下!”
寺人忽的脑袋像舂米一样捣在地上。
ns3.15.137.45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