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3 Tue
12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oCZdrPHKNc
想必很奇怪吧,上一篇還在讀日文翻譯小說,現在卻突然一本正經的讀起了魯迅的短篇小說選,理由其實挺簡單,那就是這與我現在在大學裡修的一門課有關,此課程主要教授中文近代小說的摘選,尤其是短篇小說。而說起中國近代小說,那無論如何魯迅的小說是必讀中的必讀,過些日子便是該課程的期中考,複習之餘又把課程中介紹的六篇魯迅的短篇小說重讀一遍,這六篇分別是出自於《吶喊》的《藥》、《故鄉》和《社戲》,以及出自於《徬徨》的《祝福》、《肥皂》和《傷逝》,那本篇先簡單紀錄下關於《吶喊》中三篇的心得。
我小時候就有讀過魯迅的作品,第一次是因為書名看似滑稽而去看《阿Q正傳》,再來便是國文課本上的《孔乙己》,可能是當時年紀尚幼,加上沒有專人深入提點,讀起來說時在枯燥的成分比較多,但是在這課堂上有了教授更深入的剖析,再加上對魯迅寫作背景更深刻的了解,真的要比當時看了有更多感悟,更能理解他身處在當時蒙昧世道保持清醒環顧周圍時的無力感。
魯迅自己就說過,他感覺自己好像身處於一個四面無門又無窗的暗黑鐵屋裡,屋裡的眾人除了他以外都昏睡不醒,而眾人正慢慢的要因缺氧而亡,自己又無力敲開鐵屋的牆,除了等死他唯一能做的也只有拼命的大喊大叫,讓那些昏睡的人清醒,幫助他推倒鐵屋。這也是他投入棄醫從文的原因,他認為即便國民們有健全的四肢卻腦中無物,也終將被名為無知的病害死,於是他想做為鐵屋中的吶喊人,讓人們脫離昏睡,脫離無知。
課堂中第一篇講的是《藥》,描述了一位肺癆患者的父親弄到了號稱能治百病的人血饅頭,結果最終白忙一場的故事。通篇故事我估計大概沒有超過一萬字,卻完美的把「吃人」的意像,透過很冷冽的中性筆觸表現出來,如何說是中性的冷冽,因為文章中給人所帶來的不寒而慄之感,完全來自於魯迅對於故事中眾人習以為常的殘忍的中性描寫,好比那枚人血饅頭,上面的血是來自於一位改革義士被舉發斬首後得來的,而那父親拿回家後也就當成沒事一樣,夫婦倆加熱後便拿給患有肺癆的兒子吃,一左一右的站在兒子旁心滿意足的看著他愚昧的「吃人」,而之後眾人們陸陸續續的光顧父親所經營的茶館,都在羨慕他能有機會取得人血饅頭治病,而告知他有人血饅頭的那人還大搖大擺的來邀功,同時還抱怨那改革義士被抓時自己沒有拿到好處,茶館裡的眾人也七嘴八舌的咒罵那改革義士,魯迅就是這麼平實的描寫著可能在那時代,某一處真正在上演的一幕,體現出了當時群眾對於同胞的無知殘忍,看了讓人背脊發涼。而到最後當患有肺癆的兒子終究死了之後,母親在墓地時剛好遇到改革義士的母親也前來祭墳,當義士的母親看到兒子的墳頭上有人為擺放的花朵時,還認為是兒子因被人冤枉而顯靈,再再的體現出了當時的人對於有理想抱負的人是如此無知,連親生家人也都不例外。這篇作為第一篇讀選真是頗為震撼,短篇小說不易舖墊書寫這我們都知,但是魯迅卻如此簡短精闢,直擊要點的揭露了當時群眾的醜態,真是讓人五體投地。
第二篇是《故鄉》,描述了魯迅回到故鄉做最後收拾,要與故鄉永別時想起及再見童年玩伴閏土的故事。一樣是非常精簡的描寫,透過魯迅回想小時候閏土那猶如小英雄般天真浪漫,對比於當他闊別二十年後回到故鄉時再次遇到閏土時的景象。年少時的閏土與魯迅那是稱兄道弟,雖然閏土不過就是在正月來魯迅家做事工人的小孩,兩人之間卻是優游快活,毫無隔閡的玩鬧在一起,閏土總是喜孜孜的跟魯迅講述他生活中的好玩事物,魯迅也總幻想出閏土做那些趣事時色彩紛呈的身影,然而隨著正月的事結束,兩人終沒有機會完成那些事,而當二十年之後再次碰面,閏土滿面風霜的臉上雖是歡喜卻又透露淒涼,支吾片刻後便對著魯迅老爺老爺的叫著,還讓自己的兒子給他磕頭,就在那一霎那,魯迅知道兩人之間已經有了一道高牆,成為了真的兩個世界的人了。魯迅看到閏土在各種生活壓力下成為了話都說不出來的木偶人後,盡可能讓老家搬不走的家具都留給他,收拾完畢後便乘船離開這個悵然之地,而就在船上,他攜同的侄兒卻問他何時還會再回來好跟閏土的兒子玩,此時他突然有感,他希望可以讓兒孫輩間沒有受階級隔閡,但是這樣的事情真的辦得到嗎?而當他徬徨之餘,他想到當閏土跟他要了香爐跟燭台時,他還暗笑他迷信,但是此時的他抱持著那樣的信念,不也在塑造偶像崇拜嗎?想到這他便勉勵自己:「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來沒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這篇短篇我個人十分喜歡,以魯迅自己轉換傷感為動力作結尾,與他一貫讓人惆悵到想抓心肝的其他作品收尾不同,展現出了冷霧之中微微透光的溫暖之感,想必讓當時其他也拼命想叫醒鐵屋裡人的清醒之人,都能被感激勵溫暖。
第三篇則是《社戲》,開頭主要是講述民國建立後魯迅兩次在戲園子不佳經驗的看戲,讓他追憶起了小時後在老家本家一次看野台戲的經驗。關於小時候實際看戲時戲的內容其實描寫極少,主要都是在講述在本家與其他稱謂上是叔子太公,但其實是年齡相仿的孩子們一同無機的遊玩,划船去隔壁村看戲,看完戲之後偷摘作物來吃的經歷,來側寫童年的美好回憶。而不同於魯迅以往刀鋒般直擊核心的筆法,本文中對於心境與景物的描寫非常柔美圓潤,透過眾孩子們撐著小舟在湖面上離戲台越來越近,戲班子鑼鼓鐃鈸的聲響變化,以及戲台上的燈火亮暗,與湖面上小魯迅看到的月色山巒,植物清香相互交織,讓他的心情也隨著聲響與亮暗盪漾於湖面上的空氣之中,我個人曾覺得日文翻譯作品之所以具有鮮明的意象,乃是因為沒有依賴突兀的成語來表達,但是沒想到早在民國初年,魯迅就有能將晚明小品文白話化的筆法,真是找不到形容詞的厲害,了不起啊啊!
以上三篇就是收錄在魯迅《吶喊》裡的三篇短篇小說,在這裡簡短的下個心得結論,時在很難想像在白話文書寫方式剛誕生不久時,就有人能夠寫出這麼理與美都俱全的文章,重點是還能在極少的篇幅之中就非常明確的注入了作者自己想傳達給讀者的理念,而且寫作的手法十分多元,如《藥》採用第三人稱的手法書寫,而《故鄉》則是以魯迅自己為主角來寫,而讀者在讀兩文時的心境也有所不同。還有如《藥》一文中也蘊含了對前人的致敬,如在秋天被處死的義士在文中名為夏瑜,實際上說的其實是在夏天被舉發而失敗的義士秋瑾。不過我認為這三篇想警惕世人的寓意在現代這個和平時代多少有點難以產生共鳴,不過仍是值得我們去反覆咀嚼其深意的絕世佳作。
而出自於《徬徨》的後三篇,我想隨著考試將近,應該不久也會寫出心得啦!嘿,要是我沒偷懶的話。
ns18.224.32.173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