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多聽一點外國的音樂,就知道香港的音樂有多廢了!」
不時就會聽到別人這樣說,面對這樣的陳述,我通常都是一笑置之。不是說這陳述是錯的,只是這陳述太過模糊。
首先,什麼是「外國的音樂」?外國音樂也有很多不同類型,有很多不同的創作者。如果不舉出具體的例子,只單說外國的音樂好,只會給人一種崇洋的感覺。
同樣「香港的音樂」也沒有明確的定義,香港的音樂有這麼多,難道所有「香港的音樂」的音樂也是廢的嗎?說這句話的人怎麼知道?最後,什麼是「廢」呢?有沒有什麼客觀的方式來判斷香港的音樂是廢的呢?
面對批評的第一反應,大概我和你都一樣,基於人的自我保護機制,或多或少都對批評者抱有敵意,特別是批評者態度惡劣時。但所謂忠言逆耳,有時一些善意/有益的批評,也會被我們忽略。
我認為,身為創作者,必須學習聆聽別人的批評。旁觀者清,有時候從觀眾的角度會發現一些創作者本身察覺不到的問題,創作者如果可以改善這些問題,必定能有所進步。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如何面對批評。
我將評語分成三類:
第一類——情緒發洩類。這類的批評主要是發洩他們自身的情緒,可說是毫無參考價值,面對這類批評可以選擇無視。
例子:「垃圾!」、「食屎啦你!」、「街邊乞丐都做得比你好。」
第二類——模糊類。這類批評可以大約指出問題所在,但十分模糊,聽後未必知道要如何改善。面對這類批評可以向批評者問清楚問題所在,但可能批評者未必能清楚地回答你。
例子:「五音不全,垃圾!」
(後半句屬第一類,可以不理;但前面指出了「五音不全」的問題,不妨問問身邊的同行/朋友,對此批評是否同意?有什麼改善的方法? )
在文章的開始那句話可算是第二類:「如果你多聽一點外國的音樂,就知道香港的音樂有多廢了!」太模糊,對創作者本身沒有太大益處,如果這句話說得明確一點效果便完全不同:「你這首歌和弦進行太過單調,可以聽聽Jacob Collier 的歌,或會給你新的啟發哦。」
第三類——良師類。這類批評可以明確指出問題所在,有時更會提出改善方法。這類批評是最好的,曾經有個朋友說我唱歌咬字不清,還給我提出改善的方法,我到現在也十分感激這位朋友。
希望大家以後能學會如何面對批評,同時也學會如何有建設性地批評別人的作品。
ns13.58.156.237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