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說起飯局,也伸延至訂座的問題。
香港的報紙,早前也有報導過,其實很多自助餐,於客人訂座後,店方是會因應訂座人數而預算食材的。尤其自助餐,因為每款食物都是要預先製作放出自助餐檯的,能保留食材留待第二天使用的機會較少。任食火煱或是日式放題、韓式燒肉反而還有不少食材是可以留用的。
不過,如果太多檯也訂座後不出現,也很影響人做生意吧?尤其在租金昂貴的地段,每個時段的位置的賺錢能力很是重要。
報導還說,有些人喜歡預先訂數間餐廳,到最後一分鐘才決定去哪一間。其他訂了的餐廳如何處置?最常見是直接「no show」,連電話都不接。一般而言,餐廳也很少會再三致電,也很難有甚麼罰則或黑名單。這個報導裡所說的人,筆者也認識不少。
我認為訂座也是承諾的一種,趟若真的因為某些原因而不能出席,可以盡早致電店家取消。一來方便店方,或許有機會將位置轉給其他訂座的人,而這亦是對自己的行為盡責任。
去年有一單新聞鬧得熱烘烘的,就是有旅客預訂了日本的民宿後,竟然沒有出現。日本民宿有些真的很講一個「信」字。無需預先付款,卻認真的準備了晚餐,還有預留了房間。一組旅客沒有依時山席,不單累及別人無法營業,白白浪費了房間的營利能力,還浪費了食物。而且人家真的不知道這些旅客是迷路還是在路上遇到意外,結果竟然只是「放鴿子」!
先撇開國籍或種族不論,每個地方喜歡胡亂訂座的他是有的。我在香港訂餐廳的時候,漸漸發覺要下訂金的情況越來越普遍。有一次,我與友人想去一家出名吃生蠔的自助餐,訂座時當值經理也不諱言因為訂了不出席的情況累見不鮮,所以要求我們再在限期前先到酒店付訂金$100/位,以平衡成本和風險。看似酒店規矩很多,但背後當然也有他們的難處。因為酒店位置不是在友人和我上班的地方,最後我們也放棄了這次訂座,豈不可惜?
社會的約定俗成,往往是一小撮的人做成的。在某些國家,社會上少了一些看似勢利的規則,是因為他們遇到破壞合約精神的還是少的。在我們生活的社會裡,我不否認,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越加明顯。因為一部份喜歡鑽空子的人,才能大家不斷在規矩上加入新的規矩,令整個社會缺乏了最基本的人與人之間的互信。
令人惋惜!
ns3.141.107.132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