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說起上兒童節目,的確是自己一個很重要的回憶。畢竟,小孩子能上電視是天大的開心事。即使當年沒有錄影機,那三四秒的畫面仍在留在我的腦海很多年。
而今天是四月四日兒童節,也就多說說兒童的事。
現今的小孩,既習慣競爭也不習慣競爭,是很奇特的成長環境。家長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小孩比別人優越,琴棋書畫外加飛天遁地入水能游出水能跳,要學習東西多不勝數,而且每兩三年就有新興的技能堀起。雖然說是自己學習的技能,但又不知何故家長們與某個叫小智的人物不惶多讓,一方面說自己很痛錫小孩子,另一方面卻落力推他們出去比賽。文鬥好一點,頂多輸了自信(其實這個才大件事!),武鬥則可能受點皮肉傷害。
另一方面,學校為免小孩子被其他同學排擠或嘲笑,很多學校都不再為學生定名次,或者有限度的定名次。比如說有些同事的子女讀的學校,只有頭十名是有名次的,其他都沒有名次。舍姊推她女兒去讀的那間更厲害,只有頭三名,其餘都是沒有名次。
我也不知這算是好還是壞,如果從未考過三甲的,基本上生活得最開心,因為每年的考試都沒有壓力。但如果你曾經考過三甲,你一定會有壓力的,無形壓力就是你不能在「有名有姓」的三甲被拉下馬變成「無名無姓」的那一大班第四。
如果你從來沒有成功過,你是沒後顧之憂的。只要你成功過一次,就不容許你失敗。這根本是古龍先生筆下的劍豪俠客所生活的法則!原來已經推廣到小學裡頭。
小四以後時,我讀的學校都是得頭十名,自己的成績除了一次考第二外,大部份時間都只是考六七八左右。心裡面不是沒有壓力,但相對沒有小一至小三時每每要爭三甲來得大。而且我們讀社區學校的小朋友,很早就將世事看透了:校內考到甚麼名次根本無意義,到最後還是統一派位或者跟著舍姊讀隔鄰那間中學。
不知何時開始,一個人的價值不是他自身的修為顯現出來的,而是要透過比賽和獎項去支撐起來的。聽舍姊說早前她的女兒參加了一個普通話朗誦比賽,單名字拼音已經可以知道誰會晉級,因為評審裡有出了名只選內地學生的評判云云。也看過友人給我關於她的子女參加鋼琴比賽的片段,她子女的表現是五歲小孩應有和正常的,但後面一段另一參賽者那種將木偶的「流水行雲」,直逼八級琴的演奏方式。我很懷疑,究竟這真是希望子女有音樂修為,還是將他們當作機械式的訓練和背指法?
不少父母將自己的競爭心理帶給了子女,令子女覺得每每要嬴其他人才是有成就,這是很奇怪的。成就應該是個人的,不是你打低了多少人。我讀小一至小三時,班上的對手不多,基本上穩入三甲,指望的是第一。到小四至小六在精英班,很難入三甲,但仍守住十名內。那麼,究竟我應該找一個差一點的中學讀以考較前位置,還是找一家好一點的中學讀但名次可能及不上現在?這可能就是「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道理。
友人說:「不比賽,大家就沒有動力。正如估波膽唔賭真錢,誰有興趣估?」
我說:「這也許是對的,只是對於小孩子而言,小學就只有頭三甲是否太早?」
友人說:「這不難理解,如果全部考第一,即是全部考第尾!家長不會同意呀。」
ns18.118.173.14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