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與友人說起,原來讀書這回事,在社會上很多人眼中是很「負面」的,負面包括:辛苦、阻時間、浪費金錢、本身不濟才要進修。
較早前,財政預算案提出提高持續進修基金的上限,引起了大家對於再讀書的興趣。雖然這個議題被免費DSE這個措施所掩蓋了,但是我認為這算是整份預算案中難得的一個德政了。
撇開持續進修基金的課程是否故意提高價錢以蠶食持續進修基金不論(部份課程很明顯是的),有一定津貼的確是可以提起大家對工餘讀書或進修的興趣。至少,能減輕一點學費負擔,同時也會令很多學院再次興起辦持續進修基金的課程。
先說兩件小事:
早幾年前,我曾聽過隔離組的Technical support的人在談論過幾天就會到他們那組上班的新同事的學歷,說是持有碩士學位的。言談間都是一些覺得碩士高學歷,勁人來了的很酸的說話。
另一次,我聽過一位舊同事在聽完一個講座後,出來就指著自己說他就是專業(是的,是專業的……文憑嘛!),人家提議他不如兼讀回一個學位,他卻覺得大學生也不及他有經驗。
當然,我不是說學歷就是一切。學歷不過一張沙紙,書本裡的知識也終歸是知識。能否運用,很看每個人的不同。有學歷的也不一定就比別人強。
經驗和學歷是相輔相成的,兩者同樣重要。不過經驗不能強求,但總是會慢慢累積。學歷則是可以自己追求的,不會因為你工作久了而自動出現。但當然學歷是讀回來的,並不真實反映個人的工作能力。「高分低能」四個字就是很好的概括了一部份讀書能力很高,但工作能力不濟的人。
我常提議身邊朋友如果覺得能幫助工作的書,要讀的都讀了,那就去讀一些週邊的、異國語言的、就算是無關痛癢的、不著邊際的,甚至純為興趣的也不打緊。
人很容易就會跌入自己內化了、熟悉了的範疇,眼光很容易變得狹小。這時候,如果能從不同的切入點去學習,你會發覺自己的思考方式會有所不同。
很簡單地舉個例,就是使用中文思考和使用英文思考就已經可以完全不同的思考模式了(當然我也明白,華人社會很多人是先在腦海裡使用中文思考再翻譯成英文說出來)。
再退一步,不理會工作或者升遷的幫助,就單純為了多學一門興趣,或者追回自己昔日成長時錯過了的東西,進修或讀書也是一件好事。自從去年畢業後,我的確暫停了長期作戰一年有多了,但中間我卻沒有打算放鬆自己。我總是在找一些短期課程去讀,有些都是一千幾百、有些不過十來小時。
我與友人意見一致:不要期望短期課程那三兩千元,十來二十小時的長度可以帶給你很多知識;也不要輕視短期課程那入門式的簡介和打開一門門扉的重要性。
因為,每件新事物,都可能是一場奇遇。下回再談。
ns18.188.90.83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