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與公司合作,為對方的員工提供折扣優惠,是很慣常的做法,互惠互利。
我現在工作的公司也有這種福利。大公司嘛,與很多不同的大公司也有合作,你賣我的,我賣你的,各取所需。早前我見某慣常也有光顧開的涼茶鋪提供了很大的折扣,就與友人一起買了一些禮券。
禮券本身不是優惠券,理論上應該就是等同「現金」的。其實有好多商戶,比如麥當勞、惠康、百佳都有賣禮券,$50一張買回來,持有人就可以抵扣$50元,與使用現金無異,只差在買得少過$50不能找零。
就算我賣的東西是超市的特價品,理論上也不應受限的。
優惠券或許限制較多,一般商戶常見的限制比如只限星期一至五才能使用、要買滿多少才能使用......為的都是希望加大生意額,才提供較大的折扣。
不過,我發覺之前公司員工優惠買回來的禮券有少許「搵笨」的。話說上星期,我拿著一張$50禮券到公司附近的涼茶鋪分店買東西,本來想買一個蒸飯加一支涼茶的,誰不知店員卻說如果我用禮券,蒸飯就要計我正價,由$29跳升至$38。這才讓我發現,原來店裡很多東西都標了正價和優惠價。基本上有很多商品都很難使用禮券的。結果,我只能加數塊錢換了一些三款小食就算了......但還有四張禮券在手,沒可能每次午膳都是拿小食抵數吧。
數年前,我是在一個商業講座上聽過他們CEO的演講。是的,以涼茶這種較傳統的食品來說,要將之步向年青化和連鎖化是困難的。這幾年也看到他們在不斷推出不同的優惠。有時候,連他們的員工也不熟悉。那些增值多少送多少,買多少電子券又多送甚麼,幾乎將三五條算術題都放在同一時期做promotion。之前,我就是因為太繁複上不再增值,也不再保留他們的手機app,想不到原來單純的禮券也有這麼複雜。
說起來,近年很多商戶都乘手機app普及而推出會員制,將儲分、增值及優惠都放進手機app裡。但是,有一樣事情是不應變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客戶體驗(User experience)」。如果太難明白,太難計算或者太難使用,都是推廣活動的大忌。
Starbucks算是較為成功的一個,優惠自動放到apps,信用卡增值和pre-order都可以在apps裡操作,免卻了排隊時間。而且儲星星都是自動進行的。近期,還加入了免列印收據和自動增值的功能。就算不能吸引新客,至少也不會趕客。
讀Marketing Campaign這一科時,的確有提過推廣活動並不適宜在同一時間裡推行太多。除非你的客路有很大的分野,比如以性別或年齡去分,不然一定會出亂子。亂的可能不是顧客,而是自己的員工。有時候上情未必下達,前線員工未必可以得到充份的理解,最後不是客戶損失就是公司損失。記得去年我與友人在UA戲院做新會籍。其實他和我共用金會籍已經很多年,不過見新薦新會員的優惠很大,就當他推薦我入會。誰不知在送積分這個情況上出了亂子,他的經理和職員拗了很久都拗不明那些條款。因為那些條款有少許矛盾吧。最後那個優惠當然不似預期,我們也才發現原來FB上早有人追問他們,他們寫字樓在FB回覆是「係寫得唔好,令大家誤會」。
電子化的禮券也好,真金白銀買的禮券也好,我覺得最終目的都是想客戶能留下來多些消費(又或者只是先錢後貨)。如果處理不宜,也許會令客戶失去信心。比如這次經歷,我會覺得7折回來的禮券的作用和優惠還不如即場買的現金價,那麼下次這公司做甚麼推廣和優惠,我也未必會參與了,而且對這公司的印象也差了很多。14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uDiF9Lzi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