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不論是香港、台灣、美國還是日本,都流行了一種復刻文化。
有友人留意到最近日本重新推出了「咕嚕咕嚕魔法陣」的動畫,問我有沒有留意。是的,有些一定年齡的大細路,大概仍然會對自己昔日喜歡的動畫片情有獨鐘,總覺得那時候的題材才是最好的。
不難發現,由星矢、美少女戰士、Gundam Seed、龍珠到男兒當入樽的復活,或是續集或是重新reboot。好像這一代能「爆」出來至炙手可熱、瘋魔全球的全新動漫畫好像都沒有哪套。就算是近代比較紅的One piece和火影忍者,都已經是連載十多年的老朋友了。如果說近兩三年能穩佔青少年漫畫一席位的後生漫畫真的寥寥可數。
不說動畫,說近一點的香港電影和流行曲,好像都有點乏善可陳。我先不評論新舊歌手本身的歌唱實力,我相信代代有人才,很難一概而論就說舊歌手唱功好,新晉歌手沒有唱功。但是,不知可故,能容易入腦,聽一兩次就覺得好聽的新曲少之有少。更甚者,歌詞空洞沒內容,甚至完全不知想表達甚麼的新歌卻頗多(當然不是全部)。如果說因為新人唱歌不及外地歌手而被比下去,我更支持本地做歌曲的資源缺乏,吸引不到人才入行,或者就算有人才也難以出頭。結果,才跌進了好歌又無,好歌手亦無的惡性循環。
在以前的樂壇,紅歌不紅人,或者紅人不紅歌的情況不是沒有的。好的歌可以「爆紅」一個歌手,有唱功的唱人家的歌一樣可以憑實力KO原唱者。電影就更甚,香港的電影,幾乎只淨返「犯毒警匪」、「男女夜生活」、「貌似那些年」的劇本......其他都很難找到金主投資吧?
早兩天,連不太看電視連續劇的家人都對快將播放的一套古裝武俠喜劇《翻生武林》有所注意,看過預告第一個反應和我一樣,好像當年的《蓋世豪俠》。《蓋世豪俠》的成功,我想大概是沒有經過精密的計算,甚至可以是觀眾的反應遠超了當時電視台的估計吧。我倒期望這類破格和少有的劇本能爆紅,總好過不是買內地的無限翻版金庸,就是本地自家製的金庸。老實說,香港播武俠劇來來去去都是金庸。自家拍都算了,現在乾脆連拍都不拍,直接買內地版。內地版又是兩三年就會有電視台重拍一次。是因為金庸的招牌總會有一定觀眾嗎?
我倒記得以前不論是哪個娛樂事業也好,都很喜歡嘗試。失敗了好像也不打緊,總之就是不斷的推陳出新,創造了很多不同的文化。現在?我看見Appstore千篇一律的遊戲,都是差不多的賣萌、差不多的玩法和課金方式,我都已經分不清誰抄誰了。
多媒體的發展日趨成熟,理論上應該是進入百花齊放的時代。但是不知何故,身邊的次文化卻好像越趨平面。究竟是創意空間被扼殺了,還是廠家都變得循規蹈矩,害怕失敗呢?
ns3.142.43.181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