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多星期開始浸淫在台灣的詩壇,發覺與香港的分別甚大。
要說最基本的分別,大概是風氣吧。台灣的新詩(現代詩)風氣比起香港濃厚得多,隨便尋找幾個現代詩的臉書群組都有幾千甚至過萬的讚好。每日貼詩作的人也多不勝數。香港在這方面的確是較為輸蝕,新詩臉書群組較少,讚好和會員的參與度也嚴重不足。
不過,我也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啦。香港也有香港的好處,就是夾雜在內地詩壇和台灣詩壇的養份,加上本地詩的發展,是較台灣詩壇較為多門派的。至少,不會太追求單一的用字精煉和意象。
我也曾研究過新詩的發展,加上近年閱讀多了台灣詩的作品和在臉書看了很多台灣的詩。發覺台灣詩人較多會在用字險奇和精煉上下功夫。短句較短,而且較少採用(有時候更是抗拒採用)散文化的新詩格式。散文化可能是一大分歧。香港新詩中掙口語化、模仿語氣或是散文化的新詩風氣的確是較大,也較有生活氣息。而台灣的詩,追求的是字詞的內斂和精煉,更加追求短促的詞滙交織。
這沒有好或不好,是個別文化的發展吧。
不過有種情況倒是兩岸三地都共通的,就是「自古文人相輕」和「見高拜見低踩」的情況。
我不否認,讀是很主觀的,有些時候甚至會出現解讀不能的情況。不過有些文友的確是雅量小了一些,很容易就會看到一些文友的爭拗或惡意的批評。有時候會覺得很有趣,為批評而批評或為讚而讚,我倒覺得辛苦了評者的心思,要想一些東西出來攻擊人或讚美人倒真的不容易。
之前還未弄清楚人脈關係,單以詩論詩,我發覺某君的詩作普通得很,不論以哪種評詩的技巧和意象而言都只能算是普通!但發覺讚好數和留言者數目非同小可的迅速上升。後來在某留言看到,啊,原來是某某前輩/老師。
我不知大家怎樣去看,不過我向來明白甚麼是「文無第一」這個道理。就算是名家,也難保有一兩篇文章會被新手比下去。無他,寫任何文章也好,除了基礎功夫,當下發揮也很重要。我倒覺得有些新詩明顯是「簽到」之作。作家有時以基礎功夫寫下的「行貨」我倒不覺得意外,也是可以接受的。但這種水平都受多人歡呼,大叫「學習了,受教了」我倒覺得意外。
我在工作中也每每要出外開會見客,就算我是多麼健談和有經驗,我也不會保證次次開會都這麼精彩。有時候也很看自身的身體狀態,當天的精神,客戶的反應和時間的配合。寫作亦如是,有時候早上寫起上來如有神助,或是晚上寫作能健筆疾書......一切都沒有保證的,都是臨場發揮。當然,寫作好一點,可以慢慢寫慢慢改,滿意了才出街。
在這段時間,我也重新思考,是否真的集中在台灣詩壇裡泡。因為文化的不同,精煉這個路向好像不太適合我自己的詩風。但散文詩在台灣詩壇而言,誤會多於理解。也可能因為發音和節奏問題,走進去好像有點格格不入的情況。這個情況,與我在早前一本香港詩刊裡看到一些內地詩人的詩作一樣,開初讀了兩篇也很難理解,要慢慢調節才開始有了一點分析。
雖然說大家都是華文,都是現代新詩,但理論和追求的東西都向著不同方向發展。
ns3.129.216.7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