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樓上Café不知有哪時開始,越開越多。
與台灣相比,台灣的小型Café也有很多,不過可能是文化和地租關係,很多Café是開在地鋪的。在香港,我想最主要是地租關係吧?很多小本經營的獨營Café都是開在上樓的,有些在工業大廈裡,有些在商住兩用大廈,有些更設在舊式樓宇裡頭。
我很喜歡尋覓樓上Café,總是希望試試不同小店的咖啡。也許來料是差不多,但是否用心則很因人而異。我想我光顧港九新界不同的小資Café大約已有四五十左右,有些店主對咖啡的熱誠足以支撐整店,大家都是來喝那杯與別不同的咖啡。明明就是那些普通的牛奶,明明就是那些相同的咖啡豆來貨,卻因為店主對咖啡的功夫和熱誠,令一切都變得不一樣。
如果你說筆者有些偏心小店,是的,雖然我同時間也常光顧「綠色美人魚」連鎖店到金星會員了,但是卻偏好支持本地小店。
當然,有時候也會中伏的。我也試過幫襯一些「又貴又無質素」的樓上Café,店主一副hit & run的心態,不論食物和服務都強差人意,但是價錢卻在「綠色美人魚」之上。同行友人和我的感嘆也是一樣:店主哪來的自信?
有時候累得不太想去尋找的時候,我也會去幫襯相熟的小店,是兩個女孩子經營的,位處舊樓的小店。平心而論,食物和飲品都一般,也沒有甚麼有特色的主題,價錢也不見得特別相宜。我想,唯一最能吸引到我的,太概就是那不太多人的寧靜環境。也許,寧靜環境更令人感到舒服吧!
與寧靜環境相反的,就是位處馬路前的一個舊商場,將檯櫈都放在店外的另一家Café。因為早兩三年前,我曾經在轉工要過冷河而休息了約略一個月,那時就常常到那間Café光顧。那時我很喜歡那種由馬路傳來,即時和無日無之的嘈吵,是都市的脈膊,一起一伏的。竟然與寧靜環境一樣,也帶著很多靈感湧進我的腦海。
近年,香港的樓上Café好像有點定型,能做得住的當然是好,但也看到很多曾光顧的Café不是轉型了就是關門大吉。其實,寫著這篇的時候,我正在旺角一間第一次光顧的Café的午餐時間,卻竟然也只有三兩位客人,是否真的Café太多呢?還是因為悠閒不屬於香港這個急促的都市?
但願我常去的那間寧靜的Café不會寧靜過頭而做不下去吧。
ns18.220.210.111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