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說起食肆,其實除了食評,還有另一樣對食肆也有很大影響的,就是可付款的方法。
過去,我想最主要的付款方式不外乎兩種:現金和卡付款。其實不說不知,原來在不同的食肆也會對以上兩種的付款方式有所限制。
現金來說,有些地方因為消費銀碼細,收銀機裡的零錢不多,所以就會限制不收$500或者$1,000元。早幾年因為幾可亂真的一千元紙幣湧現,人心惶惶,很多食肆也乾脆不收一千元紙幣,到現在仍然維持這種不成文的規則。而銀行似乎也意識到問題所在,於是見一張收一張,自動櫃員機也不再輸出千元紙幣了。反之,消費銀碼較大的,則不接受單次消費使用太多零錢,大概是方便行政和簡單收款手續。
卡付款包括了信用卡和銀行卡。不論哪一種也方,大抵是透過聯機去確認有現金或信用額在銀行,就能付款。以往主流只有Visa和Master,較少地方有AE(據聞很多地方不參與是因為其徵收的手續費較高),近年則有銀聯在急起直追。
香港的電子付款則以八達通為首。由以往只是用作交通工具的「拍卡」到現在擴展到能買東西,住戶證出入等。
手機付款這個話題,早幾個月鬧得熱烘烘的,有人爭議為可香港比起內地還遲起步,是否內地已經較香港先進。內地市場依靠手機付款的兩大巨頭: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都是透過綁定一些已實名認證的戶口去作為支付。現在在內地,莫說要去餐廳吃飯,在街頭小吃買串魚蛋和一杯飲品都可以使用支付寶。
至於你說是否一定就比香港甚至其他國家先進,很難說。但肯定每種服務和使用的覆蓋面也很講求整個社會的需求和適應能力。而且監管機構和保安法例的寬鬆也是很重要因素。
內地的手機市場發展獨特,淘寶、微信和支付寶三件事幾乎等於身份證一樣地位,這使到任何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新事物容易滲透和「半強逼」接受。說強逼太極端,也許就是人人都在用的時候,你要做生意和朋友有共通的交易,你就會自自然然的參與使用。
而且手機付款可以解決假幣問題。曾經參與過研究紙幣流通的研究,美金和人民幣至今仍沒有印出多過單張紙幣的額度,是因為監管機構要留意市場對於假幣的負擔能力。如果人民幣推出1000元紙幣,定必引來很多「人才」去科研假幣,因為成本效益問題,最終假幣充斥就會令金融絮亂。現在的假幣仍然猖獗,只是相對整個流動貨幣的比率,仍然能支持。
另一方面,在個人私隱而言,手機支付會被「大數據」化外,更有機會被「個化」。這問題我想不單是微信和支付寶這類消費渠道,基本上所有應用到手機和通訊的也是。內地友人笑稱已習慣「被監控」的支付方式。就算你使用Apple pay、Samsung pay和八達通等技術,都有機會被人分析,知道你買東西的喜好和頻率、出沒的地區和時間等等。
縱使你多不喜歡,手機支付似都以君臨天下的姿態降臨。仿如聖經裡所說沒有那個「標記」就不能交易,而那個標記就是666。有穿鑿附會的人說是「www.」,也有人說是barcode和QR code,現在當然也有人說是智能手機手錶等等。無意去牽連宗教的觀點,不過手機開始成為如「銀包、鎖匙」的存在,帶給手機付款一個人人皆有的客觀有利因素。
我也有試用不同的手機付款方式,看到支付寶落力投入人力物力在香港和台灣市場真的很驚訝。尤其那些大手筆的付款優惠,很容易就吸引客人下載和開戶。開戶的意思,也就是將你的個人資料乖乖奉上。早前在旺角,支付寶就做了一次很大型的$1優惠,幾乎半價就可以買到要的東西。
我有次親身體驗,發覺店主對於推廣支付寶頗為陽奉陰為的。我和內地回來的友人有次到旺角閒逛,見店家有$1優惠便詢問使用,店主可能真的誤會了我的友人是內地人(拖著喼回來,一副遊客的樣子),竟然說不知,不過你可試試「這樣掃描」。後來我友人想了一想,先掃描了海報的QRcode再「這樣掃描」店家的code,原本$48元的東西變成了約$22元。後來聽友人,如果根店方的指示,店方就「應該唔駛同支付寶拆數」,袋哂。
另一次在一間上樓Cafe,友人在內地很紅的「大眾點評」App裡看到這間cafe有75折優惠和能用支付寶付款。但付款時,店員卻說他們沒有支付寶付款這種服務。我們心裡奇怪,到我們出了門口時,卻發現他們的玻璃門不就貼了可以使用「支付寶」的貼紙嗎?可能他們的目標,也不過是在大眾點評吸人遊客光顧而矣。
在台灣時,我卻曾在台北好幾條夜市和花蓮的東大門夜市都在某些攤位用到支付寶,而且非常方便,至少不用將硬幣找來找去的。
接下來的,也許就是網絡和手機專家要頭痛的事,就是保安方面。手機支付有一類是依靠QR code的。QR code可以想像為普通條碼的進階版,不過因為不是給「人類」睇的,所以一般而言很難透過肉眼去辨識。於是,內地就有騙徒透過替換人家的QR code去將轉帳的錢轉到他們那兒,或是在人家手機著了螢幕時,遠距離覆製螢幕上的條碼。再深入一點,只要手機的保安做得不好,一些後門程式可以將螢幕擷取,或者再你打過的字都記錄起來,好分析你的戶口名稱、密碼等...…
從方便性而言,手機支付是無可挑剔的。我只要帶著一部手機,就能像帶著現金和信用卡般買東西。雖然我仍有很多朋友覺得帶一張信用卡/八達通比起帶手機還輕便,而且不會因為手機沒電而付不了帳。但是,在手機成為出門必備的三寶之一的時代,要成為「第二銀包」卻是非常合適的。
如果硬說要去支持或反對手機支付,是無甚意義的,物價合理通漲,紙幣和硬幣的價值定必隨著時日改變。可能過多10年甚至更短,1毫和2毫已經沒有意義,會在市場上自然淘汰。而科技進步,以便攜性的自然發展,不論是國產或是手機系統主導的手機付款就算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紙幣或信用卡,也必定會在日常生活的交易中佔有更大的市佔率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ns3.148.222.68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