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起因,是校方將校內普通話達標為畢業要求。導火線卻是,要跳過修讀校內不計學分的普通話課程等的達標要求,則需要考豁免試。
最詭異的是,豁免試的合格人數偏低,只有三成人合格。這本來也不是甚麼不合合理的事。因為豁免試考的是每個人的自身能力,不是一定要拉curve的。但引起同學們強烈不滿的,是豁免試內容「非一般」困難,而且評分準則鬼神莫測,名符其實「死咗都唔知咩事」!
每個考試都有評分準則,即使是最缺乏人性,最沒有人為因素的「選擇題」考卷,也一定會給予每條題目的正確答案、填寫方法及合格分數的計算方法。我考試過很多大大小小小的考試,有些是關於語文的,有些是關於業界的,評分準則和pass paper一定是應考前要熟讀的。
沒有公平和透明的評分準則,考試就會變得沒有認受性。
不過歸根究底,是否因為中港矛盾不只存在於社會,也存在於大學裡,成為了事件的催化劑?
作為香港土生土長的人,我對「逢中必反」這種心態很反對。奈何香港社會由九七回歸到現在,社會撕裂到了一個極端情況。社會上的意見嚴重兩極,絕大部份傳媒早已歸邊,走中間路線的幾乎都已經不見影蹤不斷宣傳反中或者親中的訊息,耳濡目染,一般民眾對很多政策或中國相關的議題變得很敏感,缺乏較中肯的主流意見。
但矛盾還矛盾,有些事實卻不會因為這些情緒而改變的。
我嘗試釐清以下前設概念:
愛國 不等於 愛共產黨 (以國家而不以誰人執政而論)
普通話 不等於 共產黨 (在語言學上,雖然推行普通話和訂立規範是共產黨)
普通話 不等於 唯一華語 (在語言學上)
香港 是 中國的一部份 (以地理和主權論)
香港人 是 中國人 (以國家主權論)
普通話 是 其中一種華語 (在語言學上)
單以語言來說,其實以普通話(或者台灣新加坡等的國語)作為溝通橋樑是很方便的。不是說誰遷就誰,語言說到最終就是溝通的一種工具、一種媒介。正如很多人都去學韓語/日語/西班牙語,也不過是方便去旅行或者與相關工作上的同事溝通,與矮化自己國家地位無甚關係。
大環境上操粵語比操普通話更難與其他中國境內外的華人溝通,那麼學一門共同語也不見得是一件壞事。退一萬步說,使用普通話與台灣或新加坡的華人溝通也遠比你要用英文和他們溝通容易,也更傳神。
普通話與國語有很多相似,也不盡相同(至少拼音符號已不同)。但肯定的是,在香港要找學普通話的地方遠比你找學國語的地方多太多。那麼,如果在自己的社會最共通的語言外,再學習一種與自己民族/血統(先不說屬於哪國)容易溝通的語言,普通話似乎是唯一選擇。
工作上應用到普通話的機會越來越多,華語地位在全球上也越來越重要。學校原意是想學生在畢業前有一定的普通話程度,裝備好自己才出社會工作,保持學生的競爭力。原意雖然略帶功利主義色彩,但卻是為同學著想的。但我亦很贊同另一觀點:大學是一個學術研究的地方,並不是職業訓練所。將在社會競爭的原素強加諸學生身上本身可能已經定位錯了(2007年已有此要求,不過導火線的豁免試則是今年新增)。與中文/英文的程度要求不同,這兩科已經是在入學前的公開試成績反映了出來。
或許,應該像自助餐一樣,能放在眼前的食物有很多,有些可能較健康有益,拿不拿取,吃不吃下肚裡,則是食客自行決定。這種放寬,不是放任,而是作為大學生,自主學習這種能力比起任何一種語言能力更重要。
ns18.117.73.187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