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前後,晚上比起白天更有氣氛。
香港沒有雪,也沒有十分嚴寒的天氣。要過白色聖誕的,多半是襯長假期越洋去海外。不過,這並不是說香港的聖誕就沒有特色。
香港最大的優勢就是高度集中吧,市區各地方基本上是一步之遙,就算不駕車的,單靠公共交通工具也隨處可達。而其中維多利亞港的兩旁就更是觀賞聖誕燈飾的絕佳地點。
站在九龍一邊去看港島區的聖誕燈飾;站在港島的一邊去看九龍的聖誕燈飾。你可以每天只去其中一邊看,也可以乘船過海一次過看兩旁的燈飾。在海邊林立這麼多高樓大廈,每幢大廈都這麼「齊心」一起弄好聖誕燈飾當然並不容易。背後或者有很多是商界龍頭在以燒錢式的在爭一日之長短,但多多少少也為節日添上了更多的氣氛。
昔日,香港各區也有在馬路上佈置聖誕燈飾的習慣,一條大路的彌敦道,由尖沙嘴一直亮燈至旺角,好不悅目,小時候很喜歡和家人就在旺角警署附近開始乘巴士,觀賞沿途的一片聖誕燈飾。現在,不知道是各區區議會的財政資源不再配合(曾經被抨擊為浪費資源),還是提倡環保,聖誕燈飾的規模已經沒有那麼大了。
說實在的,一個節日所消耗的資源的確很厲害。儘管聖誕燈飾近年因為有新的技術,都將以往的鎢絲燈泡轉式LED,亮度一樣但耗電量低很多。在文明的社會裡,或許我們會覺得這種電力耗費微不足道,但是資源就是資源,應用則用,能避免用的就避免好了。對於將聖誕燈飾規模盡量縮小,筆者是贊成不過的。
中四五時,我和友人是喜歡平安夜去看聖誕燈飾的,三五人一起吃過聖誕大餐(其實也不是甚麼大餐!下回再談這個),就會由旺角一直步行至尖沙嘴碼頭。那時候的我非常喜歡人多擠踴,覺得很熱鬧,現在則180度轉變,非常討厭人多擠逼的地方。假日基本上都是躲在家中。
同行友人H喜歡攝影,但卻是半筒水那種,買了400度菲林卻好像拍不了甚麼見得人的照片。或許單拍聖誕燈飾是可以的,但當聖誕燈飾加人像時就會變得十分暗淡。那時候當然沒有甚麼HDR這種技術,沒落腳架其實很難拍得好。記得那時候,另一友人M很自以為靚仔,喜歡拍照,總是拉著友人H替他和聖誕燈飾拍照。回到沖曬店沖印,當然就是直接可以撕難不用計錢的份兒(那時候有沖曬店推出不滿意可以丟進他們的回收箱,不用計費的服務,但菲林的錢就抱歉了)。
早幾年前有玩單反,也和友人去試過某新機的手持夜拍模式的威力。但近幾年,除非是剛巧晚上開會完畢有機會看到維港兩岸的燈飾,不然我都不會再主動走去拍燈飾了。燈飾於我而言,好像已經變得千篇一律。或者是人大了,對於美感的追求不同了。相比起人工的風景,我更偏好於自然的風光。
ns3.22.242.214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