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世界,不一定要去很遠的地方。
西方哲學家聖奧古斯丁曾說過:「世界是一本書,不旅行的人只讀了一頁」,可是前題是要先讀好自己的家的一頁。
我想,這是很多人都忽略的。或者,不是忽略,而是往往只顧著看眼前遙遠而不能得的東西,卻不去看眼下很近很容易得到的東西。
不是嗎?小時候,我們對於得不到的玩具有更多的渴望,對於不能成為朋友的同學耿耿於懷。對於已在我們身邊的人或物,我們往往覺得理所當然;對於我們得不到的,我們反而趨之若鶩。
友人說外國的郊區如何如何的好,比起香港的好太多云云。我起初是心裡奇怪,為何這麼多外國遊客到香港遊玩時,也會特意花一日去香港的郊區行山,而不是只留在城市裡消費,看來不似他說的那麼大差距。於是,我問這位友人他是否行過香港很多的郊區的時候,才發現他根本很少在香港郊遊,香港很多著名的郊區他也沒去過。試問,那又如何去公平地比較外國的郊區一定比香港的郊區好呢?
世界是一本書,甚至乎是一本百科全書,這個我同意。但是,如果連自己理應讀得最好的一頁也還沒讀好讀懂,就說要去看其他的頁數,就似乎是一個本末倒置的情況。
要讀懂自己的一頁,不一定要由地區歷史讀起,簡單如多去各區走走,在與外國比較的同時也多看看我們有沒有相類似的地方。
誠然,生於一個地方,姑勿論是否香港也好,愛自己的土地是應該的。但我也不是要提倡大家要盲目去將自己的地方捧成「天下第一」那麼盲目。9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GWLNWOYtOr
正因為生於一個小城地方,搭個車可能已經可以看到這個地方不同的風貌,更沒有理藉口讓我們不去了解她。有些日子,我也跟著其他友人去香港不同的地方,文學散步、Café攻略、慢活時代、古跡拾遺……都是因為我們愛這個地方,希望能多了解這個地方下而走出去的。
香港很細小,一個高度集中的城市。就憑這樣你就更沒有理由說她太龐大而無法理解。我對於放眼世界所持的意見是,應該一邊放眼世界,但亦應該多花時間去了解屬於自己的一頁。
至少,我不太想自己作為東道主,要介紹自己的地方給別人的時候,不是啞口無言就是只能說些人所共知的「行貨」。
ns3.21.106.4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