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說起「自由騎士」這個題目,背後原因其實是因為在中秋前後,我又約了以前教過我的老師吃飯聚舊。
說起來是有些唏噓的,一行數人的小組功課,整天纏著論文師父替我們做這樣做那樣,爭取到了好成績,還替我們找到出版商將論文印書售賣。才不過兩年,現在都沒有同學找師父了,手機裡的Whatsapp群組更是荒廢已久。
人常說:「人走,茶涼」,那種人情的溫度會因為不常聯絡而慢慢散失。
讀大學時,整天「擦著老師鞋」的同學很多。有些是真心求知識的,不過更多的是為了和老師打好關係,以便交功課時可以手鬆一點。很不幸地,因為是文科,不是數理,有些寫作和論文的成績的確是很主觀的,於是有些整天找老師吃飯灌水的同學成績往往較好。而這亦是我們當年那所大學的一種很不好的風氣。
筆者以前恥於為之,只相信以自己實力去爭取好成績,當然有實力的話,老師也不會故意壓低,只是人家可以較輕鬆得到的成績,我得靠硬拼磨練。
擦鞋同學的行為則通常是只會找當Sem有教他們的導師吃飯,到Sem完了,就蟬過別枝,另外找其他有教這個Sem的老師吃飯了。與這些同學相反,筆者為了避嫌,我是在那位導師沒有再教我時才會去找他請教寫作的事宜。現在回看,也覺得是有點不懂人情世故,錯失很多和有成就有實力的作家導師打好關係的機會。
最近和兩位有任教過我的導師吃飯,發覺昔日很多圍著導師身邊轉的同學都已經沒有聯絡他們了。大概,得出的結論是有很多同學都是很「功利主義」的。每個同學找老師吃飯,不是想得到手鬆一點的優待,就是準備叫老師寫推薦信。我反而在報讀博士學位時,因為不想自己的師徒關係被添上利害關係,我是沒有找導師幫忙寫推薦信,而是報稱自己畢業年代久遠,無法找教授寫推薦信。
新任教的導師通常對這種師徒關係會有憧憬,然後對師徒關係有期望而失望,久而久之對新來的同學都會開始帶著面具做人。結果?人同人之間的關係更像「學店與顧客」的關係,我教書為了收薪金就算了,和同學的關係就像維繫客戶關係一樣。甚至有些會以「有限度服務」的方式任教,即是不會傾囊相授,只會做最低度的教學。這或許是人的一種保護機制。
當然,也有一些老師是很好的,他們覺得年輕人都有自己的世界,都不斷有新的事物在他們的人生中發生,記得老師的有時間回來喝杯茶無任歡迎,不再聯絡的他們也覺得沒有甚麼大不了。每個時代,我們都有不同的圈子,不同的朋友,有些越耐越親密,也有一些越久越疏遠。
教我畢業論文的師父將他知的懂的,都盡量告訴我們,不論在學術和人生處世上都教了我們好多。那時候,我們一個月至少有兩個星期日都會約老師出來傾功課,有一次更是香港凍到只有攝氐3度的時候,我們也約他到沙田星巴克。
去年年尾,我們曾相約導師吃飯,結果有些同學「忽然病了」,我們將吃飯地點一改再改以遷就她的腸胃,她萬不情願說會出來一會兒,結果出到來時,又「忽然好了」(因為要夾錢,所以不想蝕底吧!),所有煎炸辣的都可以吃,豈不有趣?之後,當然沒有人再提出約導師吃飯了,只有我自己一個會過時過節買一些東西上去和導師飲茶。
現今社會,我們的確沒有以前中國傳統那種師徒關係這麼深刻,老師和學生的關係,當然可以是服務提供者和顧客的關係,但人與人之間,知識的傳承,我覺得師徒關係也是一種我們需要認真維繫的傳統美德,或許可以將其中一兩段關係,昇華成超越利益和角色的亦師亦友關係,這是筆者一直確信的事。
友人說:「有沒有想過,可能導師都有很多學生要應酬,也不想應酬你這個已經無交學費很久舊生。」
我苦笑,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雙向的,你說的閉門羹我也是吃過的。不過還好,肯花時間和我聚舊的導師還是有的。」
ns18.118.155.10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