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對有些人而言是一種時尚配飾,對有些人而言則是矯正工具。
不過無可否認的是,現今光學科技和人造物料推陳出新,現在的眼鏡已經具有很多功能,不再局限於矯正近視遠視或散光之類問題。
筆者是很早就要配戴眼鏡了,記得是大概小一二。當時家父有一位朋友是開眼鏡鋪的,替我檢驗了之後說大約有一百度近視左右,便提議我配戴眼鏡。
因為害怕小孩子不小心撞碎了眼鏡的關係,我是配膠片膠框的。好處除了不會因撞碎而受傷外,重量也是另一考慮。直到中學時,總覺得膠框的樣子十分「幼稚」,於是便開始轉成金屬框。
去到高中,我也曾因為貪靚而轉戴隱形眼鏡。但是,除了成本較貴外,每天早上起床還要花一輪功夫去戴很花時間。然後,有一段時間還有很多新聞說隱形眼鏡會令眼鏡受損、污染和有寄生蟲之類,我便沒有再戴隱形眼鏡了,於是又回到了傳統眼鏡的行列。
人大了,對於眼鏡的款式沒有以往的追求。讀書時每年配一副新眼鏡是因為當時的近視每年遞增,加上小孩子總喜歡轉新款。後來近視度數固定了,也覺得還可以繼續使用的眼鏡的確不需每年替換,我便好幾年才會重新配一副。
不過,不是每次配眼鏡都一帆風順的。
早幾年,我曾去過一間友人說好的眼鏡工廠,說在香港設計、香港工場云云,價錢也比外邊的貴約兩成至三成。起初以為是支持香港企業,便試試配一副。誰不知取鏡時鏡色鴛鴦,他們還打算蒙混過關,我堅持不收貨,又等了約一星期。取貨後的眼鏡,用不了半年,眼片幾乎內外全花,鍍膜剥離。這是我配眼鏡最差的體驗,也明白道所謂良心小店、香港精神之類的宣傳,背後還是會被一些無良商人利用來牟利的。
當然好的店也有試過。因為配的眼鏡框設計有缺憾,眼鏡框每隔一兩個月就會「咬」唔實鏡片,某間連鎖眼鏡店則會選擇負責到底,替我問完廠家再免費揀過另一款重新造鏡。
近幾年,我是一個戴「有色眼鏡」的人。有些是我故意做20度灰,有些則是現在十分流行的變色鏡。背後原因當然不是為了「有型」,而是因為對電腦的時間太多,需要有護眼的功能。當防花、防UV等已經成為必然的時候,變色和濾光都開始成為基本的附加功能。
最有趣的是,隨著人造物料的提升,昔日被人視為玩味甚重和「幼稚」的膠框,現在竟然成了韓國潮流鏡框而多了人選擇。不過,我還是為了上班方便,選擇了比較務實的金屬款式,頂多是選半框款作為沒有那麼老套的點綴。
友人說:「你換了眼鏡後,我總覺得你的眼睛大了很多,是因為塊鏡片夠大嗎?」
我笑道:「你沒聽過以前的人常說,配大配細都是同樣價錢,當然是有那麼大配那麼大的了,無蝕底呀。」
ns18.225.175.5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