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覺得「慢活」和「快活」這兩個詞語很有趣,「慢」的相對明明是「快」,但當你慢活時,卻可以同時間享受快活。
「慢活」這個詞語算是近年才多人注意,意思是說慢慢地生活。理論上,時間的流逝於每個地方、每個空間、每個人而言是一樣的,從沒有一個地方或人因為某些外在能力令自己的時間可以流逝得慢一點。
以前,老師們常叫我們不要浪費時間,做事不能像吃了「幾擔豬油」,甚麼事情都要快一點、趕快完成。我同意有些事情不要「拖」,應做的事情應該要快手做。但我亦對於老師,尤其那個小學時整天叫我們不要「吃幾擔豬油」懶風趣的老師很反感。因為她的「快」,其本上只是馬虎求其,卻在自命非凡。
人大了,同時間亦發覺不是所有事情都快一點完成就一定是好事。有人不明其中精髓,以為是「光說不做」,其實我卻認為是「先謀而後動」。
於是,在快與慢之間,我們有了另一種更立體的考慮。快不代表好,慢不代表差。
「慢」不是說要做甚麼都慢,至少在心境上應該要放慢。很多事不是一定要趕完成的,但因為心裡總覺得有很多事、有很多忙,於是心理壓力就形式,從而對自己有了一種無形推力。
誠然,出來做事像就和別人跳舞一樣,你也得看看公司跳的是街舞還是爵士,是肚風舞還是Chacha。然後是你附近的對手是想怎樣跳,嘆慢板還是快Beat。這是以現代都市人,最不離地的出發點去想。
能活出自己的慢活,固然就是最理想的快樂生活,也就是「快活」。快活的定義很廣,但肯定不是前文所提到的偷換概念式的「快速生活」。筆者做事向來很快手快腳,在工作上能準時完成的成功率應該達99%,餘下1%多數是被外力所影響,比如說同事……
有人誤以為「慢活」是懶散和沒規劃,看見甚麼就做甚麼。其實不然,與之相反,慢活的人往往是時間管理最強的人,也是規劃能力出眾的。以我自己為例,作為一個正常平凡不過的都市人,我是一名「生活的變速者」,在私人時間裡慢活,在工作時間裡快活。
要過慢活很簡單,三個步驟:
將生活上的無關緊要或無甚意義的事情撇除,你已經開始了慢活的第一步。第二步時將一定要做或有濃厚興趣的樂趣的事放進時間表,並且有足夠時間。第三則是在心態上放鬆,想做的就做,不想做的就不要為了時間表而做。
最後,你養成的就是有時間表即是沒時間表的生活。生活裡的「Task」會變得越來越少,質量卻會提高。枝節少了,想做的事可以佔據你的生活比例就能增多,心情就會好起來。
說易,行難。
友人問我:「你工作常一定最喜歡是跳霹靂舞的,一口氣跳完下午就唔知去了哪兒快活。」
我笑道:「不是,我最喜歡跳的舞叫草裙舞。」
ns18.117.73.187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