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也不是第一次了,開始懷疑自己的眼光。
說的是最近投稿的詩作又有詩刊將會刊登,可是因為我是投了兩篇,其中一篇我是較喜歡的,另一篇則個人覺得不及前一篇。因為稿例說每期每人最多登兩篇,我便試試一投就兩篇,希望「總有一篇能刊出」的。結果是就是有刊登,可是卻不是我自己喜歡的那一篇。
先撇開有寫或沒寫那類文體的經驗。我自己就算是不會寫的文體(例如仿古詩),也有一定的閱讀體驗,對於名家或出色名作都有看過一些,大抵上亦該都可得出自己的作品那些較好。正如我自己常在FB論壇看其他文友的作品,好的作品我是看得出,普通的作品我也看得出。即使很多文友因為該發表者是版主或所謂前輩,通常很多人跳出來送花籃也好,在我心中也不會忽然變得好了的。
雖然我總是說,創作是一件很個人的事,但同時創作也是很大眾的事。因為讀詩的不同寫詩的,讀的人以甚麼角度和經驗去讀我們不知,也不可能全面討好所有人。於是,有些人覺得你這篇好,也可能有人覺得你另一篇好。
記得當年,我在投稿文獎也很喜歡擺個「後備」,即是本身會有一個好的點子,用了很多時間用心去寫一篇。然後如果有時間的時候,則會再寫另一篇一齊投,希望「叫多一飛」。通常第二篇的寫作時間都是較少的。
但神奇地,用心寫的那篇石沉大海,怱怱寫下的那篇卻成了當年文奬的亞軍。雖然說每個作者對自己的作品都有盲點,因為你知道自己用了多少時間,用了多少心力,對故事背後的起源也知得更多,所以會有所偏頗。但我曾給過讀大學的老師看過那幾篇作品(在未有文獎結果時),結論也是一如我自己,用心寫的那篇較好。
所以,有時候是否不是眼光問題,而是角度問題?
記得有一年青年文學獎的頒獎禮上,其中一位評審說,他和另一位評審覺得今這個組別的冠軍不是他們心中的冠軍,不過因為主評審堅持這篇最好,所以這是冠軍。他覺得季軍反而是最好的云云。內裡可能涉及很多人事間的矛盾,不然評審應該不會這麼高調地坦白他們之間的爭論。
不過,他說得或許很對,你心中最好的,可能不是我心中最好。有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一篇文的語法修辭或許還可以透過一些客觀方式去分析,但去到某些階段,修辭語法都是「死的」,一篇文章或小說的好壞就不是單靠這些去評論了,而是依靠讀者的感覺。反過來,一篇完全沒有語法錯誤、沒有病句、一切合番規範的文章,也不一定就是出色的文章。
讀者感覺也不是人人一樣的,它關繫於每個人的年齡、思維方式、生活經驗和成長背景……於是才得出為何你覺得這好,他覺得那好的結論。
友人說:「你心中最不忿的,當然不是細仔叻過大仔,你最希望是兩個都刊登。」
我笑道:「這當然啦,稿費可以收雙份嘛。」
ns18.222.48.95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