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機的通訊軟件也好,在網上的社交應用也好,好像都少不免頭像。
在我身邊的朋友,有些是會好認真的拍下「大頭照」作為頭像,如假包換,童叟無欺的準沒有錯認了是別人。也有一些愛好懷舊玩具或是雀鳥的朋友,因為其嗜好關係,已經「上腦」了的他們會選擇將自己最喜歡的玩具或雀鳥作為頭像。也有些朋友,喜歡使用自畫像或是卡動人物。
在沒學術背景,純綷是在自己朋友圈子中觀察所得,中港台對頭像的使用文化還是會有一些分野。
比如說,台灣朋友的社交網站多數是自己用手機拍的清晰面容的近照,而且一用就好幾年,好像都較少會轉換的。內地的朋友使用微信較多,但多數使用的是側面或是背面加舉V字手勢最多(背面是最多!聽說是受《那些年》的影響而來)。而香港,側多數是找近期他們去旅行拍的照片當中的一幅,而且更換頻率極大。
而已有小朋友的或有養寵物的,則貫通中港台的文化,有超過一半機會是放小朋友或寵物的頭像了。
至於筆者自己,可能是讀過資安的關係,由第一天開始我便對自己的頭像處之「虛無」。不論是公司手機還是自己手機,試嘢用的「假account」還是「真account」,我都是沒有頭像,沒有簡介,名副其實「假的假得了,真的假到不得了!」
記得Whatsapp早幾年是無法隱藏自己的頭像和名稱的,陌生人也可以很輕易瀏灠人家的頭像和自定名稱,出現了一些有心人故意在Whatsapp撈了人家的名字然後致電去扮熟人的騙案,後來,Whatsapp修改了要在本人的通訊錄的人才可以看到頭像和名字。所以,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的Whatsapp頭像是「灰色人」,名字叫阿「.」。
我明白頭像是一種很能代表自己的icon,副題或是簽名就能代表自己的心情或是想法。記得以前初接觸互聯網,玩新聞組的時候,我也很喜歡寫一個有代表性的簽名和改一個很有個性的筆名。現在,反而覺得改一些普通英文名+常見姓氏更能隱藏身份。
在社交媒體裡,因為某些圈子的同學真係有鋪「起底癮」,總是喜歡去visit人家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目的是找生意!)。筆者為了保護朋友們的私隱,便開始了連朋友清單都設為隱藏。
有時候覺得,本來很有自主性的頭像或是名字,在網絡世界因為怕被起底的關係,為了保護自己,往往開始從現實世界裡切割開來。
友人說:「我曾經試過search過你的英文名+姓氏,是一個女孩子來的,也是你的假戶口?」
我說:「那個我也search過,她有些友人也曾誤要求加我好友,不過真的不是,她是世上的另一個同名同姓的人。」(我的英文名是由筆名音譯的,想不到還是遇到一個同名同姓的人,而且還是住在香港!)
ns3.131.95.159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