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沉默比起凡事出聲的更具智慧。
負面的一點說法,就是「精人出口,笨人出醜」,正面的一點說法則是「沉默是金」。
筆者的工作算是「靠把口搵食」的,平常對著百多二百人前,站在台上說話倒很有經驗。只是,在工作以外,我卻是朋友口中比較沉默的人。
說是比較沉默,倒不如說我比較擅長聆聽。聆聽往往是交流的開端(前題是你知道對方會開口說話,不然大家都只有沉默對沉默!),因為只有先聆聽一方的需要,才可以將之後的交流變得更有價值。
不過聆聽與沉默還是有程度上的距離。聆聽是立心無話而聽的,但沉默則是本來應該有話,卻選擇一句說話、一隻字、一點聲音也不發出。
要去到哪一種境地才能令一個人選擇沉默呢?我想第一個境地應該叫作失望,只有對某些人、某些事和某些環境覺得失望頂透了,才會由明明可以怒哮的情況轉成沉默。
亦有一句說話:「勇者怒於言,懦者怒於色」。意思是有勇氣的人敢怒敢言,懦弱者往往只會發於神色,卻不說話。這倒令很多人覺得敢怒不敢言不過是弱者的行為。
我則認為,怒是人類自然情緒之一,發洩方式人人不同,如果社會上每人在不如意自己的事情發生時都「怒於言」,我覺得這個社會應該都很混亂。間中,筆者在乘地鐵時也會聽到附近有人在吵架,甚至將近動手(不過大家都因為趕上班搵食,而且現在手機拍片公審盛行,大家都很克制)。無可否認,社會撕裂,民生每況越下是令人越來越燥的關鍵。
撇開對自身以外的事情沉默,我在獨處時也很喜歡「沉默」,不是說自己不會和自己說話,而是我在自己的房間裡追求的是環境上的「沉默」。與「獨處的寧靜」有少許不同,我在享受寧靜是在內心聽不到環境給我的聲音。我在選擇沉默時,是在內心聽到看到環境給我的一切,而選擇不回應。
不知由哪時開始,我習慣對很多不公義沉默,有時候連我自己都開始分不清究竟是心倦了而選擇沉默,還是成熟了對事情的處理更深思熟慮下選擇的沉默。大抵上,其作出的反應就是「無話可說」,思考過程好像已經變得不重要了。
今夜沉默的,不是夏蟲,也不是康橋,是初七的半月。
ns3.22.66.6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