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對於我在昨天提到大學迎新兩大門神甚有興趣。是的,除了銀行信用卡,另一門神就是電訊商。
我讀大學的時候,中學生會有手機的人還不算多,上大學後卻是同學們人手一部的。我想,除了真的有實際需要,令其他同學能聯繫上你外,身份象徵也佔了一半吧。電訊商會用錢租用那細得可憐的攤位在校內「賣藥」,以搶佔這些新客戶,畢竟如果不是太差,分分鐘可以綁大學生客三至四年,除笨有精。
以下是我們當年選擇電訊商的考慮因素:
月費是關鍵之一
電訊商多數會給予較多優惠給大學生客戶,比如機價較便宜,0機價(其實即是月供)出最流行的電話、較多增值服務等等。我記得那時候我也「落踏」買了一些零機價Plan的手機,然後將部機給了家人使用,自己則仍然用回本身有的電話。計落還是比淨機在外面的電器鋪買較抵。至於所謂0機價,不過是網名而已,月費價錢比起淨上台貴的。
訊號覆蓋是關鍵之二
當年在大學裡,選擇電訊商比起選擇用哪張信用卡還困難,因為這是關連未來年多兩年的手機狀況。大學位置較辟,基本上收得不算太好,只有個別一兩間有裝室內天線的才好一點(這些事情學校根本不會告訴你),當年有一家電訊商就是因為完全沒有覆蓋,有些同學甫回到學校範圍就「人間蒸發」,整天要一個同學問一個同學才找到他,十分淒慘。有些同學忍無可忍,唯有忍痛賠錢轉台。
這些情況大家應該在現今很難遇見(甚至很難想像吧?),其一是幾個電訊商的技術發展在LTE基本已到頂,覆蓋率和信號強弱相距不太遠。其二是現在Whatsapp當道,有網絡就可通訊,以我所知全港大學都已經有Wifi全面覆蓋。所以因為無訊號而人間蒸發的機會遠低於打機聽歌搞到無電而人間蒸發。
同學們用哪間多是關鍵之三
現在大家可能message多於致電,所以分鐘對於現在來說真的不太需要,反而大家著眼點是數據的多少,Whatsapp又不用理會人家用那個台,嚴至是海外的也可免費發送。當年,我們還沒有完全流行數據,大家著眼的是網內/網外分鐘和網內免費SMS。
同學們用同台的話,會一起做功課、致電給他和會短訊他的機會都會以幾何級數提高,相反則會調低。當年有同學不知是炫富還是甚麼,走去用了一個商務客為主的台,結果變成同學口中的「自閉仔」,無同學願意花錢send跨網短訊給他,就算他願意花錢發短訊給我們,我們也只會以致電方式回覆他,甚至不回覆他。所以,同學們用哪一個台的人多,也很影響我們的選擇。同學的話,網內通話和短訊都在月費包得較多,即使是用爆了,收費也較會低。這亦是電訊商希望將整個家庭都一次過納入同台的技倆。
跨網短訊要收費的事,亦令我想起以前的一件趣事。記得有一位同學B一直都是和我們一起同台的,誰不知他在某天轉了台卻沒有告訴任何人,去到下一個的月頭時,上課途中,另一同學O怒氣沖沖的衝過來大聲質問他,同學B才驚覺事態嚴重。結果十多位同學「傻乎乎」的和他發跨網短訊,還發得不亦樂乎,心想以為網內免費的嘛。誰不知我們竟是在將五毫子活生生的一個一個地發出去,而且還是發一些無聊頂透,例如「哈哈!」「原來如此」之類的回覆。11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xxEx0hPLFo
最慘的同學O被電訊商吃了二百多元,我和其他同學都有廿多元至五十多元的損失。同學B當然不是有心的,我們相信他真的是沒有為意,證據是死得最慘既其實是他,他那個月的月費應該被收了四百多元短訊費(我們眾人的總和!)。
無可否認,科技的進步令手機使用者的使用習慣日漸改變。以前我們喜歡致電給人直接用說去交談,現在則多數一句起兩句止。我們的「手提電話」變成了「文字收發器」。甚至有時候連文字訊息都懶打,變成具回放功能的「Walkie Talkie」。更甚者,現今青少年連電話、文字訊息和語音訊息都嫌阻礙了,整體上又變成一台不折不扣的「Gameboy」!
去到5G年代,我們手中的「mobile device」不知會成為一件以甚麼功能為主的器材呢?
ns3.131.95.159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