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社會,我想信用卡是一種很普遍的付款工具。
記得在小時候,看到大人有信用卡是一種身份象徵,當時其實不太明白甚麼叫信用額,只是覺得那些人不用付現金,簽個名就吃飯購物好像很有趣。後來上了中學,家父才開始有信用卡,我才開始多一點明白信用卡背後原來都是要還錢的,只是不用即刻付吧。
第一張信用卡,是始於大學信用卡。
上了大學,很多大學生第一件事就是申請信用卡。還記得大學辦入學手續的第一天,看到校門前的第一攤位,並不是學會招客也不是迎新營,而是大學生必備的兩大件事:銀行信用卡和電訊商。
每間大學幾乎都有和一些銀行「勾結」的,會替他們的學校印製大學信用卡,而部份更會在每名學生使用該卡消費是會有回贈給回學校的,作為支持學校發云云。大家可以放心,就算你的大學生涯完結了,也不等於母校與你的連繫就這樣終斷,銀行會為學生「升級」成校友卡,繼續饋母校。
我也像很多大學生一樣,申請了校內唯一一間有分行的銀行的儲蓄帳戶和信用卡,而且還用到今時今日。那時候只有一個儲蓄戶口和信用卡,要管理的確比較容易。以前常常聽到有大學生因為不懂理財而欠下很多卡數,我發覺當時身邊的同學都不是如此的。
永遠不出現的DR。
我使用信用卡的方式非常之「不信用」,我是習慣在當天簽帳後,晚上回家就在E-banking找了該筆簽帳。現在mobile banking流行,我甚至是在回家的車程就已經找好數了,存入款項往往比簽帳還要快。結果每次月結單寄到,應付款項都是$0。而且我為了方便「Cut卡」,我奉行不使用任何分期付款的。
筆者在信用卡這個業務裡頭,可能算是「爛客」!聽後來從事銀行的舊同學說,雖然每單交易銀行都能在店方那邊等到交易費,但很多銀行的確比較喜歡分期付款,或者有還不清該月卡數的客戶,這樣他們才真的有利息可賺。
信用卡的差別幾乎是零
信用卡競爭激烈,銷售人員要跑的是「飛數」,開到多少卡會影響他們的佣金。其實銀行信用卡的用法大同小異,接受的商戶也是睇卡的類型多於發卡銀行。以前還會有商戶說只收Visa不收Master或相反,現在好像鮮有所聞。
於是,銀行要爭取新客的唯一方法,就是迎新優惠。免年費,送禮品,多回贈幾乎就是這幾招,多年來還是沒有突破。記得讀大學時我也拿過一部接近二千元的音樂播放器,也是迎新禮品來的。
雖然筆者有時候也會留意迎新禮品然後決定是否申請信用卡,不過我卻不是濫申請的,畢竟要處理太多卡很麻煩,每間銀行一個網上理財就更煩。我通常只會保持不多於5張信用卡。
好了,問題來了。既想得到迎新優惠,又有人滿之患,那麼申請了的信用卡何去何從?答案就是「Cut卡」!
「Cut卡」是一種藝術。現在大部份卡都是永久免年費的,有些則只免一年,然後偷偷地在卡上扣第二年的年費,要客戶致電上去又會很容易豁免。這類銀行我一定記住下次再申請會好小心,除非迎新優惠很吸引,不然一定不會申請,筆者是很怕「俾啲嘢個客做」的銀行。
就算永久免年費也好,作為客戶也是有權利註銷信用卡的,不過就是狠下心腸,因為銀行熱線通常會多作挽留,或者offer一些吸引的留客優惠。我比較喜歡堅拒留下,由得將卡註銷。
這除了是因為想申請一張新而取消舊之外,有時候我是會在沒有新卡的情況註銷舊的,因為這是為自己重新成為「新客」鋪路。通常信用卡客戶在沒有該銀行的任何信用卡後一年或半年,就會成為「新客」。
曾試過有位Sales替我一開開了五張該行的信用卡,而我其實只需要其中一張(而且五張都是共用信用額的,非常無謂)。到時到候我就打去Cut了其中四張卡了,誰不知過了幾天,銀行有人打來說不如「翻生」那四張卡,每張入返$200大洋給我。
不過「Cut卡」並不簡單,除非你真的不多使用,不然總是會有一些積分或回贈,當然要用光了才會註銷。如果有分期、自動轉帳或者結欠就更加要處理清楚,我的一位友人就是因為沒有為意很多家居月費是自動轉帳的,結果差點截電截水。
迎新禮品的變遷
我記得有一段時間,間間銀行都是推出單車的,後來又轉了間間都送旅行喼,然後又有段時間是光波爐、名貴廚具等等。曾經有一段時間,更有未出到卡,只是填申請表不論成功與否都先送$50超市現金券作為見面禮。近年則更直截了當,首三個月簽滿要求的簽帳額,直接入現金落你戶口好了。
我也會考慮一些信用卡是每個月將你的回贈直接轉入信用額的,比起儲積分換禮品的更方便,也不容易因為忘了積分而過期。
其實說到尾,那些見面禮和迎新禮品都是希望吸客,上客後又希望客人為了獎賞而多多使用這張卡。直正的戰場,不是在申請哪一張,而是在你銀包裡這麼多張卡,究竟如何才能令你用它的一張。
然後客人真的會多用他們的卡,從而擴展至他們的其他服務。
友人問我:「最長的一張信用卡用了多久?」
我是有一張用了三年多,不捨得Cut的,因為它既是信用卡又是八達通,算是一張頂兩張的卡。我是追求銀包要很薄很薄的,所以每天會帶上的卡都不多,信用卡兼具八達通就可以令我帶少一張了。
ns18.189.141.6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