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畢業前夕,大家也很喜歡寫紀念冊。
紀念冊有兩款,一款是像活頁薄那種,小小的只有A5紙大小,將其中一頁交給同學,著他或她寫好後交回給你。另一款是厚厚的一大本,不能拆下數頁交給同學,所以是以一位一位同學的方式寫的。
第一款因為是單一紙張的關係,能寫的東西不多,而且沒有甚麼神秘感,寫的東西基本上交回給你那天你已經看到了。唯一的好處是你可以短時間內同時間交給不同的同學,然後大量收成。因為小學時同學書寫能力關係,這類紀念冊是最常見的。
至於內容,其實小學同學好像都不太理解甚麼叫做分別升學帶來的離別。畢竟大家一齊讀了六年小學,絕大部份都是住同區的,又有對方的電話號碼,總覺得會要碰面是很容易的。我記得有些紀念冊還會印了一些位置給你填基本資料,而有些同學也不太認真的,比如說血型填上「畸型」,住哪兒填「香港我住哂」,電話填「999」之類。最逗趣是有一位在志願一欄填「警察」的老同學,早幾年聽聞他不單入了黑道,還去了坐牢了。
日子飛快,到了中二三的時候,小學同學已經鮮有聯繫,大家都已經有了新的圈子,要應酬新的同班同學。昔日最親密的幾個同學,有時出來聚舊好像也有一些說不出的陌生。是的,要緬懷的故事已經說得爛了,你想說新故事,卻發現大家都不了解你身邊的新同學是誰...…
於是,現在重看小學的紀念冊,除了同學的名字似曾相識外,每張紙,每一頁的字裡行間曾經充滿的友情和回憶,都隨著時光流逝,在書櫃裡風乾了,龜裂了。
另一種厚厚一大本的紀念冊,不適合小學生,因為要寫這種紀念冊,除了要有不錯的書寫能力,還得有好強的責任感。因為這種傳閱式的紀念冊,每次只能給一位同學寫的關係,基本上你是要很短時間內完成別人給你的紀念冊,然後交回給同學,不然是會拖著人家的紀念冊不能交給下一位同學寫的。當年,我班上的女同學就曾因紀念冊遲交還問題而吵架(鬼咩,一個人同時間要了五六個同學的紀念冊回家寫,無兩星期都起不了貨回來!)
傳寫紀念冊的開始時間通常在10月左右吧,然後選擇自己熟的同學交換來寫,相約好交回的時間,繼續旅程。但是,畢業生都要應付公關試和校內的各式操練,大家的溫習時間也很寶貴。我也曾試過因為要寫紀念冊而荒廢了好幾晚的溫習時間,或是晚上趕起紀念冊後,凌晨四時起床溫習,好不辛苦。
不過這類紀念冊是貴精不貴多的,因為時間緊張,實在沒法給班上全部人都寫。而且這種寫散文的格式,也不是單張紙紀念冊的長度,大家都會很認真的寫下十來廿頁,畫些圖畫等等。你看到該本紀念冊之前幾位同學都寫了好幾厘米厚,你也不會意思寫一兩頁就算了吧!至於如果同人家不相熟,莫說要虛偽地寫十來廿頁,我連抄歌詞落去的時間都想省回來溫習公開試了!有時候也只會婉拒了,當年一位不太熟絡的女同學曾遞給我她的紀念冊,我卻沒有意會,還婉拒了......或許,這就是不解溫柔的實例了吧。
看官看到這兒,也許會有疑問:「傳閱的紀念冊如何避免被第三者看到?」答案是利用貼紙或膠帶,將自己寫好的頁數狠狠地貼實,就連紀念冊物主也不會亦不能在現在打開的。至於,是多久後才能打開?好像沒有定論,大抵上是上了預科或大學之後吧。有些同學還會買一些反光紙包好,一本本來已經很厚的紀事本最終會擠得滿滿的,五顏六色的貼紙,好不精彩。
最不智的是交給老師寫!因為老師們隨時要罰抄幾十遍(如果每個同學都找他寫),於是他們只是很行貨的寫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之類的勉勵說話,紀念價值極低,完全違背紀念冊的原意。
最後亦是最有趣的,因為中五畢業後,班上有廿多人原校升預科。中五畢業時寫下的紀念冊好像都沒有甚麼作為了,年多後又在升大學的公開試前從頭寫過!
當年手機還沒普及,大家留下的多數是固網電話。可惜現今社會,越來越少人會繼續「養」固網電話了,或者搬屋關係,那些留下來的號碼都已經不再有效。相熟的同學固然還有一些聚會,較疏遠的同學已經無法聯繫上了。僅有的,就是紀念冊上每一筆每一句都是親手寫下來的充滿真誠的說話(或笑話或廢話)。
友人問我:「當年為何沒有想想人家與你不熟,卻走來找你寫紀念冊,意欲何為?」
我答道:「真的沒有細心想,大抵上因為人家整天在成績上與我較勁,只是惺惺相惜吧!」反正,這亦是一道千古謎題,沒有答案。
ns3.142.43.181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