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是一個新興的詞語,是一個十分傳神、諷刺又幽默的潮語。
傳統來說,在華人社會裡有除夕夜一起吃飯過年的習俗,圍在同一個爐前閒話家常,一起吃飯的,都是自己的家人。
如果單從字面上的解釋,很容易令人聯想到圍爐取暖,好像是朋友之間互相照顧,相互支持的。但是,背後有更深一層的意義,是一種指人只沉醉在支持自己的圈子裡的意思,亦即是非我族類的小圈子。
筆者初次接觸這個詞語是在一篇關於政治的文章。香港近幾年的政治環境變得很差,網上的言論也變得十分激進,彷彿不是左就是右;不是黑就是白。而一些人就會指責某些人「圍爐」以恥笑他們只活在自己的圈子裡自我感覺良好。
撇開政治不談,最近我也發現文壇裡的「圍爐」現象頗為嚴重。最近在兩岸三地的詩壇裡看,其實本已看到很多高帽亂飛的問題。剛巧,昨天在台灣的某個臉書群組裡看到有位詩友發佈了一篇文章,內容直指現今的「拉幫結派」和「亂送花圈」的情況嚴重。
作為一個寫作人,或者說,作為一個正常人,希望聽讚美的說話是無可厚非的。讚美、誇獎的詞有誰不愛聽?所以在很多群組裡,有很多人「讚好」簽個到,卻鮮有人真的會提出一些具建設性的意見。
又或者,有很多情況是,「前輩」一出文,十幾廿人短時間衝出來說「受教了」,「老師好詩,問安」……卻沒有人能真的說出那首詩好在哪。最不巧的是,詩讀了幾篇,只能說不過爾爾,老實說還比不上一些後進。
反過來,我明白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是很困難的,因為有些文人心胸比較狹窄,就算不是直指他的文字有問題,他還是會覺得你誤讀了詩有問題,立刻擺出戰鬥姿態。我之前曾也遇過一些這類文友,他立刻就翻了我好幾篇新詩,然後寫了一大論後說了句「請勿多心」。他不寫這句我倒覺得大家交流無妨,本來我也想跟你說說港台的現代詩節奏差異,但他寫下這句後就擺明是司馬昭之心了,對他的意見我也只能一笑置之。
最近對華人詩壇的關注,其實亦是因為我自己開始計劃自己的博士論文題目,現在得先搜集資料。這幾星期看過了好些資料後,我開始有點擔心這題目是否真的做得下去。因為我覺得「圍爐」現象在我認識較多的香港和台灣文壇是非一般的嚴重,而內地我是還沒開始搜集,但相信情況可能差不了多少。在最近一次詩會在某位內地文友口中聽過,他曾在內地投稿後,通知獲得採用,不過稿費不是出版社給詩人,而是反過來要詩人支付稿費才替他刊登!
本來想寫的論文題目,很可能因為這類情況而有誤差。不知何故,我忽然覺得自己好似對港台「文壇」的了解沒有自己以往認為的深。是因為這幾年互聯網發展得太快,令昔日由大學「學者文人」主導變成由「網絡文人」主導,令昔日情理互補變成現在的「潮文主義」呢?
ns18.222.252.132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