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花名是很有樂趣的,當然前題是被改者不介意,而花名是不能人身攻擊的。
改花名的有趣的地方,在於要在本名諧音、行為、外型或者其人的特點突出,而以言簡意賅的方式以一兩個字呈現出來。花名要看名知義,更傑出的花名應該要令人會心微笑的。
中學是改花名的盛世時期,相信沒有一個讀過中學的人,從沒有接觸過花名。也許不一定曾試過替人改花名,但一定有以花名稱呼過別人的經驗。同學間的花名固然好玩有趣,改老師花名的玩法更是層出不窮。
不過,我母校的老師的花名不一定是我輩改的,也有一些是源遠流長,由本校的不知多少屆前的學長改下來一代傳一代,務求在老師退休之日,一眾師兄弟姊妹都能異口同聲叫出老師的花名。
名字變花名:叫如說Mr.M.M.盛被改成「媽媽聲」、Mr.H.H.Wan被叫成殊殊溫。這些都是由名字上的發音改成有其他意思的名稱,卻沒有真的描述其人,是一代傳一代的花名。當然還有一些如馮柏熙,不幸縮寫是P.K.Fung,同學叫他的時候就會將P和K叫得特別大聲。
而由我們這代創出的則有一位新來教低Form經濟的女老師其人姓呂,因髮型摩登和頭型特大(接近爆炸裝),被冠以「女魔(摩)頭」之謂,不過其人其實頗為和善。不幸的,女魔頭只練了三年就神功大成,嫁了一位姓藍的老公,在藍呂聯婚之後,她就成為繼修羅男爵後的另一「男女魔頭」!當年我們都覺得她是不是和家族鬥氣,為何這麼巧嫁一個姓藍的呢?
行為變花名:假鬼婆。話說我校一位海歸的老師教英文,口音與我們當時學的英音有極大差異,但她卻很喜歡在課堂內外以全英文與同學交談。中學時當然不太知道甚麼叫英音美音澳洲之類,後來我才知道她的是澳洲音。加上她又喜歡全頭染成金色,很自然大家都覺得她在扮著假洋鬼子。最有趣是,聽聞她的書寫文法錯誤百出,被一些高Form的高材生教返轉頭。於是,假鬼婆三字就不逕而走。她的口頭襌是:「Have a good die!」中譯祝你有好死!
外型變花名:經典的是我校有兩個Miss G. Chan,一個model身材,特高;一個哈比人身型,偏矮。不下一次副校長在早會宣佈,不準學生在教員室按咪叫老師時叫「高的G.Chan或矮的G.Chan」,但事實時大家有時候到教員室找老師,一時口直心快,都是叫「高的或矮的G.Chan」以免混淆。老實說,我覺得高的G.Chan並不慘,慘既係矮G.Chan。副校長不在早會宣佈會好一點,宣佈完後,笑聲在禮堂此起彼落,久久不能平伏。
而在我這代創出的則有教宗教科的骷髏魔,她是一個很有經驗的轉校老師,但因為在我們中二時才到,所以由我們這代改花名也很合理。因為其人瘦得很嚴重,雙手和臉龐幾乎見骨,當然這都未必成「魔」,魔就魔在其人成日口中都說耶蘇,但做事卻極盡卑鄙和陰濕之能事,我諗當時應該沒有一個年級的同學是喜歡她的,這「骷髏魔」就成了我代經典了。
特徵變花名:有一位教高Form的老師傳聞貼會考試題很準的,不過準的方法是「估那題,唔出那題。」,於是「明燈」二字就成為該老師的代號。不過跟著他都很慘,每年該科會考合格率不足五成,但我校假假地都是Band 1校來的!
又有一位臨近退休滿頭白髮的老師,因為這位老先生留了一把過肩長髮(類似清末民初剪了長辮後的那種披髮),淺色短袖恤衫的口袋總是一包萬寶路。我明白,很多人都聽過「食萬寶路,學業進步」,但既然在校園都沒有地方可以點燃,你是否應該放在教員室呢?而這位總是一股汗味被人譏為沒沖涼的老師,就被人冠以「北丐」二字。
以上都算是改得溫和的了,我知道有些老師對自己的花名並不反感,覺得是與同學們打成一遍的一種表現,比如「姑媽」,「大少」之類,這些好老師當然樂在其中啦。至於一些「狗賊X」,「趴地熊」、「賤精」之類的已經接近人身攻擊,就不太好玩了。當年,學校有沒有禁止呢?答案是有的,兩三個月就會有老師在禮堂早會時順道訓話,或者「公開處決」一些叫老師花名被捉的同學,不過這種校園文化根本是禁之不絕的。
ns18.189.141.6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