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7劇評:陰間死務所
2018年1月6日,觀賞了嬉戲劇團的創團作:陰間死務所。公映三場,分別是1月5日和6日的晚場,與及1月6日的下午場,演出場地是牛池灣文娛中心文娛廳。
嬉戲劇團是一個新劇團。沒有資深的劇團人,沒有名譽導師,也沒有演藝出身的人脈。成功創團,可能就是全憑團員心裡的一團火。
對於常被人覺得香港戲劇是小眾玩意,沒法吸引新人入行,新劇團是難得的。這不單止是新劇團,創團作更是原創劇本:《陰間死務所》。入場前,我得到關於這個劇本的資料不多,大抵上也只有三數行:
地點:黃泉路上,奈河橋邊
業務範疇:幫助違背天意,改變壽限的自殺人士辦理手續17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f7pcnKKAcE
詳情請致電0444-44417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8ZP3rckmy4
職員「光仔」會解答一切疑惑
也好,對於一個新劇本,不知道劇情的方向,才更有神秘感。
去年(其實今年也是!)有很多「載譽歸來」的劇本。第N度公演的劇本,海外劇本充斥香港話劇界的時代,很難才等到一個全新的劇本。筆者覺得,好的劇本的確有重演的價值,讓新加入觀眾能有機會看到過往錯過了的好劇本。然而,不能否認有些每年都重演的劇本,改動的地方少又重新上演。一方面減低了新劇本的演出比例,同時也令人感到要入場觀看新劇本的機會越來越少。
友人說有這個新劇團和新劇本的公映,縱然沒有會員折扣、沒有大明星坐鎮,仍然讓筆者覺得值得花$120入場。就筆者所觀察,街外的觀眾是偏少的,親友捧場的觀眾佔了一定的大比例。全場不設劃位,所以很難觀察有多少人是「有心捧場」,有多少是「俾面派對」。但在間場和謝幕時,我也觀察到一些觀眾是無心捧場的,剛剛睡醒的也大有人在。可能都是台前幕後較疏的親友吧。
以劇本而論,很難說是一個完成很高的劇本。劇本的輪廓已經成形,但是間場、對白和走位還有一定的微調空間。以一個半小時的劇本而言,起承轉合的輪廓已有,但還是缺乏了一種抑揚效果。故事裡,對於執著同放手有很多次的點題和討論,但對白仍然欠缺了一份張力,無法帶領觀眾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上。或者是年輕人對於死亡和執著的感受未深,帶不出那種無奈?
我不知是否劇本是一邊排一邊修改,感覺在整個故事框裡有很多失焦的情況。比如說一些沒意義的對白,作用不大的場口,無法首尾呼應的故事發展,降低了此劇的可觀性。像場刊裡的四句七言絕詩,亦是判官一出場時讀出的,實際卻沒有再發揮下去,有點可惜。
演員人數不多,都是很年青的演員。整體而言,每個角色都恰如其份發揮了自身角色的個性。要讚的是馬面這個角色,破格又討好,短短幾個場口將這個善良又好心的傻大姐帶了出來;主角光仔演得自然,孟婆的長輩形象和牛頭的滑頭都演得生動。明月的MK妹式發難和大開大合的性格都刻劃得不錯。反而戲份不多的光仔父母卻演來神似,尤其以光仔母親死後的回憶幾段更見真章。
可改善的是判官本身無需故意演老角也是可以的,勉強為之反而好像辛苦了演員,既然閻王都可以是穿西裝,999歲的判官也不需硬要演老了。閻王的半咸淡廣東話本應可製造喜劇效果,但略嫌落墨太重,反而聽不到好幾句對白,成了演員的非戰之罪。
年青演員常見的對白咬字不清是有的,而且頗為頻密。說錯再說的時有發生。這個也是很難怪的,畢竟不是全職劇團,能排演的時間應該十分有限。餘下的還有聲線運用仍有很大改善空間,明月發難的時候,見人就鬧就明顯有聲線和語速的問題。
舞台設計方面,我覺得是合格有餘的,最主要的兩件道具:兩面檯(判定檯/閻王檯),孟婆湯。其兩面檯充份的利用左右舞台的交換位置來轉換場境,尤見心思。孟婆湯更是一絕,用了很好的燈光聲效去營造氣氛和帶出每件物件的回憶,如能將出煙效果加進去,那個湯煲就更傳神了。其他小道具方面,如馬面的神燈略嫌太光,包一層牛油紙或許可以調節一下,尤其在轉場口時,這LED神燈真的太光。開場前曾經出現過還有那個指路牌,我們坐在第五行正中間左右,也費點眼力才看到牌上的字,也許可以考慮一下轉用較鮮色的顏色或是螢光色去突出指示牌。
燈光是我最滿意的,亦是全劇最突出的。後來在場刊知道原來燈光設計是頗有經驗的。聲效亦算不錯,其中選歌曲亦配合場境。服裝方面,不知是否預算有限,我覺得有些服裝還是可以再鮮明一點,以塑造人物性格。在一個半小時的原創劇裡,既沒有歷史人物的參考,又沒有影射名人或人所共知的角色,那就只能靠外型(服裝和道具),和人物對白去塑造。
最後是場刊,生死冊外皮幾有風格,亦切合故事主題。內裡主要的是介紹製作團隊。算是很破格吧,沒有此劇簡介,沒有劇中人物簡介。有的是每個人的劇外個人簡介,不統一的簡介格式也就算了,年輕人應該每人有自己的一套,但當中有很多是文句不通的,就略為欠了一份尊重,一份對自己的尊重。
每個人看戲也是很主觀的,或許有些人會覺得筆者太認真去看嬉戲劇團(這是身邊的友人說的)。但作為一個觀眾,買票入場當然是有要求的。寓工作於娛樂,比起將戲劇視作工作更能真心真心的去演。所以,筆者也相信認真去嬉戲,比起嬉戲地嬉戲會更能得到觀眾的認同。
創團劇一般而言不會就這樣放到神檯就算了,很多劇團要走下去,創團劇本多數都會修改很再度公演。期望這個年輕劇團和此劇本吸收這次公演的經驗,之後能進化到哪個境地,就要看看這小幼苗在香港的戲劇界的成長了。
ns3.19.64.3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