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頭,這個台語在當初的用意,並不是指黑道老大,而是指村落的領導者,這個領頭者可能是村長、讀書人、大地主,甚至於軍官等。
先民的村莊形成,通常會有一間廟為中心,而這間廟也會被稱為角頭廟,或者是庄頭廟、大廟等。
漢人開墾之後,各村莊都有自己的信仰,也會因此信仰而形成了莊勇,台灣府城也有這樣的民間編制。
鴉片戰爭後,台灣府城因為兵員不足而防守不易,因此切割成72境,後來改成82境,而這些境就是以各區域的廟宇為主,後來因為地緣關係,這些境互相聯合起來,成為十個聯境,各聯境推派出一個角頭廟,如二十一境的大上帝廟,十八境的縣城隍廟、八協境的大人廟、六合境的開山王廟、八吉境的總趕宮、六興境的開山宮、六和境的祀典武廟、四安境的良皇宮、三協境的風神廟和七合境的集福宮。
除了十聯境以外,還有三郊管理的大天后宮、水仙宮、海安宮。這些宮廟的存在,不只是民間信仰中心,也成為了民防中心,可以說是已經取代大清國在台灣府城的兵力。
ns18.189.186.244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