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你的回答后我认为你对你的作品已经充分了解,因此实际上我已经没办法给出一些基础技法的建议。
接下来我会站在一个“让有趣的作品变得更加艺术性”的角度给你说一些我知道的知识和技巧,您可以参考一下,也可以全当屁话。
但是在那之前我想先谈谈女主变成床这个问题,我只能说这个问题是在于女主的宏观塑造非常奇怪,我们现在假如女主没有收到住宅影响,那么我们捋一捋女主都经历了什么?
首先她作为人的三观被崩塌,性格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自己一直以来的理想都是假的,自己内心的梦想被无情击碎,自己的父母似乎完全不爱自己,唯一的朋友离开自己前往伊甸,每天还要提心吊胆防止被主人骂,最后被主人捅一刀背叛非自愿的变成家具,还要被主人冷暴力在晾几天,以及撕心裂肺的物理痛苦。
最后她的行为表现是,抱怨和咒骂,这个语气甚至是轻描淡写的不屑,这是什么超人意志。愣是挺过了精神崩溃,剧烈疼痛,思想绝望,人性自私,信仰崩塌,绝对孤独等等随便一个拉出来能让人患有精神疾病变得不正常的词条,她全接下来后仿佛还回san了,比来这里之前的状态都要像个正常人。甚至没有歇斯底里或者崩溃大哭。
我是觉得这个女主后期是真的牛逼,果然破坏气氛是遗传的。
回到内容,这个方面的细节描写我建议看接下来的内容可能会解答作者产生的困惑。当然这个处理其实没有我说的那么严重,这是一个经典的细想会觉得很离谱的塑造描写,一般的读者是不会推理到这个层面的。
1【渐变】
这是一种很考验硬实力的技法,渐变讲究的是在于变化,女主的人设始终是让我觉得像一个轻小说吐槽系女主的定位,而这个定位本身会让观众视角的这个角色变得异常坚强,因为哪怕在再恶劣的环境下她都能卯足理智去骂对方,这就是她变成床后的情况,正常人在感受过撕心裂肺的物理痛苦与声泪俱下的心理折磨,她的反应不应该如此的平淡……
而整篇文章给予女主的感觉就是她的心理异常的坚强,这就是细节上的微妙。
因此她要经历的绝望并不是要很大,而是要能直接冲破她的内心防线的绝望。
但是因为这样的一个人物定位,给观众本能的感觉,她似乎不管经历什么都不会有所改变,哪怕是绝望。
其中这个隐约的感觉就是出在角色并没有渐变的过程。
女主从一开始的人类渐变成家具人,这个属于剧情的过渡。
而渐变是在于女主从人的身心都缓缓地变成了家具人。
我想顺着这个技法继续谈一下母亲和小男孩。父亲本身的逻辑是很通顺的,出场不多并且逻辑都讲得很清楚,他除了破坏气氛以外可以说是整篇塑造最好的角色。所以不过多评价。
而神秘场景,我也在之前提到过,主人在这个宅子的烘托下变得不是很厉害,如果要照着宅子的说法继续走的话,那么宅子比主人反而要神秘很多,其纠结的原因是,缺少渐变的过程。
小男孩,母亲,女主三个人都有三条不同的路线,但是本质上来说他们是在一间屋子,这个屋子并不是很阔大,而且三个人的时间都是十分充裕的,以女主的视角来说,女主肯定会观察到对方正在改变的“细节”。
也就是说母亲和小男孩成为家具的结果是必然的,但是她得去找到一个端倪,即使她不会去怀疑。
在悬疑小说中,渐变的过程往往直接决定了观众的观感。
所以这里的小男孩和母亲变成家具的突兀,我愿意归咎为他们缺少渐变。
在作者的视角中存在着一条观众并不知晓的逻辑链,比如母亲是为什么变成家具作者不需要跟观众解释,这个逻辑链只有自己知道,渐变的目的就是为了透露逻辑链的中间部分。
让其更加符合一个观感逻辑
【潜移默化的转变】
观众在看一个作品的时候会根据自身的水平基础进行分析作品的走向,比如小男孩变成地毯可以说是他喜欢被针戳和痛苦,所以变成了被针织成供人踩踏的地毯。
观众会觉得,原来他变成了地毯。
但是反观母亲本身的人物塑造变得十分混乱。
最后不管得出她变成什么的结论都是,为什么她变成了这个家具?
从一个肯定句变成了疑问句,这就是缺少渐变产生的观感差异。
住宅本身既然是持续掉san,但是它的设定又和主人的设定相冲突。
如果我们把双方都比作让对方掉san完成目的的话。
住宅就是持续掉,主人则是一次性掉。
这显得主人与住宅本身似乎不是一种风格,可以当作差异感来描写,但是我认为作者目前写法是劲量让这两个神秘的存在相像,而不是相反。
而这个风格的差异化也会让作品变得很怪异,
怪是怪在持续掉san的描写几乎没有,唯一有的母亲因为她本身就很颓废导致这个持续掉san的感觉跟没有一样。
而父亲 也似乎缺少这部分影响,小男孩也是。
他们突然转变的理由都是因为跟主人的谈话,按照作者上面的描述来看。
这个作品应该是一个,住宅让住在里面的正常人逐渐变得不正常,时机到的时候经过跟主人攀谈交心被主人的思想感染,变得无可救药。
综上所述,因为掉san的过于不明显,导致这个重要设定前期可有可无,完全看不出来,同时主人交谈后效果又过于明显,变得这个设定基本上不会被人思考,导致后面的种种不合理的一些现象。
这里诸如父亲变成家具人,母亲变成家具人。
当一个人被仇恨洗礼,心态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能改变的,但是父亲被改变了,所以我推测是住宅本身会掉san,也就是这个作品到了结尾的时候,女主已经变成家具了,你才能知道一个非常重要的设定,住宅会掉san。问题就处在,当你把这个设定拉回去前面再看一遍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结论“这群逼人在这个宅子里有因为这个宅子掉过san吗?”
因为缺少这种极其细节的转变让角色本身的谜题像是一个作者没编好的大坑。
因此我说的小男孩和母亲崇拜的理由不足,就是缺少一个转变,它不需要一个明确的理由,举个例子:
我现在现场编一个理由,比如母亲。
母亲来到这个宅子后,从一开始的正常人心态,但是觉得主人是个很做作的人,所以不打算变成仆人。
但是她每天都在屋子待着,什么都做不了,一开始的时候还会做些自己的兴趣(比如画画比如写小说),似乎是她曾经的梦想,她的眼神透露出疲惫,饱经风霜。
几周后,母亲还在写小说,并且写的越来越多了,但是她的身体情况却越发憔悴,遍布眼睛的血丝让她有些不太正常,小说的笔记也越来越潦草,稿子成堆摆在墙角,她似乎真的很喜欢写小说。
又过了几天她像是放弃了什么一般,两眼无神,但是她手中的笔从来没有停过,她的皮肤缺变得很好,像是经常被滋润一般。
她怀孕了,她对我说着她对家庭的壮志,但是她语言中我总感觉哪里不对,但是说不上来,而且她的梦想中,似乎没有我的身影。
母亲突然变得非常开朗,她抛下了小说与肚子中的孩子,认为这些都是不重要的,只有主人才是她的一切……
以上几段就是大转变,而渐变指的就是从大转变中截取片段,而不是全部呈现给观众。
从这里就可以看到母亲在前期的时候是近乎没有转变的,肚子中有孩子结果她突然放弃这个创意固然不错,但是只能为中后期的母亲合理化,前期的母亲像是一个无法连上剧情的bug。
照着这个感觉来看小男孩的话也是同理,他的言语从第一天的咒骂,到释然,之后就没变过了,虽然可以用san已经低到不能再低了来说明,但是这很明显是浪费了一次渐变的机会。
也就是说渐变是给读者能更好理解作品的一种方法。
2【人物底层逻辑】
这逻辑是建立在人物的基础上,跟渐变同理,同样是作者需要清晰但是观众可以完全不知道的理论,比如女主的轻小说吐槽系女主的定位,就是我能通过分析这篇作品得出的结论,而这个底层逻辑并不只是给女主用的,是所有会出现的哪怕不会出现的角色都会需要一个逻辑。而母亲就是明面上最缺少这份逻辑的人。
很简单的一个问题,请问女主和父亲在没事的时候会干嘛?母亲又会干嘛?
这个就是更进一步的细节描写,也像我刚刚所说,如果母亲小时候本身是有一个小说家或者漫画家的梦想。那么她的空余时间就不会是像是一个精神病人一般全天发呆,而是一个正常人在通过自己的爱好打发时间。
同时写小说和画漫画这种行为称为期望,母亲的期望对的上她的梦想,也就是她能写出或者画出一家人幸福的模样而不是单纯的空想,这种底层逻辑的赋予会让这个角色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而女主和父亲也是一样,他们虽然有工作,一个是仆人打扫等,一个是埋东西,但是他们一定有别的时间,其中父亲是有做爱来代替的。而女主真的只有发呆,隔壁的小男孩还有化妆跟刺自己。
而小男孩会受别人喜欢的原因也是在于他有一套合理的底层逻辑,底层逻辑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定位明确
【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何方】
哲学三问,这是一套最基本的理念,一个人是否是一个人,只要他能打从心底的回答出这三个问题,那么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小男孩的定位是完全可以回答这三个问题并且将这些答案传授给别人。
但是因为这个角色渐变可以说是没有,让这个角色变得异常难懂。
因此,人物地层逻辑是能让一个故事是否能变得真实的重要因素。
3【多样性写法】
这篇作品非常直接,根本看不到插叙倒叙等悬疑常用的手段,因此本篇作品没有过于的谜语人,好处是让人能看得懂,坏处是有些片段被迫被降低了神秘性。
剧情的写法算是好坏都有。
但是人物的写法就有点略显单调,女主回忆过去的方法永远只有一个:自我阐释。
以女主的视角来说,第三人称写法是不可能的存在,但是有没有能让第一人称变成第三人称的方法?
有,做梦,这个是身为人类的她能做到的方法,她很多的悲惨往事,跟一些思想只用第一人称说出来可能会有些审美疲劳,但是当做梦的时候可以取巧让视角变成第三人称,用另一种方式来讲故事,让作品整体不会显得那么单调。
我们做个比方,女主跟家人吃饭,父亲和妈妈吵架,如果女主这个时候还没有在心里吐槽或者介绍过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话,那么这里的描写应该会变成:
妈妈“xxxxx”爸爸”xxxxxx”妈妈做了xxxx,爸爸做了xxxxx,女儿在一旁以已经习惯的微笑看着,一言不发。
随后吃完饭后女儿回到屋子中,躺在床上进入梦乡。
朦胧的场景,一家人在家里,父亲(从前)做了XXXXXXX,母亲(从前)xxxx
女儿说着:“啊,原来这么早就变成这样”(这种想起来什么的感觉)
同时她眼睛睁开,窗户外面太阳高照,第二天来了,她醒了。
这就是一种回忆式(第三人称)转场写法。
而同时这个场景紧贴这一个底层逻辑,如果是没来到宅邸的时候,那么女儿应该会因为这个梦被大半夜吓醒,但是现在已经被持续掉san这些也算不了什么了,所以她才睡到早上才起。
多样性的写法往往只是改变剧情展出的顺序,让一个作品变得更加有观赏性。
4【首尾呼应】
一部小说的开始往往是序章的开始,终章的落幕,有些神经病作者就连标题和人员名单都不放过,这里就不过多说明。
一个故事他起于哪里,一般就闭于哪里,这是一个圆环式写法,直线型写法并不是适合短篇小说,尤其不适合悬疑类的写法。悬疑类为了让作品充满悬疑色彩会刻意的添加不少伏笔,因为本身短篇小说的原因,除非是那种真的要挑战作品极限的作者,一般不会写出无证据的线路,这里无证据就比如说,我突然给主人在结尾的时候增加了一个躲在阴影中的仆人,这个仆人前期没有任何的作用,不单单是观众视角也是作者视角,但是我突然就加了一个扑朔迷离的设定,让作品变得很诡异,这个往往就是直线型写法。
我们处在的现实如果当作小说就是这样的写法,这也是为了圆环写法会更加好用的原因,因为这篇的所有文字都没有废字,在有限的文字中提取出观众的遐想。
能让一个人思考的作品才是一个优秀的作品,这也是为了很多时候会出现伏笔,而首尾呼应就是最大的伏笔,一开始谁领入他们一家来这里,最后也应该是谁终结他们来这里。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提出让青梅竹马献身,给父亲的打击更大,如果前期有关仿佛掉san的细节部分能处理的好的话,那么最后从变成床的女主自白中能让主人和小屋增加更多的神秘色彩。
这样的方法能让一个本就印象深刻的结尾,更加有戏剧性。
以上就是我认为作者大大在现阶段可以学习或者可以熟练运用的写作技巧。
回答您的这些理论更多是为了告诉您可以从哪个方向成长,而不是说作品很烂,这些技巧能让作品变得更好,但是这也是建立在作品本身质量就优秀的程度上。
如果能帮到你就好。期待下次作品。出书了记得at我,我买本~~~XD
还有我一定要吐槽一下,这个主人,她不是神秘性有问题,也不是本人有什么问题,她的感觉是给人最好的,但是她跟别人对戏的时候她就一直在掉价你知道吗,这还不是那种神秘性缺失的掉价,就比如女主察觉到主人的身体可能不如正常人的时候,这个让角色更加丰满,同时让主人的身世也变得迷离起来,算是一种提高神秘值的写法,但是对戏的时候直接爆炸,特别是那个女主变成床的时候,然后女主跟主人对比,感觉这主人好菜啊,她菜就菜在,女主都变成家具了甚至精神都是正常的,作为邪教头子这怕不是主人一生的污点,随后下面一段跟父亲对戏,这祖传的破坏气氛手段,让主人更加掉价了。
主人的神秘性并不是由本人塑造产生了,这个主人的定位就是无法通过第三视角阐述,只能寄托第一视角,因此主人的神秘性缺失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主人没写好,是跟他对戏的人没写好或者本身安排的情节有问题。因此不管你怎么从主人的第一视角去寻找都找不到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你必须要站在被她洗脑的人的第一视角下,然后去看这个主人有多少神秘性,比如小男孩见到她表现的是狂热,女主一开始也是,中间更加强烈,但是到最后的时候她就没有强烈的感情了。也就是感情的起伏和冲突,越加矛盾的感情能烘托出主人的强大,越大的冲突能丰满主人造成的影响。
还有一些高级的技法,但是我觉得现阶段的作者是用不到这些东西的,未来可期,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以后再说吧
~当你的灵魂成长到如此美味的时候,我再分享于你~XD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