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請問讀者諸君,故事的開頭是否能夠吸引您繼續閱讀?
A:故事的開頭,必須是可以吸引讀者繼續閱讀,這點作者很清楚,但是否能達成此目的,答案是:不一定。
即便只是開頭篇章,也需有其主旨及目的,妥善編排的狀況下,會更容易吸引讀者目光,甚至被故事引誘想繼續閱讀;但在進入正文之前,先讓我廢話一下。
序、序章、楔子、文案,四者雖然用途及目的都是為了補注故事、吸引讀者目光,看似相近,但其實是不同的東西。
序,是作品或書籍的一種依附性文章,主要介紹作品的內容、主旨,或者作者的創作過程,或對作品加以評論。也就是作者在此作品所寫的:作者的話。
序章,以故事的形式,帶領讀者進入劇情及介紹背景,跟楔子很相似,但呈現方式不同。
文案,就是廣告用的文字,舉凡是需要對他人宣傳特定事物的文字,都可以稱之為文案。重視用觀看者的角度來撰寫內容,思考對方需要什麼東西,寫出對方想看的內容。在此篇作品中,被作者誤用為:序。
楔子的意涵寫在篇首,用來鋪承故事並引領讀者進入正文,是加強結構的補充說明。在此篇作品中,也就是第一章開頭的那段文字。
註:其實第一章的內容更符合所謂「序章」,直接將第一章改序章、第二章改第一章都是合理的操作。
誠如作者所述,確實可在作品內看到倪匡所寫的衛斯理系列的影子。眾所周知倪匡的作品並非以文筆優美華麗聞名,而是以人物塑造及劇情創意見長,若要描述倪匡的文風,會形容是犀利多變。因為倪匡在劇情上喜歡走懸疑路線,也因此倪匡作品在文字敘述上更多的是平白直述的描述,靠文字堆積塑造凝聚氛圍。
而這樣簡白的文字敘述堆疊,也是為了讓讀者能更融入故事,如果在融入故事的同時還要花腦力去理解文字內容,難免容易出戲,甚至直接被文字勸退。
讀者能接觸故事內容,是透過文字敘述,即是如此,文字風格就會直接影響讀者對故事的理解。我並不排斥文白交錯的寫法,那會讓故事有一種年代感的獨特氛圍,但前提是使用比例正確,在現代背景下,場景敘述會更建議用白話陳述,既可清晰故事環境氛圍,也降低讀者閱讀的困難度。
但對於第一章的文字敘述問題卻不是單純的文白交錯問題,而是時態問題,也就是「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說話的時間」兩者之間的關係。
第一章的時間性,依照文末推論,應屬於過去式,但故事敘述卻無明顯的感覺,反而使用精煉文字敘述,增加年代感也增加讀者閱讀難度,那也是為什麼讀者在閱讀第一章時有文字卡頓不順之感。如果我在試著理解故事時,同時還要將所看到的成語及修飾美化過的詞彙轉化成白話來理解並形塑場景,確實比較傷腦力,更何況,文字敘述的呈現還有些拗口不順,作者可以自己反覆細讀所寫的文字用詞是否真的自然順暢且恰如其分。(頻繁使用成語、精煉詞彙並不會讓自己的文筆看起來比較厲害)
不過上述的文字敘述問題在第二章以後,因為時態變成現在進行式,就沒有出現明顯文白交錯的狀況了。(以上還是廢話)
回歸正題:故事的開頭是否能夠吸引您繼續閱讀?
關於這點,就必須剖析第一章的內容,首先此篇講述主角應舊識邀請至墓穴探勘,發現「仙藥」與神秘少女,進而埋下後續主線發展的伏筆。
既然要吸引讀者繼續閱讀,那勢必要塑造一定的懸疑感及故事未完的懸念,並藉此觸發讀者想繼續閱讀的慾望。
一開始來訪兩人的異常感塑造很強烈,驚疑不定的樣子、未知影片的鋪墊讓人想瞭解詳情,隨後跟著主角的腳步探索墓穴後並沒有解開任何謎底或回答任何問題,隨後也無任何明確理由不再進行瞭解,塑造的氛圍跟實際給予的內容物並不相符,頓時心中只有一句:褲子都脫了,你給我看這個?
通常這種懸疑故事,若進行探索卻未完,通常是有明確無法繼續下去的原因,不論是人物死傷或瘋狂,或物理性、現實層面無法再探勘,但也通常會給予一小部分的解謎(不管是不是誤導)並留下更大的謎團讓讀者想瞭解後續發展。
但很可惜,此篇沒有達成應有的效果。
問題點在於懸疑性的鋪墊跟故事氣氛的渲染,作者在事件未發生前,把事件的離奇度誇大成了十分,但實際上端出來的內容卻只有七分,顯得故事華而不實。
其實探討第一章出場的三位角色,思索人物的當下狀態、彼此關係、角色差異、言行動機,並進行修整就可以改善,還有在第一章的謎題內,作者願意先提供多少謎題的解答(可以是誤導的錯誤答案)並藉此營造出更大的謎題,畢竟要先給餌讓魚咬餌才能釣大魚。
當然因為是處女作,也不見得真的要改稿修稿,僅提供拙見給作者參考而已,或許往後作者能寫出更精彩的大作。
另,因為故事中提及盜墓,仍想推薦作者去看盜墓的兩大作品之一:盜墓筆記的第一集-七星魯王的第一章-血屍,那章節作為開頭還蠻成功的,很吸引讀者繼續閱讀。個人以為這章節血的比鬼吹燈的開頭還吸引讀者閱讀,但僅須看開頭就好,盜墓筆記或鬼吹燈的後續劇情是否要追又是個人選擇,畢竟很多作品都是開頭幾集超棒,後面不允予置評又是另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