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針對《Ace Team》的序,以及第一章作為探討主題,文字篇幅上有限度,觀看時間能夠縮短,對於筆者而言是好處。筆者已經積欠一些作家的私人評文委託,故在這邊對於被積欠的人說聲抱歉,並且諒解評論一篇文章的序及第一章,應當不是過大的作業。所以,簡單的作業先進行處理,是筆者的作風;被擱置的作家,煩請等候。
本篇評論的方式,以兩樣視角進行考察的開始,一者是文字流暢性,一者是吸睛性。除了這兩者,有延伸是可能的。在這邊筆者要強調的,在於最起初的觀看形式,這會反映評文的核心主題,也是該小說初次咀嚼來看必須處理的地方。
本文
一、 文白夾雜之調整
流暢性,可以拆成兩個層面,一種是直觀的,一種是有論據的;前者用一段論述句表達,可以是「看起來怪」,或是「唸起來不順」,亦或「看起來不輕鬆」;這並非是筆者想處理的,或者說筆者認為這是可以用磨練來修正的;後者牽涉到論據,並非純粹的直觀,那麼就不是寥寥數句就可以表達完整;而且,這類調整通常不直接指出,用多次寫作、磨練來修正恐怕效果有限,第一章最需要思及的、有論有據以調整的,是「文白夾雜」。
文,是文言文;白,是指白話文。文白夾雜,是白話文與文言文一併使用,且在作者無意識間,前一句文言,後一句白話;先談這會帶來的後果,就是「不順暢」且「閱讀困難」或準確說「閱讀過程中在異質的兩類文字間跳躍」。
「兩位探險家,找上門來,不知所為何事,更奇怪的是,看見兩人憔悴的樣子,顯然多晚都未能安睡」──以此段落為例,為何筆者認為是文白夾雜,是因為白話文與文言的結構是有差距的。譬如「所為何事」,文言強調的精簡以及縮字,在當代來看是一種風格;精簡、古意、浪漫──總結,是神秘感,是一類現在口頭不會使用的語彙。我摘錄上面,成為對白就更能彰顯其中異質感。
A:「今天有兩位探險家找上門來。」
B:「不知所為何事?」
A:「更奇怪的是,看見兩人憔悴的樣子,顯然……」
B:「多晚都未能安睡。」
活像是一名現代人,跟一名古風人物的對話,而這種文筆風格持續到後面都依然如此,彷彿兩名不同精神體併合的感官。這樣問題的出發點,在於全篇「所為何事」、「未能安睡」、「今次」、「扮作」、「極之離奇」……筆者列舉至此,這些詞彙可以成為單一角色的對白風格,成為一名角色的特色;摻在白話文中成為敘事的主要調性,前後語調不一致,會讓文本的畫風突變,恐怕是需要多作深思,或建議讓文字質感一致化。
二、吸睛與訊息量
吸睛度,也是亮點,通常是一種衝擊(使讀者震驚進而吸住眼球),或懸而不說(使讀者期待的手段),抑或趣味性(使讀者因為好玩、賞味而看下去)。序的部分,確實有作到「懸而不說」的技巧,主觀而言筆者是有被吸睛的;然而,序其中比較可能會勸退讀者的筆法,在於「訊息量」。
一名角色的名字,其意義在於文本內賦予了角色多少意義;否則,就是「無法理解」、「不認識」的名詞,當序一口氣將角色的名字塞好塞滿,是比較危險的作風。從這拆解來看,作者的意圖可能有二(這是猜的,不一定正確)。一者、想要傳達大量的訊息。另一者、想讓讀者透過未知的人名回頭看序時,得到回味的作用。前者,大量訊息的處理手法謹慎為佳,此外也要考量到讀者如何吸收,作者的角度來說丟出大量訊息,確實可以比較快速的輪廓出故事,但這未必能夠被讀者完全接收;又或者讀者無法理解,因為對於讀者來說人名都尚未認識。後者,這樣的意圖優良,但多少要考量到吸睛度。綜觀整篇序,是在不懂得名字間跳躍,只能知道他們的行為,卻不知道他們是誰;用畫像來比喻,是一幅會動的畫像,但是只有肢體動作沒有軀幹跟臉。
以下則探討第一章的吸睛度,第一段筆者很讚賞,提出一句主要問題,然後提供一句看似有意義,但讓讀者想要挖掘更深意涵的開頭,是漂亮的。後文撇除文白夾雜的流暢性問題,就是震撼性、趣味性的改善空間。角色間在對白上,語氣上過度一致,導致衝撞感可以再審思。而趣味性,建立在深刻的角色描寫,立體的角色演繹,這方面「演出」,也就是角色的動作、角色與場景的交織、或一些趣味性的比喻或描寫,這是可以建立出來的改善方針。
懸而不說,則是比重問題。比重上,一般而言要讓讀者「有想要看的意願」,是因為建立在「已知訊息的基礎上,想要理解更多、觀看更多」,若已知訊息的基礎不足,角色內涵、懸疑情報、背景敘述太少,就會根基不穩。譬如「凝輝的人格特質(角色)」、「張保存的寶藏(懸疑)」、「香港與台灣當時的情況、氛圍(背景)」等,這些,反而是更需要彰顯的。
結論
故事的進行節奏,並非緊湊就是吸睛,或說,緊湊的吸睛建立於是一處讓讀者能夠理解的基礎上延伸。而第一章不拖泥帶水就去探險,這樣的規劃整體方向沒有太大的可質疑空間,但是實際寫作上,或許增添一些東西更能夠抓住讀者眼睛。
===================
嗯,因為跳行問題又重新編輯了一次,希望可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