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環境下,創作者使用各種平台來創作、行銷自己是時代的趨勢。諸如蕉網(penana)、巴哈姆特、臉書(facebook)、推特等平台應用或社群軟體的使用都很廣泛。
而前段時間開始,新的平台threads(脆)的興起,也對整個網路生態帶來一些影響。
以下大概是我根據觀察的結果、自我的偏見,以及從創作者的角度來進行的心得分享,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與意見,如果其他人有自己的想法,或許也能將自己的感想寫成文章,發表在自己所習慣的區域。
好的,那麼我們開始吧。
先直接講結論好了,脆不是個適合創作者的平台,而且個人認為以目前的風氣和使用狀況看來,其實連用都不要用。
原因大概包含以下幾個:
不適合文字創作
脆的介面是類似於推特(目前改名為x,但我還是直接叫它推特),限制了一篇貼文的字數。一旦超過字數,就必須將剩下的文章內容擺到留言區。
而這樣的設計便不適合文字創作。可想而知,會在這裡出現的貼文,會演變為用極少文字,走噱頭路線的文章類型。
華而不實、誇張,反正只要能吸引其他人的眼球,那怎樣的內容都能隨便寫。這便會導致這類使用者的貼文,被更廣泛地傳播。
另外,短心得、短廢文一類的貼文也會如雪花般出現。
雖然我經常寫些心得、雜文類的文章,但寫這些東西的前提大都還是建立在能自由規劃字數、想寫多少,並且以能將事情講好、講完整為依歸。
如果在此之上被規定了字數,那可能東西講一半就被砍斷了。而因為這樣的字數限制,隨便寫寫、發牢騷之類的文章就會愈來愈多,外加因為一篇的字數少,有人便養成習慣照三餐發文。
老實說,有這麼多時間在寫這些廢文,不如專心去好好靜下心來寫自己的文章。而以閱覽的角度來看,你只要花愈多時間閱讀這些廢文,腦袋就會愈來愈不靈光。
人在攝取大量資訊時,也會連帶消耗專注力,因而感到疲累。是故,創作者如果要好好寫文章,其實就不要花太多時間在脆上。而這也不會是發表文字作品的平台。
心情受到干擾
在脆所特有的短貼文中,依照前述,有很多人是照三餐發文。他們會將生活中的各種喜怒哀樂都丟進貼文裡,宛如一個大家都在用的超級大垃圾桶。只要閱讀這樣充滿情緒的文字,外加有人的腦袋是真的很有問題,如此便很容易受到干擾。
在它的演算法之下,有許多白癡使用者跟其撰寫的相關貼文也會出現在你閱讀到的文章推薦中,所以這勢必會造成影響。
我們可以試想怎樣的族群會用脆。
新興應用程式,會使用的族群為:
擅長跟風的人、想透過演算機制撈到好處的人、想詐騙的人、想胡亂賣東西的人、無知且年幼的孩童和青少年、徬徨不定且頭腦不好的部分作者。
真正能善用這項工具來行銷自我,且維持良好使用習慣,並且撰寫優質貼文的使用者是少之又少。
在這個社群的數據庫當中,當你接觸愈來愈多頭腦不好的人,那無論是心情、思考方式都會受到影響。
更何況,裡頭還有各種人會針對一些消息斷章取義、造謠、抹黑他人,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流量,或者為了他那白癡一樣的優越感。
這個平台充斥著瘴癘之氣、無知、無腦、過度的情緒渲染,其實真的不適合人去使用。
資訊錯誤
前面提到,在這個平台上充斥各種想謀求自身好處的人。因為演算機制就大量發文,這也就罷了,還容易散播錯誤訊息。
以下可以舉幾個例子。
第一,創作應該~~,我都是~~書中是這麼說的,跟大家分享~~
一般會想寫教學文章的人,所需要的篇幅絕對超過這短短的貼文字數。在這個文字限制下,會用來寫這種東西的,就先假設他是懷抱想幫助大家的善念而非要蹭流量好了,基本上很多都是迷思觀念,或者使用錯誤的做法。
由於他本人並未融會貫通,也沒經過多少嘗試,就認為這樣行得通,然後興致勃勃地寫成貼文,但那只是在禍害眾人而已。
雖然有智慧的人會秉持懷疑的態度,去嘗試並且求證,但更多的人是直接相信,點讚,下面留言區也很多人在報團取暖。
老實說,看到那些亂七八糟的方法和一知半解的知識,我都覺得這些沒用的東西卻還寫出來殘害想好好學習的人。
很多人不是不想學習,而是因為網路上有很多人亂講,使其他人也跟著用了錯誤的方法,最後無法順利解決創作上的問題,才會認為學習與練習沒有用。
到最後就說創作是天賦、看教學書根本沒啥用。
要知道,學習要找正確的管道、教學書有分好壞、練習方法要知道這是在練什麼、怎麼反省與改進,這樣才會管用。
聽人亂講、自己腦袋沒在思考,最後只會發牢騷,那才是臺灣創作始終──始終需要更加努力的主因。
第二,賣什麼課程、賣故事行銷方法
這種東西蠻常出現的。做事是有方法的,有些課程也可能真的有用。但前提是好的方法、好的課程。脆上面有各種想賣東西、推課程的人。
試想,如果這些課程真的那麼厲害,臺灣是不是早已出現一堆實力堅強的創作者了?
要知道創作是技術、教學也是技術。要兩者都有所涉獵,並且知道創作者有什麼問題、需要獲取哪些知識和培育出怎樣的構思與寫作技術,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臺灣缺乏系統式的教學,缺乏完整的理論架構。
以目前而言,網路上流傳的文章都沒有完整的理論與學習架構。
不同知識之間有連貫關係,需要按照先後次序習得;路途中會遇上怎樣的問題、遇上什麼障礙;練習方法會需要怎樣的引導文字,且實際運用時會有怎樣的感覺與成效,這些都要操作過後才能知曉重點在哪邊。
當創作所持有的技術愈高,才有機會提升課程的內涵。
而對於教學理論熟悉,才能將這些知識和方法轉為心法、練習方式。
這兩者需要相輔相成,那樣的課程才是有幫助的課程。
當掌握的創作知識架構愈豐富,所見的視野也會愈廣。
平心而論,臺灣目前沒有這樣的人才。與其去上課,不如去買有用的教學書看,自己做練習。
不過,如果是想用夏令營的方式,感受愉快地跟同學一起學習的氛圍,那報名課程或許也無妨吧。
另外,有種東西絕對是詐騙。
這樣的貼文大致是說,自己因循怎樣的原則與習慣,怎樣的貼文寫法,努力一陣子後,在某個時期竟然開始有大量追蹤與點讚。
基本上,以脆這種演算法,只要照三餐發文,那麼總有一天會被演算推薦,讓更多人看到你的貼文。所以並不是文字的品質提升,讓更多人喜歡,而這只是發文次數終於被系統抓到並推薦。
一看就知道是騙人的東西,有腦袋的人是會無視並避開。
但現實中就是有人會相信,讓環境愈來愈差。所以在這邊做個提醒。
另外,提到教學書。以目前臺灣幾十年前出版的歐美教學書,那些都沒啥用。吹捧數十年,臺灣程度還是……還是需要加油,那種東西只是上古時代的產物。
以目前來說,日本寫作書是最有系統的寫作書,需要被引進,否則我們都還是在用遠古的方式鑽木取火。人家只要打開瓦斯爐就能得到火了,我們還得先找柴薪,整個就……就需要努力。
貼文中充滿心靈雞湯
人是情緒動物,有自己的心情,且需要受到撫慰這是理所當然的。不過倘若習慣於受人安慰,就會漸漸盲目。
認為自己沒有錯、認為只是環境不好、認為只是自己運氣差、甚至將錯誤都怪在別人身上。
老實說,要明白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並且能讓自己的心情收放自如,倘若被人左右,追逐這些表面的安慰,很快的,你就不會動腦思考了。
動腦是進行創作、進行自我反思,很重要的環節。
如果每個都認為是別人的錯,想著總有一天情況會變好,卻不找方法改善,那就只是欺騙自己罷了。
而這樣欺騙自己僅是浪費時間。如果你是想完成什麼,想寫出自己滿意的故事、想在這方面能更加成長,那自我欺騙絕對是要避免的事情。
情緒沒有對錯,需要接納自己的情緒、了解自我,適時收放,也要考慮他人。
而是否有明辨是非、能查明自己的狀態,碰到問題是否能在情緒之後,能想辦法改善,這都是很重要的功課。
與其耗在這邊聽人家在講一些表面的話,不如放下電子設備,給自己本人一點時間,想想自己究竟要做什麼、現在遇到什麼問題、自己為何會感到難過、並且思考解決辦法,這樣內心才會產生真正的踏實感。
因為你知道,自己正在試著解決自己的問題,努力去面對。
綜上所述,使用脆這個平台基本上是在浪費時間,目前根據我所觀察到的、自身使用下來,基本上都只有不好的影響,且愈用心情愈差,所以我個人是覺得不要用會比較好。
就連臉書,你用來寫一篇長文故事放上去都還比寫脆的短貼文有用。
大家可以參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