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世界3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4rEpkoYxph
3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OYDRu5hc4k
一
我常常想起林妹妹。林妹妹已经在我的精神世界中安营扎寨,成为永久公民。她的邻居除了《红楼梦》中那一帮姊妹外,当然还有贾宝玉。但有没有贾宝玉,不由她决定,也不由曹雪芹决定,由我决定。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林妹妹与贾宝玉可以继续保持《红楼梦》中的关系,但我要插入其中,我是一个合法的第三者:我几乎时时刻刻思念林妹妹,想她的“黛烟眉”,想她的“比干心”,想她的“西子容”;想她的“咏絮才”,想她的“葬花诗”,想她的“临终言”。这与贾宝玉无关。我当然也常常想起贾宝玉、薛宝钗,我爱贾宝玉,爱薛宝钗,爱《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人,爱贾政,也爱赵姨娘和她的儿子贾环。
贾瑞其实也蛮可爱的。我其实也是贾瑞,心中也有千百个王熙凤那样的“嫂子”。我觉得他可爱是因为他“竟然”真那么去做了。我不会,我会在脑子里,即我的精神世界中排练上演几千部莎士比亚式的戏剧,尝试种种可能性,在这些可能性中饱尝欢乐。
随着林妹妹迁居到我的精神世界,整个“大观园”也就迁过来了。不论是“林妹妹”这个名字,还是这个名字意指的那个独特形象,它们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一个庞大的意义簇,将整部《红楼梦》中三百多号人编织在一起。想起林妹妹,没有不想到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贾政的,其中还潜藏着袭人、晴雯、紫娟、司棋或贾蔷、柳湘莲、尤三姐等等。
二
在我的精神世界中,与林妹妹一起做永久公民的还有很多很多,并且,他们是永生不死的,所以,我的精神世界的永久公民只会越来越多。就说柏拉图吧,他应该是在我二十岁时驻进来的吧。他的老师,那个喋喋不休的老头子苏格拉底与他一起驻进我的精神世界。这老头子我很烦他穷根问底,但他蛮机智,蛮可爱的。至于亚里士多德可能就晚一两年才驻进来。其实,比他们早的人物多得很。孔老二大概在我十来岁就驻扎进来了。我记得当时我问母亲:孔老二是谁?母亲说,孔老二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人,他排行老二,所以叫孔老二。随后就是“批林批孔”,我把孔老二批惨了,反正他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人,他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借批死人讨好活人,何乐而不为呢?自然的,圣人都驻进我的精神世界了,那亚圣孟子也就驻进来了。孔孟都驻进来了,没理由不让老庄驻进来呀。随后,各路人马,纷至沓来。人物众多,懒得一一说去。
只是觉得这些中式人物千人一面,不是圣贤,就是草寇;不是帝王将相,就是佳子佳人,便有些烦了。
后来,不知不觉“高老头”、“吕西安”、“于连”、“玛格丽特”等等外国文学中的人物也纷纷进驻,让我有了“打开窗子看世界”的欲望,这才有了前文说的古希腊哲学家入驻精神世界的事。
与林妹妹一起居住在我精神世界里的人物究竟有多少?我还没有进行过人口普查。这样的人口普查其实也很难,有些人物已经模糊了,你说算他一个吧,又难叫出他名字;你说不算吧,有时他又杵在你脑子里,叫你算也不是,不算也不是,所以,我从没普查过究竟有多少人。反正,肯定是不少的,除了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人人都知道的人物,还有更多的是只有我一人知道的人物,只活在我精神世界中的人物,我也时常想起他们,空了的时候,也说说话,甚至写两句诗之类的东东交流交流。
随着岁月增长,我精神世界中的永久公民也越来越多,精神世界越来越丰富、复杂,越来越充满生命活力。
三
我是我精神世界的国王,我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呆在精神世界里,统治着包括泰勒斯、周公旦、杜尔西内娅、李白、泰戈尔、胡适、罗武扬等等人物。我有时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那些深邃的思想;有时与他们聊天,不过就是想念他们而已;有时他们也会主动跳出来招摇,就像路边的花儿想引起我的注意。有时我也真注意到了,比如佛教,它就经常闯进脑海,我于是就检索一下有关它的一些信息,做一些思考。有些东西就没这样幸运了。比如“基因”,我对它只有最一般的了解,所以,它既使闯进我脑海,通常也引不起我的注意。
当然,我精神世界中也有几位大人物,他们就像这个世界的立柱。没有他们,这精神世界就无法存在。
第一位大人物是巴门德尼。这可能让人奇怪:为什么不是周公、孔子或老子、庄子?或任何一位中国圣贤?别急,支撑起我精神世界的一百根高大稳固的支柱中——我还没来得及统计,不过关心这点的人可以放心——至少有二十根支柱。至于为什么不是苏格拉底或他的学生或他学生的学生,这完全是个人偏好。
巴门尼德并没有丰富的著作,但留下来的残篇有一个非常杰出的思想,那就是:存在是永恒不变的。这一思想现在看毫不起眼,也无深刻之处。但若放回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这不啻是一声霹雳。因为那时人们普遍的看法就是万物都在“变”!注意,世界瞬息万“变”。正因为“变”,赫拉克利特才说“人不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流”。假若没有巴门尼德针锋相对地提出并论证了“不变”,你想想,这世界还是瞬息万“变”的话,你能认识这世界吗?你能改造这世界吗?你能把啥子车子送到火星上去吗?想也别想。
所以呀,巴门尼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起点,我们现今的一切,皆缘巴门尼德所赐。
你说他该不该成为我精神世界第一号人物?
至于第二号人物,我想非莎士比亚莫属。我认为他是我们地球上至今为至最厉害的魔法师。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至今无人能及,甚至仍是今天我们这个时代那些最厉害的人探索人性的宝藏。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是唯一的,不可复制。在他之前,没有莎士比亚,在他之后,也不会有莎士比亚。所以我说:错过了莎士比亚,人类就永远错过了;错过了爱因斯坦,那倒未必。
或许第三个大人物是欧几里得。对我来说,并不是因为他弄了个几何学,更重要的是他的几何学通过一个“公理体系”规范了人类的思维法则。注意我这儿说的是“人类”,就是说他这套法则对地球上所有人有效。不是仅对古希腊人、古埃及人有效,它对亚细亚人、对非洲人、对美洲人、对城市里的文明人、对森林里的野蛮人、甚至对将来移民火星的火星人,统统有效。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人类相互间的交流、理解与合作才成为可能。如果没有这一套思维法则,不仅无法保证知识的正确性,也无法保证知识的正确传播。
还有许多大人物,手机没电了,无法一一细说。
四
其实,我精神世界的居民可不只是一些死去的、虚构的人物,这是一个错觉。比如,前文提到的“基因”什么的,也是我精神世界的居民。像这样的居民比各种人物多得多,我这篇文字中的每一个词语,都是。还有许多日常语言中很少用到的词语,比如H₂O、白洞、夸克等等。所以,精神世界的居民一般包括:人物、词语、概念、意念。人物包括活人、死人和虚构的人;词语包括各类语言的各类词语;概念是指具有确定内涵的词语(它是以词语形式体现出来的内涵确定并准确的科学术语);意念就有点玄了:它还没有词语形式,只是某种模糊的念头,它变化多端,就象空气中漂浮的游丝。它们可以统称为“弥姆”。
照这样看,“林妹妹”也是“弥姆”,她居住的空间中飘浮着许许多多的词语、概念和意念,这些也是“弥姆”。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可以说我的精神世界里居住着许许多多“弥姆”。有各种各样的“弥姆”,也有相互敌对的“弥姆”,比如波普尔讲的“开放性”与“封闭性”。这就象现实世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基因”一样。
我的脑子即精神世界中居住着“弥姆”,而我的身子即现实世界中居住着“基因”。“弥姆”与“基因”有很大程度的相近性。
“基因”可以遗传,“弥姆”也可以遗传,它通过教育的形式一代传一代。
“基因”可以漂移,即它可以横向转移到别的身体中;“弥姆”也可以“漂移”,即从一个精神世界复制到另一个精神世界。
“基因”可以复制,“弥姆”也可以复制。而且,无论复制多少次,也不会影响“原件”。
这样理解精神世界的居民,是不是更丰富多彩了?
五
据我的观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精神世界——这话也许绝对了一点,换一种说法可能恰当一点:精神世界有大有小。有些人的精神世界大些,更多人的精神世界小些。这话,可能会引人反感,确是事实。谚语说:天上晓得一半,地上全知。这种人的精神世界肯定很大。假若“一问三不知”,那这种人的精神世界肯定很小。
所以,“弥姆”通俗地说也就是“知识”,每一个概念、词语就是一个“弥姆”。脑子里装的“知识”越多,“弥姆”越多,精神世界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为什么“精神世界”有大有小?原因在于“精神世界”是“活”的,它会生长,长大;也会枯萎,缩小;甚至有可能不生不长。要想让“精神世界”变大,不仅需要多读书、多交流、多阅历,更需要多思考、多反省、多体验(内在体验)。许多人的“精神世界”不够大,甚至很小,就是因为看的少、读的少、历练的少,精神世界中的居民——“弥姆”——少了,精神世界自然就小了。
为什么需要精神世界呢?要知道,人一开始是没有精神世界的,他必须在现实世界中去行动,却不能保证每次行动都能成功,常常遭受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些失败造成进化的巨大损失和浪费,也延长了进化的进程。
当人意识到自己的意识活动之时,他就有了反思的能力,即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审查、审视的能力。这时,人就有了精神世界。现实世界是一个“行动”的世界,而精神世界是一个“思考”的世界。这就意味着:进化这伟大的力量,在人类的行动的现实世界之上,又添加了更高级的一层:用于思考的精神世界。
大自然为什么要添加这一层?这是缘于盲目“行动”或本能行为的不可靠。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确保生存,有了精神世界,人就可以在精神世界中模拟现实世界中的“行动”。这就是为什么需要精神世界的根本原因——这非常重要,意义深远。
在精神世界中模拟、预演或再现现实世界中的“行为”,就不再害怕失败。因为这一切就是“虚拟”的,不会造成真正的损失。失败N次也无所谓,且可以不断地改进,直到成功了,再搬到现实世界中来实施。这样,就能大幅提高成功率。
当然,并不是说在精神世界里反复模拟、预演或再现就一点损失没有,维护大脑运转的生存机制要消耗能量,大脑运转也要消耗能量。但这些消耗是值得的,它远少于直接“行动”可能带来的损失。
但是,“反思”的能力是“精神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本。如果没有“反思”能力,就不会有精神世界。“反思”能力的强弱与精神世界的大小成正相关的关系。
六
关于精神世界,今天要说到关键之处了。
我发现我大部份时间生活在精神世界中,与林妹妹、巴门尼德、牛顿、刘徽、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生命美学、终极关怀、草履虫等等在一起,我统治着它们、支配它们、操弄它们、运演它们。在精神世界中,我很忙。仅仅只能“经验”与“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就让我在精神世界中运思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对它们的“运思”,就是对它们的“操弄”,按一定的思维规则对它们及与它们相关的那些“弥姆”进行“运算”。一遍又一遍的“运算”,就是在精神世界里“劳心劳力”,很辛苦。这就需要花很多时间呆在精神世界中。
长期呆在精神世界中,就会对现实世界产生隔膜。像我,在精神世界里很忙碌,且无人能帮得上忙。但在现实世界中,就是一个大闲人,看起来是一个“无用的人”。我坐在桌前,一坐就是一整天,饭不煮,碗不洗、地不拖、衣不洗。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完整是一个无用之人。[呲牙]
3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kRqCL9q56K
精神世界与现实物质世界据有完全不同的属性。你只能生活在一个世界中。在精神世界中很忙,在物质世界中就闲,反之,在物质世界中很忙,在精神世界里就闲,甚至不是“闲”,而是“缺席”,你去都不会去。
3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NghevwSg57
对许多人来说,他经常居住在物质世界中,就像在自己家里忙于美化自己的家室、自己的生活。有些想过要建设一个美丽的后花园(精神世界),有不少人则想都没想过。后花园有大有小,有精致有粗放,有高档也有底级的。那些建设了后花园的人,又有相当一部份忙于现实生活,为生计、关系、情感而奔波,很少光顾自己当初辛苦建设的后花园,那精神世界自然也就荒芜、萎缩了。
3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wfg1MM6xAv
专注于精神的人,有这样一些特点:
3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cqXmCmekgi
1、目光向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往往比较迟钝,不敏感,除非十分强烈,让他印象深刻;
3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FEMfgH24U3
2、专注内在感受。内心里一点微澜、一丝涟漪,也会让他有强烈的情绪反应。
3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waiTP7lrgR
3、爱思考,喜欢寻根问底。思考时很安静,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不会注意。因为他的注意力已经专注于精神世界中那些正被“运算”的“弥姆”。
3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gTs0AtRIKG
4、有能力对“思考”进行思考。这就是“反思”:思考自己的想法(运算)是否合理、是否正确。
3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aFU7wrHY3g
总之,这种人专注内心,疏于现实。
3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YF6imF6TJa
专注于现实的人,则有这样一些特征:
3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LnCFLJ1sC7
1、目光向外,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到的、尝到的都是身外的花花世界,完全忽略了自己内在的感受;
3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P1vACnRVGX
2、对外在刺激的反应敏感、敏捷。不会关注自己内在心理及其变化。所谓“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说的就是这类人。
3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iSDfVPClef
3、一般不爱思考,也不知道如何思考。碰到难题,要么向人倾述,以求别人意见;要么蒙头昏睡,采取“鸵鸟政策”,反正“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码头自然直”。
3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rZJWQJJvbZ
4、没有反思的能力。他们从不思考自己有没有错,自己计划的那个环节存在漏洞或缺失。甚至根本没有反思的意思。
3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cpvQBZHwj0
理想的状态是:可以在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中自由地切换。我们常说一个人“书读多了,读进去了,没读出来”,意思就是他陷入精神世界中,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说一个人“迂腐”,大概也有这个意思。
3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K2HtLHWN2A
如果在精神世界会忽略现实世界是可以理解的,那么,抽身出来回到现实的物质世界,也就忙于物质世界中那些世俗的事务,也就是一个完整、完全的个体了。
3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qeJmBBody9